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87年6月,經國家航天工業部批准,哈工大將控制工程系、無線電工程系等合併,成立了航天學院。這是我國第一個以培養高級航天專門人才和從事航天高技術研究為主的學院,也是國際宇航大學在亞洲唯一常設分校的依託單位。
九十年代初,學校又將激光和光學工程兩個專業划入學院,並在航天部的支持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協助下,建立了我國唯一的衛星工程和飛行器環境工程兩個航天類新專業。2018年12月10日,榮獲首批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
按照學校規劃,2003 年學院進行了體制改革,將原來的系和教研室兩級機構整合為 12 個系、研究所(中心),同時設立電子與信息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於2009年6月成立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學院現設有本科專業 10 個,建有二級學科點15個(全部為博士點),涉及一級學科 6個(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有博士后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9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3個、國家級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是國內航天主幹學科最為齊全、規模最大的航天學院。
經過幾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學院各學科積澱了濃厚的學術底蘊,形成了一支以著名大師、知名專家為骨幹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其中教授119人(含博士生導師 115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 4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教學名師 2人,建成了國家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3 個,是全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實力最強的學院。新時期高級知識分子的楷模、著名光學專家馬祖光院士更是學院的光榮和驕傲。
院承擔著包括國防重大基礎研究課題在內的多項研究課題,2004年4月成功發射的“試驗衛星一號”和2008年11月成功發射的“試驗衛星三號”、 “空間激光通信”等成為全校的標誌性重大工程項目,近年來獲省部級以上獎勵二百多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1項,近三年科研經費均在2億元以上。
學院在讀學生3538人,其中博士生 647人,碩士生 816人。學院的熱門專業多,每年招收全國各地考生700餘人。 2009屆本科畢業生中,近50%畢業生考取(保送)研究生;畢業生就業供不應求,就業崗位面向國家骨幹企業、重點行業,國內外知名企業公司,遍布國內外中心區域和重要崗位。
學院熱門專業多,是尖子生集中的地方,曾獲遼寧省高考理科狀元的孫曉村同學第一志願填報我院。2002年錄取本省600分以上的比例為70%,2003年本省劉儉飛同學以621分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我院。
本科畢業生中半數以上能夠考取研究生。畢業生深受國家航天研究院所歡迎,金融、電信、交通等競爭激烈領域以及沿海地區、涉外知名大企業也都以優厚的待遇競相來學院招聘。學院的畢業生很多已成為各領域的專家和骨幹,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馬興瑞(現廣東省省委書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袁家軍、海王集團總裁張思民等。原國務委員宋健、總裝備部長李繼耐、副部長鬍世祥、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等,曾就讀於院內相關專業。
目前,學院正在努力發揮實力強、起點高、發展快的優勢,力爭早日躋身於“世界知名航天學院”的行列。
研究生學科、專業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
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是由前蘇聯專家幫助建立的我國最早的自動控制學科,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55年,同時在蘇聯專家指導下開始自動控制和陀螺及儀錶方向的研究生培養。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1986年“導航、制導與控制”、“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二級學科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1989年成立“智能控制系統”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2000年獲准“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1年“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再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2年、2006年“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在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均位居前列,2007年“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控制科學與工程”被確定為一級國家重點學科。涵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系統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五個二級學科。
學科現設有“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控制理論與制導技術研究中心”、“控制與模擬中心”、“空間控制與慣性技術研究中心”四個教學科研單位。具有一支實力雄厚、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專職教學、科研人員100餘人,其中教授35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博士生導師31人。
該學科設有“自動化”、“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均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建設專業。經過50年的發展,已培養本科畢業生3800餘人、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博士研究生200餘人。
學科緊密結合航天前沿技術的需求,形成了以國防和航天高技術為主的學科方向,在模擬測試設備和慣性測試設備研製、先進控制理論在飛行控制系統中的應用等方面成績顯著,曾獲得國家級獎勵12項、省部級獎勵80餘項、出版專著30餘部、發表高水平科技論文千餘篇。
經過近幾年的大力度建設,學科的綜合實力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部分研究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為一級學科,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並設有博士后流動站。內含二級學科飛行器設計、人機與環境工程(上述兩個二級學科均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空天飛行器結構與防護、宇航光電信息技術(上述兩個二級學科為國務院學位辦同意並備案的學校自主增設的二級學科博士點)。學科涉及航天工程系、衛星技術研究所、飛行器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空間光學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學科研單位。學科現有教師40餘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5人,副教授15人。其中空間飛行器設計(1997年調整為飛行器設計學科)是1995年經國家教委學位委員會批准的我國高等院校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權的學科點,並於1997年由國家教委批准為"211"工程重點學科,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人機與環境工程學科創建於1988年,是當時我國最早的研究空間環境及其效應的航天新學科,2003年批准為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點。
學科緊密結合航天技術發展需求,承擔了大量國防和航天領域的科研項目,在微小型航天器設計、深空探測器設計、導彈制導控制系統設計等方面成績顯著,近年來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兩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特別是由本學科負責的全國高校中第一顆自主研製並承擔國家任務的小衛星於2004年發射在軌運行獲得圓滿成功,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已形成多個穩定和富有成果的科學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飛行器設計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1. 飛行器總體優化及一體化設計技術
2. 航天器飛行動力學、控制與模擬技術
3. 飛行器動力學設計與實驗技術
4. 飛行器可靠性與故障診斷技術
人機與環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1. 航天器環境模擬、建模、模擬技術
2. 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統與空間生物技術
3. 人、機與環境虛擬模擬技術
力學學科哈工大力學學科於1952年建立了全國第一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教研室;1958年創辦工程力學專業;1981年在全國首批建立一般力學、固體力學和結構力學(後轉為工程力學)博士點;1988年建立力學博士后流動站;1999年設立航天工程力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位;哈工大力學學科覆蓋固體力學、工程力學、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三個二級學科,在2001年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一般力學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工程力學評為國防重點學科;設有國家工科力學教學基地(等同於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特種環境複合材料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2003年全國力學一級學科評估中,哈工大力學學科評為第3名,其中師資隊伍評為第一名,在2007年全國重點學科評估中,工程力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力學學科被評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航天器複雜系統結構動力學、振動與控制;2.結構動力學及其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3.流體動力學及其在國防武器中的應用;4.固體動力學;5.細觀力學;6.力學中反問題及設備故障診斷技術;7非線性動力學8.特種環境複合材料力學行為表徵與模擬;9.先進複合材料力學基礎理論方向;10.材料/工藝/結構一體化分析與評價; 11.飛行器輕量化設計;12.功能材料的多場耦合理論。
學科形成了一支國內一流的師資隊伍,包括院士5人,長江學者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先進複合材料及結構”研究團隊入選2005年國家教育部的“創新團隊計劃”,6人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45歲以下年輕教師的博士化率達到80%以上。學術隊伍中有20餘人次在國內外重要學術組織和機構中擔任重要職務,如目前中國唯一的國際複合材料委員會執委、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防科工委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家863計劃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力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國家自然基金委數理學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學科始終重視科學研究對學科建設的促進作用。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間先後主持參與了有關大型複雜結構體系關鍵科學問題等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同時還承擔了有關彈性動力學反問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有關921工程以及風雲一號衛星故障模式及演示系統的研製工作。作為牽頭單位承擔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國防973)2項,合作承擔國家973和國防973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已完成1項)、國家863計劃、總裝備部重大專項、重大探索項目、國防預研和國防科工委基礎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黑龍江省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高校博士點基金、總裝武器裝備創新基金等60多項科研課題,科研總經費超過1億元。目前在研項目總經費12834(12574)萬元。近三年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獎20餘項。
在教學方面,哈工大國家工科力學教學基地在2004年順利通過教育部專家組的驗收並被評為“優秀基地”,2003-2006年期間先後獲得國家教學名師獎和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8項,哈工大“理論力學”教材先後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和國家優秀教材獎,年發行量逾10萬套。
學科一直將學生的培養質量作為工作的重點。培養的博士生先後有4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人獲得中國青年科學家獎。許多優秀畢業生,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裁馬興瑞、前微軟中國總裁高群耀等,都在各自崗位作出了突出的成績。哈工大力學博士后流動站也在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2005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后流動站榮譽稱號,並受到胡錦濤主席的接見。
哈工大力學學科的特色與優勢可以歸納為如下幾條:
①以國防與航天高科技需求為動力,以學科的前沿分支與新興方向為引導,既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又能用力學的新理論和新方法解決航天與國防以及防災減災工程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②針對國防、航空航天用防熱複合材料、先進結構複合材料以及新型功能材料製造和使用中的力學問題,在材料與環境作用的模擬表徵和優化設計、材料/結構一體化設計/分析/評價方法等方面形成明顯的優勢和特色;
③在斷裂動力學、細觀力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系統研究成果;
④在師資隊伍建設與科研工作中注重學科交叉,理工結合,發揮綜合優勢,促進學科發展;
⑤建立和形成了以知名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教師為主的學科梯隊,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材料學學科
複合材料學科是1989年由航天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有關從事複合材料研究的單位聯合申報並獲批准,是我國最早的兩個複合材料博士點之一。1996年被評為我校“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八個學科(群)之一。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進行學科調整,統一併入材料學二級學科。該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設有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特種環境複合材料技術國防重點實驗室。
航天學院材料學學科現有教師19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8人,講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有17人。
主要研究方向:防熱複合材料與輕質結構、材料燃燒合成技術、功能複合材料、高性能樹脂基複合材料超高溫材料和智能材料系統與結構等。
物理電子學學科物理電子學學科始建於1971年,1982年建碩士點,1986年建博士點,2000年成為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博士后流動站,2001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本學科為"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也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已故中科院院士、“全國模範教師”、著名國防科技專家馬祖光教授為該學科的創始人。本學科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和寬廣的研究領域,主要研究方向有:激光空間信息與對抗、激光介質光譜與可調協激光、等離子體物理與小型化X光激光、非線性光學技術與應用。
本學科點涵蓋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光電子技術研究所、可調諧(氣體)激光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單位。現有教授22人,副教授17人。學術隊伍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博士生導師17人,碩士生導師35人。
經過多年的努力與奮鬥,本學科已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逐漸形成特色,綜合實力和總體水平處於國內同類學科前列,為我國激光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承擔了大量的國家、省部級等科研研究項目。“十五”期間,學科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發表論文534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承擔科研項目131項,經費總計9400多萬元。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學科是電子與科學技術一級學科中的二級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授予權,具有共享的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是“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黑龍江省重點學科。目前,學科有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14人,聘國外兼職博士生導師4人。
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數字/模擬及混合信號集成電路設計、射頻(RF)集成電路設計、系統級晶元(SoC)及IP設計、集成感測器、MEMS微系統等。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國家攻關、高技術“863”、國防“973”、國防基礎、國防預研等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具有國內領先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並與國內外多家企業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建立了多個聯合實驗室。
本學科招收正規學歷教育的工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集成電路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100%。畢業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大都表現出基礎知識紮實、知識面寬、接受新知識能力強、對知識的應用靈活並具有一定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能夠勝任工程技術、企業管理、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博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
光學工程學科
光學工程是以光學為主,並與信息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科學、精密機械與製造、計算機科學及微電子技術等學科緊密交叉和相互滲透的學科。
哈工大光學工程學科成立於1956年,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光學工程學科之一,主要從事光學目標探測與識別技術、光電感測器技術、光學遙感技術、光學模擬技術、顯示技術、光電對抗、空間環境與光電防護技術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空間光信息的獲取與處理方面獨具特色。學科開設光通信、光學檢測與光電測試、光電儀器、紅外成像技術、光纖技術與應用、現代光學加工技術、成像電子學、光學遙感技術、光電信號與信息處理、二元光學技術等課程。
光學工程學科教師18人,其中擁有教授7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10人,在讀碩士研究生40餘人,在讀博士研究生20餘人,博士后4人。學科不僅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還擁有良好的教學基地和條件優越的科研基地。
學科自成立以來,承擔多項國家重點項目科研,科研經費充裕,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我國第一台高速攝影機的研製,我國第一套紅外模擬設備的研製,我國第一套可見光模擬設備的研製,我國第一套超輕CCD可見光遙感相機研製。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一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數十項。學科擁有了世界一流的軟體和硬體條件,如CODE V光學設計軟體、ZYGO可見光干涉儀、10.6微米長波干涉儀和Zeeko大型智能拋光機等.
工程力學專業
該專業屬於技術科學類, 培養能夠在力學有關的廣泛工程領域,例如國防、航天航空、汽車、能源、機械、土木建築工程等,從事科研、技術開發或工程設計工作的工程力學專門人才。
該專業教學條件優越,有國家級教學基地、教學實驗示範中心設備條件先進的實驗室。與一般工程專業比較,該專業培養的學生具有更系統,更紮實的數學、力學基礎,更強的理論分析、數值計算與實驗能力。師資隊伍力量雄厚,所在學科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
學生畢業後有60%以上可保送、考取碩士研究生,優秀本科生還可以通過推薦,免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就業的學生大都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工程設計與研究院從事結構總體設計、結構強度與剛度計算、工程軟體設計與開發、力學環境實驗分析等工作。
自動化
該專業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專業。所在的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現有教授35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2人、博士生導師31人。
該專業培養的學生與有較強的獲取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電工電子技術、電氣技術、信息處理、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等寬廣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能在控制理論、飛行控制、運動控制、過程式控制制、檢測和自動化儀錶、智能系統、電氣自動化、信息處理、管理與決策等方面從事系統研究和開發等技術工作,並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該專業屬熱門專業。該專業畢業生除可保送、考取研究生外,還可面向電子、電力、石化、航空、航天、電信、交通等國防及國民經濟各領域從事與自動化相關的教學、科研、開發及管理等工作。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專業
該專業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專業。所在的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現有教授35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2人、博士生導師31人。
該專業培養的學生與有較強的獲取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電工電子技術、電氣技術、信息處理、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等寬廣領域的工程技術基礎和紮實的專業知識。能在控制理論、飛行控制、運動控制、過程式控制制、檢測和自動化儀錶、智能系統、電氣自動化、信息處理、管理與決策等方面從事系統研究和開發等技術工作,並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該專業畢業生除可保送、考取研究生外,還可面向航天、航空、兵器、船舶、電子、電力、電信等各領域從事與自動控制系統相關的教學、科研、開發及管理等工作。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該專業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專業,前身是戰略導彈總體設計專業,至今已經為國家培養19屆畢業生,大部分學生分配到祖國航天和國防部門。
該專業為國防科工委重點專業,所在的飛行器設計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並設有博士后流動站。現有教授12人,博士生導師1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在航空航天等領域從事飛行器總體設計、結構設計、飛行力學與控制及其它機電一體化設計和控制的科學研究、教學、工程設計和管理工作。
本專業近年來承擔了多項航天領域重大科研項目,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多項,年均科研經費超過4000萬元。每年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國內首顆由高校自主研製成功的小衛星,其總設計師就是由該專業教師擔任。
在本專業本科學習期間成績特別優秀者,可直接保送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
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
空間環境是影響航天器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的研究是航天系統的重要內容之一。本專業培養具備航天環境模擬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能力,在民用領域從事熱能利用、振動試驗分析等方面的技術人才。主幹課程有:真空技術、低溫工程、空間環境導論、航天器環境計算機控制、空間飛行器飛行動力學、航天器熱控制技術等。
本專業現有教授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人),承擔多項有關空間環境模擬與控制技術、空間生命保障技術等航天前沿科研項目,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多項,每年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學生畢業後有60 %以上可保送、考取碩士研究生,優秀本科生還可以通過推薦,免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本專業培養的大部分畢業生在祖國航天和國防部門工作,多數畢業生已成為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骨幹。
空間科學與技術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密切結合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需求而設立的新專業,空間科學方向側重於天文學與天體力學、空間環境;空間應用方向側重於空間光學與微波遙感、衛星與天文導航。
本專業理工結合、注重基礎、強調應用,是一個專業交叉性強,有明確背景需求的綜合性專業。專業基礎雄厚,在師資及教學實驗環境等方面具備良好條件。設置有光電檢測技術、光信息技術、光學圖像處理、光學遙感、微波遙感、天文學、天體力學、空間環境導論等專業主幹課程。
本專業按寬口徑模式設置相應課程,著重於加強基礎、培養能力、增強素質。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注重與航天領域的密切結合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具有寬廣的自然、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級航天專業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除考取相關專業研究生外,大部分分配到航天和國防部門,以及其它相關部門從事教學、科研、開發等工作。
在本專業本科學習期間成績特別優秀者,可直接保送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
複合材料與工程專業
該專業是一個理工結合、學科交叉並具有緊密國際合作關係的專業, 主要培養從事先進複合材料與結構的設計、製備、評價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專業既重視學生數學、力學和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培養,又重視學生的工程能力訓練,並對有關專業課實行教學內容的國際接軌,發展本碩連讀機制,對本科生實行導師制培養。
本專業所在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每年招收近50名碩士研究生。
該專業畢業生大部分將考取或保送研究生,可推薦部分優秀畢業生與國外聯合培養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生將面向人才需求旺盛的國防、航天航空、汽車、化工、能源等複合材料與工程的相關領域從事教學、科研、開發與生產的研究工作。
電子科學與技術
該專業設有光電子技術、光電技術兩個專業方向,研究領域和相關技術是信息產業支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專業培養從事各種光電子器件與技術、成像器件與技術、光電子系統、空間光信息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製造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主幹課程有:光電子學原理及應用、光電子器件與技術、原子物理、物理光學、信息光電子學、半導體激光器及應用、光電測試技術等。
該專業所在學科的創始人是已故著名國防科技專家馬祖光院士。具有物理電子學和光學工程兩個學科的碩士、博士授予權。物理電子學是國家重點學科,還建有光電子技術可調諧(氣體)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該專業培養的本科生基礎理論紮實、實踐動手能力強。本科生有50%以上保送或考取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可到光電子與光學信息產業相關的科學研究、開發、經營單位和管理部門工作。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本專業與理學院共建。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研究領域和相關技術是信息產業支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重點支持和發展的專業,也是近年來考生報考的熱門專業。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微電子器件、集成電路、電子系統、微電子機械與微系統、計算機、信號處理等方面的理論、技術基礎和專業技能,有自主創新能力的跨學科複合型高級人才。
該專業所在的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學科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是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具有共享的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
該專業培養的本科生基礎理論紮實、實踐動手能力強,有近50%保送或考取碩士研究生。畢業生可以在集成電路、電子器件、以及IT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設計、生產、應用開發、經營管理等工作,畢業生就業形勢一直很好。
自1994年起,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全國率先開始實行碩士生培養兩年制。
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學院現設有5個一級學科,即:控制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上述5個學科均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經過幾代學者的不懈奮鬥,學院各學科積澱了濃厚的學術底蘊,形成了一支以著名大師和知名專家為骨幹、梯隊結構趨於合理、實力雄厚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截至2008年12月,學院有在崗教師291人,其中:
教授113人(占教師總數的39%);
副教授107人(占教師總數的37%);
博士生導師96人(占教師總數的33%);
具有博士學位教師214人(占教師總數的74%);
在國內其他高校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占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4%);
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9人(占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3%);
有一年以上留學經歷的教師61人(占教師總數的21%)。
學院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9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教學名師2人,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7人。
學院有十一個二級學科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部委重點學科和黑龍江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名稱 | 國家重點學科 | 部委重點學科 | 黑龍江省重點學科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 ★ |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 | ★ | |
飛行器設計 | ★ | ★ | ★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 ★ | ★ | ★ |
工程力學 | ★ | ★ | |
固體力學 | ★ | ||
材料學(與材料學院共建) | ★ | ★ | |
物理電子學 | ★ | ★ | ★ |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 | ||
光學工程 | ★ |
可調諧(氣體)激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特種環境複合材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智能控制與系統國家教委重點專業實驗室
國家工科力學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
力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