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脈

呈西南東北走向,綿延約六十里

四明山徠又名句(音gou)余山,分佈在寧波市西部的餘姚、鄞縣西南和奉化,以及嵊州的東部,主峰四明山(金鐘山)位於嵊州境內,東北段平均海拔100-300米,西南段平均海拔700-800米。因其大俞山峰頂有個“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過四個石窗洞照射進去,故稱“四明山”。以此說來,四明山脈西南段應始於四窗岩上大俞山,終於四明山(金鐘山)。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綿延約六十里。

山脈走向


由多個山峰連接而成,包括四明山、撞天崗、奶部山等等。

山脈種類


四明山

四明山脈
四明山脈
又名句余山,位浙東南火山噴髮帶寧波——仙居火山噴發亞帶上。明嘉靖《寧波府志 》卷五《山川》載:“由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峰,中有三十六峰,周圍八百餘里,綿亘本府之化、慈溪、鄞縣,紹興之餘姚、上虞、嵊縣,台州之寧海諸境。”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的《地理考》第一章山脈記:“由鄞縣小溪鎮入者日東四明,由余姚白水山入者日西四明,由慈溪藍溪入者日北四明,由奉化雪竇入者日南四明。
層巒絕壁,深溪廣谷,高回幽異。”四明山系曹娥江、奉化江分水嶺。山體主要由中生界流紋岩、碎屑岩構成,局部有粉砂岩泥岩出露和玄武岩覆蓋。自曹娥江支流黃澤江、剡江支流剡源源頭間發脈,從境西南即奉化西部、餘姚南部入境,向北北東蜿蜒,氣勢雄偉,峰巒峭拔。
山體含餘姚全境,奉化、鄞縣、鎮海區西部,慈溪南部,江北區北部低山、丘陵。呈南北走向,有北北東向主脈,東西向、北西向支脈。山脈南部高,北部低;山勢中心高,四周低。餘姚、嵊縣交界的青虎灣崗系全境之巔,次為奉化黃泥漿崗,皆位於北北東向主脈上。
四明山脈
四明山脈
北北東向主脈中心在嵊縣許宅至餘姚曉嶺、新昌竹岸至鄞縣樟水一線。山脈多海拔 700米,山峰多海拔900米以上。西側許宅至曉嶺一線,自南而北主要山峰有青虎灣崗、長灣頭、秀尖山、狗頭嶺崗、耗鼠尖崗、烏岩龍、大灣崗、沙流坪崗、杖錫山、東崗山,越梁弄至深溪東西向山脈至石面桶。
東側竹岸至樟水一線,分東西兩小支,東支山峰有撞天崗、鳳凰翼、奶部山、雪頭崗、茶垮崗等;西支山峰有小銅盤山、黃泥漿崗、萬井山等。東西向山脈處山脈北部、主脈東西兩側。北部東西向山脈,被餘姚谷地分隔為南北兩支。南支中心位梁弄至深溪一線,由海拔400米以上山脈構成,山峰有陳巴山、大崗山等。
四明山脈
四明山脈
北支中心位童嶴至邱王一線,由海拔500米以下丘陵構成,統稱翠屏山丘陵,自西向東主要山峰有朝前翁、蹋腦崗、栲栳山、大霖山、五磊山、大蓬山,至伏龍山盡於海。主脈兩側東西向支脈,東側位梨洲至江口一線,自四明山中心東沿鄞縣、奉化界綿延,有清明山、花尖山等,自西向東逐漸降低;西側位棠溪至嵊縣楊家村一線,西延向嵊縣。
北西向山脈在主脈東西側各一支。東側支脈位陳巴嶺至梅園鄉一線,構成海拔500米左右山脈。西側支脈自夏家嶺沿餘姚北西向界延至上虞鯰魚山。

撞天崗

海拔914米,奉化、嵊縣西東界山,位奉化西部蹕駐、斑竹兩鄉間,蹕駐鄉晚香嶺村西4公里。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山高霧重,四周重巒疊翠。

鳳凰翼

海拔879.4米,在奉化西部,奉化蹕駐、斑竹鄉界上,西為斑竹鄉左溪村爛船灣,東系蹕駐鄉曹家地村舒家。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古出“大岩坪茶”列貢品,今南麓辟大霧山茶場。

雪竇山

海拔571米,亦名瀑布山。在奉化北部,東嶴鄉轄,東嶴村東南2公里。早白堊世河湖相碎屑沉積岩夾火山岩構成。有石竇,出泉若乳,東、兩澗水合流出千丈岩,絕壁千仞,水至半壁有石突出而飛濺若雪,故名。山多奇勝,層巒聳秀。

奶部山

海拔915.4米,系山脈東側主脈上的高峰,在鄞縣、奉化界上,系鄞縣最高峰,屬龍觀鄉轄。晚侏羅世夾沉積岩、火山碎屑岩酸性熔岩構成。與黃泥漿崗同為東西向山脈的二高峰。

黃泥漿崗

海拔978米,奉化、餘姚西東界山,奉化最高峰,位奉化東嶴鄉東嶴村西北3公里。東望奶部山,西見天姥峰。晚侏羅世夾沉積岩、火山碎屑岩酸性熔岩構成。樹木參天,巔有巨石,形似蛤蟆,山峰亦名蛤蟆岩。
萬井山徠
海拔859米,在鄞縣西南部,杖錫鄉轄。位早白堊世丁家畈盆地東側。晚侏羅世夾沉積岩、火山碎屑岩酸性熔岩構成。

茶土耷崗

海拔675.9米,鄞縣西南部,龍觀鄉轄。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等構成。

青虎灣崗

海拔979米,境內四明山脈最高峰,位餘姚南西與嵊縣交界,餘姚蘆山鄉轄。晚侏羅世酸性火山碎屑岩間夾沉積岩等構成。周圍有小長灣、長灣頭、雙尖崗等相峙,群峰崢嶸。

杖錫山

海拔800米,在鄞縣西南部,杖錫鄉轄。位早白堊世丁家畈鹽地內。河湖相碎屑沉積 岩夾火山岩構成,覆蓋上新世基性、超基性熔岩。系杖錫主峰,前有7峰,東北為庵嶺崗,偏西是雞冠山。山巔平坦寬廣。前人有謂,登其上“見數百里群峰以千百可指,而數東西南北無一蔽遮。又此峰最中,四面山環繞如內城,外又層層環繞如外郭”,“四望通徼如一”(《四明文徵》卷十二),故有四明之義在山而不在石窗,獨此山稱四明之說。山南半公里山口兀立巨岩稱屏風岩,摩刻蒼勁隸書“四明山心”四字

大俞山

海拔680米,餘姚、鄞縣交界,鄞縣杖錫鄉、餘姚梨洲鄉轄,位早白堊世丁家畈盆地南東。距山巔約6米以下陡崖處,橫列四洞,洞口朝西南,面對抬扛嶺,無路,須攀援登臨。四穴實則二穴。東首一穴獨立且小,深約2米余,寬約3米,容數人席地面坐。緣崖10米零而過西首三穴,穴前崖壁突兀似平台可歇息,洞口分列為三,東洞口廣大,高約2米,寬近10米,四五人並肩進出自如,中洞、西洞口低小,允一人折腰或匍匐而進。入洞內則石室相通,東廣西狹、前部高里壁低,頂有石乳倒懸,壁則亂石珠綴,深約6米許,寬近15米,容十餘人散立。如此,形成高、廣、深參差駢列河穴,仰望猶樓之窗戶,歷稱“四窗”“四明之目”,四明山得名的又一說。

大雷山

四明山脈
四明山脈
海拔452米,在餘姚東南部,屬洪山鄉余鮑陳村。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山頂寬廣平緩,栽茶。山坡陡峭,竹林密布,四周群山環抱。

大嵐山

海拔547米,在餘姚南部,屬大嵐鄉邱庄村,位早白堊世丁家畈盆地西。舊名大闌山。早白堊世河湖相碎屑沉積岩夾火山岩構成,覆蓋上新世基性、超基性熔岩。形似伏虎,又稱伏虎山,山頂平廣。

東崗山

海拔754米,在餘姚西南部,曉雲鄉轄。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山頂開闊平緩。南北延伸,高聳屹立,植被茂盛。

蹋腦崗

海拔446米,餘姚、慈溪交界,南側餘姚三七市鎮西茅山村,北側慈溪彭東鄉妙山村。晚侏羅世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峰高而平,風急,亦名急風崗。南坡較緩,土粗光足,盛產楊梅。山頂有嶺;東接朝前翁,西連火龍崗。

五磊山

四明山脈
四明山脈
海拔424.1米,在慈溪南部,宓家埭鄉轄,宓家埭村南3.5公里。向來指以此為中心的一組山巒,“五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有內五峰、外五峰之謂。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等構成。豬頭山雙峰南、倒爬嶺頂有五磊寺

大蓬山

海拔422.3米,慈溪、鎮海區交界,上部屬慈溪田央鄉,中下部屬鎮海區河頭鄉橫溪村。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山勢崢嶸,有東西兩崖屹立對峙,高許五六丈,如鬥雞狀,稱鬥雞岩,今東崖遭雷擊毀。相傳秦始皇東巡欲由此航海達蓬萊仙界,故又名達蓬山,其南有香山。

馬鞍山

海拔249米,鎮海、江北區交界,南坡江北區洪塘鎮,北坡鎮海區汶溪鄉。早白堊世河湖相碎屑沉積岩夾火山岩、晚侏羅世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形馬鞍,故名。東鄰靈山,海拔299.5米,兩山連屬,舊統稱驃騎山。

伏龍山

海拔281.9米,在慈溪東南部,龍山鄉轄,龍山所村北2.5公里。晚侏羅世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構成。三面接平原,原北瀕杭州灣,今臨新漲海塗,西南隔沃野遙對大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