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損

五損

五損為證名,是麻風病毒對人頭面、四肢及全身皮膚的侵害和致殘的表現,且外在表現與內在五臟損傷相對應。

解讀


五損見於《癘瘍機要》上卷,又名五敗症。即目先損者,毒在心;面發紫泡者,毒在肝;遍身如癬者,毒在脾;眉先落者,毒在肺;腳底先穿者,毒在腎。文中所描述的是麻風病毒對人頭面、四肢及全身皮膚的侵害和致殘的表現。

中醫應用


麻風即癩,也稱厲,此症自古以為惡疾,癥狀雖發於體表,而往往影響內臟;因此見到局部不同的癥狀,就可診斷出五臟是否損傷,所以對麻風病有五損五死症的論斷,也是藏象學說在中醫外科診斷上的應用。
五損症和五死症,多是內臟損傷的表現,表現的癥狀不同,損傷程度就有輕重,因此,預后也各有不同。五損的癥狀較輕,內臟損傷也就輕;五死的癥狀較重,內臟損傷也就重。
五損五死症的論斷,在這裡雖專指麻風病而言,但對一般的瘡瘍也是適用的,尤其是五死症的判斷,應用得更廣泛,如診斷脫疽,也有“血死心敗,筋死肝敗,肉死脾敗,皮死肺敗,骨死腎敗”的論述。

附註


《難經》中亦有五損,《難經·十四難》雲:“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本段經文對診治虛損病證具有一定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