何宜武故居
何宜武故居
何宜武故居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斜灘鎮何家巷盡頭。故居建築考究,風格別緻,是一座保存完整、不可多見的清代建築。
目錄
這座5榴(開間)、三層土木結構的建築,坐北朝南,寬26米,高約15米,深29米,可謂是“庭院深深”。四周防火牆高及屋宇,牆面用石灰粉刷,因年深日久,顯得有些灰濛;屋頂雙面坡履蓋,青瓦飛檐;地面鋪設三合土,平整堅實,冬暖夏涼;大門高大巍峨,門楣上方有一塊清光緒年間欽賜的大橫匾,“大夫第”三個粗體大字仍斑駁可辨;廳堂上雕樑畫棟,門、窗、格扇花鳥浮雕栩栩如生、熠熠生
輝,門楣及正廳裝飾優雅別緻,美觀耐看;中榴明間,高楣架構,寬5米,深9米,高7米,天花板下尚懸掛八爪吊油燈用的掛鉤,廳前正門建有門樓;后廳低楣架構,廳後置一天井,用於採光;前後廳間用三塊屏壁交綴隔開。火廂房與主房間隔以防火牆,牆腳開有兩個角門,便於出入。主建築左側牆外,另有一座三層土木樓房,佔地60多平方米,稱為“柴樓”,供何家主人平時堆積柴火之用。整棟建築恢弘壯觀,氣派非凡。何宜武(1912—2001),福建省壽寧縣斜灘鎮人,祖父何葆瑛,曾任江西分缺先縣縣丞,著有賢聲;父親何幼山,淡泊謙沖,終身致力文教,發展農茶事業;母親林聖音是壽寧縣梅洋村人、清進士禮部郎中欽加三品銜林棟次女。何宜武先生幼承庭訓,胸襟弘遠,1932年畢業於福建學院附屬中學高中部,時值“9·18事變”爆發后不久,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步伐,何宜武先生蒿目時艱,毅然北上求學於當時聞名全國的北平朝陽大學法學院,1936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後到福建省政府民政廳任職,先後任國家總動員委員會物資處科長、重慶市政府財政局主任秘書,隨即轉調台灣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上海市政府財政局任職。1947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並出席會議。1949年被聘為國民黨僑務委員會委員兼第三處處長,主管華僑經濟事務。1960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遠東經濟開發與國際貿易問題,次年返回台灣,升任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73年春出任國民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書記長;1979年調任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1980年任國民大會秘書長,併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1990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同年辭去國民大會秘書長職務,隨後被聘為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現在,何宜武故居尚居住著數家何氏後裔,日日忠實地堅守著何家大院,繼續演繹著何家人永遠也演繹不完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