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淪

渾淪

道教名詞之一,義同“混沌”、“太極”、“無極”等形容道之初始狀態的名詞,后引申義又有模糊不清,以及各行各業道之大者,【渾淪】道教教義名詞。指宇宙形成前的迷濛狀態。義同“渾沌”。

基本介紹


【渾淪】道教教義名詞。指宇宙形成前的迷濛狀態。義同“渾沌”。
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宋史-志第八十二 樂四》 “其七曰:昔人以樂之器有時而弊,故律失則求之於鍾,鍾失則求之於鼎,得一鼎之龠,則權衡度量可考而知。故鼎以全渾淪之體,律呂以達陰陽之情,天地之間,無不統攝,機緘運用,萬物振作,則樂之感人,豈無所自而然耶?”
《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道學四(朱氏門人)》陳淳篇雲“淳追思師訓,前自裁抑,無書不讀,無物不格,日積月累,義理貫通,洞見條緒。故其言太極曰:太極只是理,理本圓,故太極之體渾淪。以理言,則自末而本,自本而末,一聚一散,而太極無所不極其至。自萬古之前與萬古之後,無端無始,此渾淪太極之全體也。自其沖漠無朕,而天地萬物皆由是出,及天地萬物既由是出,又復沖漠無朕,此渾淪無極之妙用也。聖人一心渾淪太極之全體,而酬酢萬變,無非太極流行之用。學問工夫,須從萬事萬物中貫過,湊成一渾淪大本,又於渾淪大本中散為萬事萬物,使無少窒礙,然後實體得渾淪至極者在我,而大用不差矣。””
《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文苑三》謝榛篇云:“當七子結社之始,尚論有唐諸家,各有所重。榛曰:“取李、杜十四家最勝者,熟讀之以會神氣,歌詠之以求聲調,玩味之以裒精華。得經三要,則浩乎渾淪,不必塑謫仙而畫少陵也。”諸人心師其言,厥後雖合力擯榛,其稱詩指要,實自榛發也。”
《清史稿-列傳二百九十三 疇人一》王錫闡篇雲“”天體渾淪,初無度分可指,昔人因一日日躔命為一度,日有疾徐,斷以平行,數本順天,不可損益。西人去周天五度有奇,斂為三百六十,不過取便割圜,豈真天道固然?
又許如蘭篇雲“”天氣渾淪,無可識認,古人不得已,即以恆星為天以識日躔。恆星積久而差,冬至日躔不在原宿,始立歲差之法。古謂恆星不動,而黃道西移。今測普天星座皆動,其經緯之度,不隨赤道運轉,而順黃道東移。故謂黃道不動,而恆星東行,與七政同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