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磊寺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慈溪五磊山

五磊寺徠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慈溪五磊山,周圍重巒疊嶂,危峰參差,溪谷幽深,與山麓平湖相映襯,風景秀麗獨特,有浙東第一古寺之稱。據記載,五磊寺創始於三國赤烏年間,后屢有興廢,至文革,幾無遺跡。現建築重建於1995年。

寺院簡介


五磊寺位於慈溪市觀海衛鎮五磊山象王峰南麓,據光緒《慈溪縣誌》等有關史料記載,五磊寺的雛形嶄露於公元3世紀。
千年古剎五磊寺
千年古剎五磊寺
五磊寺名勝古迹較多,寺門前有一水池,取名“真明池”,碧水從東面的象眼冢汩汩流出,注入真明池后又經小渠流到月亮湖,常年不枯竭。據說這也是那羅延親率眾弟子日夜開鑿成的,其間曾與山中妖魔鬥法,死傷多人,故又名“萬工池”,池水清洌甜爽,能助人祛病驅邪。池旁有赤松五棵,作為五磊寺的香木,為後世傳人所栽。離寺不遠的山坡上,有參天古樹數株,有些樹齡難以估計,需幾人才能合抱。寺內以樟樹居多,枝葉繁茂,四季常青,與五磊寺的金黃建築交相輝映。到了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五磊寺的規模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五磊寺
五磊寺
徠各種經幢閣樓美不勝收,殿堂亭榭盡浮佳氣,真可謂“古寺樓台高避暑,晴天松柏晝生寒”。
相傳在2000年前,印度高僧那羅延遍訪中國名山勝境,跋山涉水,選中了五磊山上的這塊風水寶地,最後在五磊山結廬傳經,燃起篝火,招徠信徒。當熊熊大火衝天而起之時,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開始之日。然聖火雖熾,應者幾無;高山相隔,知音難覓。據說某日孫權母親坐船經過,發現篝火隱約,遂命人詳察,方知原委。於是特意在聖火升起之處修建一座小小寺院,這大概便是五磊寺的前身。有了這個小寺院,這才使那羅延結束了多年來餐風露宿、枕石漱流的生活。

歷史悠久


五磊寺
五磊寺
五磊寺初建於三國時期。清雍正《慈溪縣誌》載:“五磊寺,吳赤烏間有梵僧那羅延結廬修靜,唐文德間僧岑建,名靈山禪院。”查康熙年間編成《五磊寺志》,所載與雍正志相同,說明五磊寺三國赤烏年間開山。五磊寺周圍,還有不少與那羅延相關的遺跡。內五峰之一的牛角峰頂東南坡上有一石洞,相傳為那羅延田石為牆面壁坐禪處,人稱“祖師洞”。寺西天峙峰麓“剩口灣”有那羅延尊者塔。塔柱上刻:“開山那羅延尊者之塔”九字。五磊寺自三國開山後至唐中頁間興盛五、六年。
唐僖宗文德年間(888年),寺僧募資建寺,名“靈山禪院”。宋大中祥符初年,敕賜寺額“五磊普濟院”。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僧岑繼募資修葺,去殘布新,殿堂煥然。旋由雲間宗六世智環禪師任住持,傳講雲門教義,深山古剎,自此漸令人矚目。五磊山清幽景色,奇麗風光,遂使朝野名士,行吟忘返。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冊定全國寺院名稱,五磊普濟院改名“五磊禪寺”。明萬曆四十六年(1048年)住僧守智、福順募資重建寺院。明末,國事多故,載火時起,朝政不修,民生維艱,致佛事衰落,寺院漸廢。
五磊寺
五磊寺
順治四年(1647年),五磊寺達變禪師,在窯房山建普同塔,計三頂三塘,上蓋瓦房,並函請其曰“寢息諸緣”,請釋真頭書聯:“一穴共埋千僧骨,四時常覆萬松蔭。”司后,每逢望,寺僧均於塔誦經超度。同期,建磚窯於普同塔旁,專為寺院修建燒制磚瓦。今存遺址,沿稱“窯台”。順治六年(1649年),達變禪師圓寂,五磊寺由拙岩接任住持,二十餘年間,撤舊創新,百廢俱舉,寺院擴大,佛事興旺,自順治六年至康熙十年二十餘年間,共修葺、擴建殿堂樓客140間,使寺院規模恢宏,造型莊嚴,吸引四方信眾,一時間香火鼎盛,佛事興旺,五磊寺遂成為浙東名剎,十方叢林。
五磊寺
五磊寺
咸豐三年(1853年),大殿及其兩側建築,盡毀於火。后難募資重建,規模已非昔比。同治、光緒兩朝,政局動蕩,載火頻起,佛事漸衰。延至清末,寺院廢馳,香火式微。時寺院講法檀越頁鴻年、吳作賢輩圖挽殘局,乃請鳴鶴場金仙寺住持炳瑞法師兼主寺務,始稍有起色。宣統三年(1911年),天台宗四十三世法司諦閑法師蒞寺主持講席,弘揚天台宗教義,改寺額為“靈山講寺”,五磊寺遂轉為天台宗道場。民國三年,炳瑞法師由金仙寺遷五磊任住持,遂重建大雄寶殿,次年建成。自民國四年至民國十年先後拆造、重建殿堂,修葺已傾圮殿宇,共計大小八十餘間,並同時收回典地,翻懇竹山,植樹造林,整敕寺規,佛事隨之復興,法宇再護重光。
民國十六年,諦閑法師復監五磊寺主持講席,並設壇傳戒僧徒,慈溪、象山、鎮海餘姚、奉化等地僧徒百餘名到寺剃度受戒。民國二十年春,金仙寺住持亦幻法師,倡辦律學道場,並邀弘一法師至五磊寺主持“南山律學院”,弘一法師乃於是年晨歷五月至五磊寺,授菩薩戒,發弘律誓願,開辦律學道場,民國二十一年七月,諦閑法師在寧波觀宗寺圓寂。其法徒炳瑞、寶順等將靈會迎至五磊山,並於寺東牛角峰下建塔,民國二十六年,炳瑞遷金仙寺養病。至民國二十八年,炳瑞法師回寺仍任住持。

古剎近況


1995年五磊寺在政府支持下進行大規模重建。重建后的大雄寶殿面寬七間,進深六間,建築面積四百九十平方米,共耗修建經費150萬元,除部分為善信樂助外,大部為寺院積累,至1995年10月,寺院現有殿堂樓閣及各類客舍213間,建築面積七千八百平方米,寺院圍牆內房基及庭院面積43畝,另有餘地10畝,竹林30畝,柴山94畝。常住僧眾11名,掛單僧人20餘名,在各部門服務職工14人,石湫頭下院有樓房10間(上下),平房17間,建築佔地面積3畝,而今五磊寺共有230間房,總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分三條軸線布置,中軸線上有山門、萬工池、大雄寶殿、方丈殿,東軸線上有鐘樓、迦藍殿等,西軸線上有鼓樓、觀音殿、三聖殿等。
五磊寺現任方丈宗立法師。按叢林制度結合現代管理開展了各方面法務工作。經省佛協批准,省民宗委備案,於2009年4月16日隆重舉行了方丈升座慶典法會。
五磊寺
五磊寺
五磊寺名僧輩出,清有天童寺遷於此的宏覺禪師,近代有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此創設“南山律學院”,民國有天台宗名家諦閑大師主持法事,使五磊寺成為寧波地區內最初的一處天台宗道場。五磊寺前的祖師洞,據說就是印度高僧那羅延修鍊養性之地,而在寺西側天峙峰上的祖師塔下,曾出土過一個陶質骨灰罐,是否就是這位遠來和尚的遺骸,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為五磊寺留下了數量可觀的麗章佳句,如宋代舒亶的游五磊寺詩曰:“五磊峰高筆插天,蒼朽合抱數千年,塵氛灑落非人世,風落清明近月邊。”為了給香客提供歇腳之所,五磊寺在杜湖邊的石湫頭設有下院,專供上下山者小憩。到20世紀30年代初,律宗第十一代祖師弘一法師曾在此駐足,創設“南山律學院”,后因分歧未果。但五磊寺還是因此成了寧波一帶天台宗的發源地,可見影響之深遠。1942年,浙東區黨委在宓家埭成立之後,譚啟龍、何克希等曾率抗日健兒在此開會、整休、制訂領導浙東人民抗日的方略。三北的幾次戰鬥,使敵頑聞風喪膽,解放以後,寺中的僧人每回憶起這段歷史,可謂津津樂道。據五磊寺住持真如法師介紹,該寺每年接待客人達20萬餘人次,而且儘管有逶迤十幾里的盤山大路直通寧波,但大多數人還是寧願以步代車,以表虔誠之心。修復一新的五磊寺如今已正式改名為“五磊講寺”,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由趙朴初先生親筆所題,為五磊寺又增添了新景。

建築特色


大雄寶殿乃琉璃瓦屋面,通高17米,上下檐均置二跳斗拱乃雀替花板,檐下繪花卉、翎毛,恢宏明亮,遠非原大殿反能比。“大雄寶殿”匾額,為趙朴初居士所書。大雄寶殿正中,佛祖釋迦牟尼像趺坐蓮台,金面金身,安詳端莊,釋尊坐像背後為觀世音面北全身立像,觀世音左立善財,右立龍女。大雄寶殿後門左歷兩邊,供有文殊、普賢兩尊坐像,大殿兩側沿牆列坐十八尊羅漢。伽藍堂殿內所供之伽藍神為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樟木精雕,金面金身,鳳目長髯,讀手於春秋,懷忠義正氣。地藏殿在上客堂西牆外,坐北面南,磚木結構單檐硬山五間,中間供有金面金身,手持寶珠之地藏坐像,左侍閔公,右侍道明。
五磊寺主要佛教建築是:天王殿,原為清末重建之彌勒殿,后因破殘,於1986年再行修建后改稱“天王殿”。殿為磚木結構單檐硬山式,坐北面南偏東,寬14米,深13米,高10米,建築面積196平方米,殿內佛會中面南為金面金身彌勒坐像。佛會兩側為泥塑彩繪四天王坐像。佛會中面北為金面金身韋馱坐像。佛會前案下之荷花石板及兩房之側為雲霞蓮瓣柱,為宋朝遺物。

名剎特色


五磊山“孤標秀出,罩絡群山之表,下視千峰,雲升霞舉,夜半月出,吞吐紅濤。”這裡岩壑幽深,勝景棋布,因此五磊寺及五磊山歷來為群眾的遊覽和朝拜勝地,文人吟詠流連之所。宋人曾經題詩云:“五磊峰高筆插天,蒼松合抱數千年。塵氛灑落非人世,風落清明近月邊。”在寺東的望海峰上,有亭翼然,遠望如色調別緻的一塊雞血石,為蒼翠深黛的山巒抹上了一筆淡黃的亮色,真是“萬山叢中雲如海,一望空天上有亭。”亭下飛瀑垂虹,一匹白練凌空而下,氣勢非凡。瀑布下面有潭如玉杯,飛瀑下注潭中,泠泠如奏古琴。此潭終年不竭,清涼甘冽,水色澄碧,如翡翠流動。
寺北是象王峰,下有一清澈小泉,名象眼泉,深約數尺,縱橫不過兩尺,據說在“在夏則泠,涉冬而溫,陽燥不耗,陰霖不溢”,也算是奇迹,故為之一記。水經象鼻灣流入寺前的“真明池”,今稱“萬公池”,池水清明,游魚可數。池西百步,有一湖,綠萍浮動,水色如竹葉青,其形如月亮,因名月亮湖。兩岸似綠似黛的岩、岫、嶺、巒和草木以及湖岸,靜靜地把影子投入水中;有風吹動草木,輕微地搖動的影子在輕微地搖動著湖水。五磊寺周遭的勝景還有濯錦溪、九曲嶺、三石門以及獅子岩、祖印岩、鵓鴣岩、鷹巢石、砥柱石等奇峰怪石數十處,西邊是“風月雙湖閑畫舫”的杜湖,而山北面的石縫隙和石徑小道,更是情人說悄悄話的理想幽境。
五磊寺是一個古木參天、名木冠寧波各風景區的地方。寺院內外,有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木54棵。其中最古老的是寺院前崗坡的迎客松,栽於北年間,山門前的2棵沙朴樹,系明代萬曆年間所栽,主幹粗2.5米,天王殿前這3棵20-30米高的金錢松,樹齡200年以上,其他還有銀杏、羅漢松等名貴樹木。五磊寺正門就有大樹三棵,高聳入雲,據說是樹齡已逾千年的香木。這裡的古樹以古松、古楓和古樟居多。一株千年樹齡的古楓香,可四人合抱,高數十丈,干、枝、葉均給人以旺盛蓬勃之感。還有樹齡800年的金錢松和樹齡300年的黃檀,都參天挺立,高可摩雲,後者在全省也屬罕見。據1993年慈溪市園林處對五磊寺古木的普查,共發現名木48株,僅百年以上的金錢松就達16株之多,還有銀杏、烏桕、糙葉樹、白葉子側柏等,共計14個科屬。

其他景點


五磊寺塔林位於寺西天峙峰剩日彎,這裡翠篁幽深,雲氣縹緲,是五磊寺歷代高僧安息之處。
走近印度來華高僧、三國時梵僧那羅延尊者塔座,但見蓮瓣雕飾千姿百態,整個外形自上而下略呈拋物線型,顯得既穩重又流暢,碑銘“吳開山那羅延尊者之塔”古樸粗獷,顯出神秘的氣氛。相傳那羅延圓寂后,五磊山天峙峰祥光燭天,鍾梵隱然,赤腳觀音,手執凈瓶,向五磊山諸峰傾倒“凈水”。現虎洞坑西坡絕壁尚有線條畫形式蓮花一朵,造型逼真,蓮花右上方岩壁中,嵌一巨型佛腳,佛腳北端上方,又有立體形寶石蓮一朵,瓣厚實,栩栩如生。三處佛跡在美麗的神話故事和大自然的巧妙組合中,為五磊寺旅遊勝地又添一多彩景觀。
塔林思古意悠悠,五磊寺僧塔林那羅延尊者、諦閑大師、月西法師三墓塔,均鐫塔銘,追塔主前世功德。據《五磊寺志》載:天台宗第四十三世諦閑大師二度在五磊寺主講天台宗教義,並設壇傳學,僧百餘名受具足戒,傳為浙東佛教界盛事。大師圓寂后,其法徒炳瑞、寶靜等將其靈龕迎至五磊山,建墓塔於牛角峰,后移築剩日彎僧塔林。據傳,大師墓塔移築時,寺中一株蒼虯多姿的老梅,忽生機勃勃,萌發新枝繁花,剩日彎風聲、水聲、梵唄聲三日不絕。
“坐逝蓮龕空溟中,夕陽無限映山紅。”僧塔林靜靜地聳立在奇石修篁之中,伴隨著晨鐘暮鼓為五磊寺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旅遊資訊


自駕交通:從杭州汽車東站出發至寧波汽車站再坐車到慈溪觀海衛鎮轉公交車到五磊車站下車即可,為表虔誠與尊重,旅客多自此下車步行上山入寺。
門票:40元/人
開放時間:7:30-16:30
預計在五年內可建成“鳴鶴古鎮”,其時,在慈溪境內可直接乘公交車到達,2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