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棘螈
兩棲綱有尾目的動物
目前分佈於北侖林場的鎮海棘螈繁殖群體僅存350尾左右,其種群數量比大熊貓、新疆北鯢等極度的物種數量還少。所以,只要保護得當,鎮海棘螈不會這麼快消失,而且現在的人工孵化技術日趨成熟,鎮海棘螈可以保持一定的數量。
2021年2月,鎮海棘螈為浙江省特有物種,由國家二級升為一級。
鎮棘螈
鎮棘螈隸屬棲綱,尾,蠑螈科,棘螈屬。長7~8厘米,背和體側均呈黑色,有蠟光,腹部硃紅色,有不規則的黑斑,頭部大,四肢細長,尾側扁,常年在溪流邊棲息。
鎮棘螈拔-米丘陵區,球古居,早誕,
名符其實的活化石。它白天很少活動,晚上出來覽食,以蚯蚓、蝸牛、小型螺類、蜈蚣等為食,每年11月下旬至第二年的4月份為冬眠期。它4月份產卵與青蛙的卵相似,色乳黃,小棘螈必須在水中生活58-88天,至四肢腳趾發達,鰭腮脫變,皮膚粗糙後上岩,從此永遠不再入水。如果沒適應它的獨特的生活環境,註定它必將大量夭折。所以我們應該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做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1932年由張孟聞先生首次發現於我國浙江省寧波地區鎮海縣城灣村,當時定名為鎮海疣原,唯一的模式標本因日軍侵華而遺失。此後模式產地的生境產地的生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近50年在該地再未發現該種標本。《中國科學院動物志兩棲綱》編寫組專門針對這一物種組織了多次調查,綞在1978年間,蔡春抹先生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縣(現屬寧波市北侖區)瑞岩寺附近再次發現鎮海棘螈。1979年,蔡春抹和費梁等又採到標本,因中國僅存該區域,故名鎮海棘螈。
鎮海棘螈價值所在
蔡春抹和費梁採到標本后,在1984年以瑞岩寺附近標本指定了新模,並進行了詳細地描述,研究結果印證了對鎮海棘螈屬於棘螈屬的推測。鑒於鎮海棘螈分佈區狹窄,文獻記載50年間共計發現50尾(Chang,1932;蔡春抹和費梁,1984),經科學院專家提議,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與農業部聯合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鎮海棘螈是我國的特有種,經過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專家的長期觀測,發現鎮海棘螈其種群數量比大熊貓還少,但就物種的存在價值和它在動物演化中的研究意義則是相同的。棘螈屬是蠑螈科中典型孓遺類群,該屬現存2種,分別在我國的北侖和日本的琉球群島,彼此相隔以海。根據兩個種的外形和骨骼特??統發育關係、動物區系和地理區劃、物種演化和形成等方面均有較大價值。
鎮海棘螈的保護
為拯救我國這一特有珍稀瀕危物種,中國科學院於1996年將“鎮海棘螈繁殖行為學研究”列入科學院“九五”重大項目“中國特有瀕危脊椎動物繁殖行為生態學研究”中,同時,寧波市北侖區科委也以“鎮海棘螈保護生物學研究”為題進行了專項支持。通過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和北侖林場三方的長期合作對該螈的生存現狀和具體保護策略的研究,對該珍稀物種的種群數量、遺傳結構、繁殖行為、個體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等方面以及該物種的瀕危現狀、保護意義和瀕危的內、外機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為加強對鎮海的保護與研究,設立棘螈自然保護區。鎮海棘螈保護區的建成,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生態過程,保存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和遺傳變異,防止自然遺產遭到不可逆的損傷;保持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保護物種持續利用所必須的棲息,不僅成為科普宣傳教育的一個重要基地,大大增強了廣大群眾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並為科研、教育、培訓、休養及旅遊提供機會。
北侖林場自1996年以來為保護該物種也投入了大量的人才和財務。阪嶴一帶的繁殖區域內砍掉了70多畝桔樹,並種上了大批的樹木。對鎮海棘螈生長活動的150畝範圍內實行全封閉,不準治蟲、施肥,車人不得進入。
對鎮海棘螈的保護工作已得到當地政府和媒體的廣泛重視,寧波市北侖區科委1999年對此投入專項資金3萬元專門用於保護該物種。這些工作有力的促進了該物種的保護。為增加國際影響,特邀了荷蘭知名學者Max sparreboom博士對鎮海棘螈進行了合作研究。同時與中央電視台“科教片之窗”節目組合作,拍攝了《神秘瀕危的兩棲動物——鎮海棘螈》、《追尋鎮海棘螈》電視專題片,播放后,反饋信息良好,加強了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對該物種的了解和保護意識。
2021年2月1日,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根據調整后的《名錄》,浙江省分佈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18種增加到54種,增幅200%;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97種增加到138種,增幅42%;總數由115種增加至192種(一級+二級),增幅67%。
鎮海棘螈為浙江省特有物種,由國家二級升為一級。
鎮海棘螈現狀
鎮海棘螈瀕危的原因主要是棲息地的日益縮小和破壞,由於人類生產活動、毀林開荒和基本建設等原因破壞了棘螈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致使動物的繁衍生息之地越來越窄。該螈行動遲緩,遷移能力很弱,因此它們對所在環境依賴性甚強。一旦棘螈必需的繁殖水域和棲息場所遭到破壞,少則2-3年,多則5-10年,會導致這一種群數量銳減,甚至可能在該地區絕滅。2001年在北侖林場已建立繁殖生境保護區,新建繁殖生境和水塘2個,限制使用農藥以及保護卵群,提高孵化幼體的下水率等具體保護措施。在成都建立了室外人工繁殖場,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該螈在成都獲得繁殖成功。這幾年來,已將人工繁殖和飼養的幼螈800尾左右標誌後放回大自然,有效的增加了種群數量。
2021年11月,一批人工繁育的鎮海棘螈被放歸到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