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棟

福建省壽寧縣詩人

林棟(1859-1903),又名肇繳,字東木,又字德如,號隆山。四都(福建省壽寧縣武曲鄉梅洋村)人。官至禮部郎中。

清代的書香門第,林棟一生著述甚豐。因辛亥革命的爆發,無意仕途,歸隱後任然傳播著革命思想。

林棟為官真正清,家中只有厝兩間,後來贏得“富貴貧窮同等看,平易近人比娘親“的好口碑。

人物生平


林棟又名肇繳,字東木,又字德如,號隆山。清咸豐九年(1859)八月生於福建省壽寧縣武曲鎮梅洋村一書香門第,卒於民國十年(1921)10月。
其父林春華於1875年恩貢候選儒學教諭;長兄林瓊為同治癸酉(1873)年拔貢;次兄林璜為庠生。林棟次女林聖音是原國民黨中常委何宜武生母。
為官之路
清咸豐九年(1859)八月生;
1871,林棟年僅15歲參加縣試就考取第二名,同年參加福寧府試取得第一名;
1875年以一等成績預補廩生
1891年辛卯科鄉試中式第八十三名舉人;
1898年授泰寧縣儒學正堂;
1900年以國子監監丞候選;
1903年中三甲進士,授國子監丞;
1906年升禮部精膳司主事,次年升太常司員外郎;
1908年升太常司郎中;
1909年監修西陵有功,欽加三品;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林棟無意仕途,歸鄉后沒有營造府第,仍在故居住了下來,積極傳播革命思想,帶頭剪辮子,解除婦女纏足,擁護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贏得百姓很好的口碑:“林棟為官真正清,家中只有厝兩間;富貴貧窮同等看,平易近人比娘親。”
1914年由閩海道複選區當選為議員。
1917年,林棟借貸在離村10里的將軍山築“樟灣山寮”,引進黃金樹等樹種,營造杉、松、榛、茶林上千畝,安排子女到山寮勞動,還寫詩動員在福州為官的女婿回鄉共同勞動,開發林場。樟灣林場至今猶存。
1921年,林棟因病卒於故居。
為官期間,林棟潔身自好,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大事小事躬身親為,從來徒步入暑辦公,回鄉省親,也只坐兩人抬的便轎,上坡時便下轎步行,以體恤轎夫辛苦。
主要經歷
林棟才思敏捷,進京會試時主考官用他名字出了上聯:“雙木成林,林棟何時成大廈?”林棟信口答出:“一林皆木,梓材今日遇良工。”對仗工整,寓意深刻。
林棟生活簡樸,在禮部任職,常徒步入署,鄙夷那些坐在四輪馬車上“賓士十丈塵漫漫”的權貴。他每次還鄉,一進壽寧縣境即下轎步行。民國時期,福安縣民間還上演過林棟為官清廉,為民辦事的短劇。
宣統二年(1910),林棟為寧德縣林振翰編著的《漢譯世界語》作序,預言“萬國日相接近,世界將屆大同”,認為世界語“最為簡捷易學”是“合中外而溝通之”的簡便語言交通工具,他還提出了“中國語言宜劃一”的主張,建議“編簡易新字母,一準正音,俾學童先正音讀”。在當時有這樣的見地,確實難能可貴。
林棟目睹清末政治腐敗,外強入侵,清政府對外屈膝,對內壓迫,心生不滿,希望革新,結識了一批進步人士,常有詩詞唱和。

個人作品


林棟一生著述甚豐,重要的有《〈漢譯世界語〉序》、《梅湖吟稿》等。
故居
故居
前者提出語言要規範化,文化要進行中外交流等問題。
林棟所著《梅湖吟稿》,收入詩作238首(今尚存)。詩中體現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面對當時在中法、中日戰爭中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生靈塗炭,他“漆室猶切君國念”,“不愁豺虎貪無厭,會睹貔貅氣一揚”,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難以有所作為,便把效法日本維新自強的希望寄托在同鄉青年何鳳丹、郭公木、周拯九(孝培)等人身上,要他們“東遊晤賢達,早共遠圖規”。他深痛男人留辮子,女人纏足之習,認為是“作繭自縛”,並大聲疾呼,卸去這類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