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頹子

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

胡頹子,別名:蒲頹子、半含春、盧都子、雀兒酥、甜棒子、牛奶子根、石滾子、四棗、半春子、柿模、三月棗、羊奶子,拉丁文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常綠直立灌木,高3-4米,具刺,刺頂生或腋生,長20-40毫米,有時較短,深褐色;幼枝微扁棱形,密被銹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色,具光澤。葉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稀矩圓形,長5-10厘米,寬1.8-5厘米,兩端鈍形或基部圓形,邊緣微反卷或皺波狀,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成熟后脫落,具光澤,乾燥后褐綠色或褐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果核內面具白色絲狀棉毛;花期9-12月,果期次年4-6月。果熟時味甜可食。根、葉、果實均供藥用,還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胡頹子主要化學成分有揮髮油、萜類、生物鹼、黃酮等;藥理活性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脂質氧化、抗炎鎮痛、免疫等。

圖片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形態特徵


胡頹子
胡頹子
常綠直立灌木,高3-4米,具刺,刺頂生或腋生,長20-40毫米,有時較短,深褐色;幼枝微扁棱形,密被銹色鱗片,老枝鱗片脫落,黑色,具光澤。
葉革質,橢圓形或闊橢圓形,稀矩圓形,長5-10厘米,寬1.8-5厘米,兩端鈍形或基部圓形,邊緣微反卷或皺波狀,上面幼時具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成熟后脫落,具光澤,乾燥后褐綠色或褐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少數褐色鱗片,側脈7-9對,與中脈開展成50-60度的角,近邊緣分叉而互相連接,上面顯著凸起,下面不甚明顯,網狀脈在上面明顯,下面不清晰;葉柄深褐色,長5-8毫米。
花白色或淡白色,下垂,密被鱗片,1-3花生於葉腋銹色短小枝上;花梗長3-5毫米;萼筒圓筒形或漏斗狀圓筒形,長5-7毫米,在子房上驟收縮,裂片三角形或矩圓狀三角形,長3毫米,頂端漸尖,內面疏生白色星狀短柔毛;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藥矩圓形,長1.5毫米;花柱直立,無毛,上端微彎曲,超過雄蕊
果實橢圓形,長12-14毫米,幼時被褐色鱗片,成熟時紅色,果核內面具白色絲狀棉毛;果梗長4-6毫米。花期9-12月,果期次年4-6月。

生長習性


胡頹子
胡頹子
抗寒力比較強,在華北南部可露地越冬,能忍耐零下8℃左右的絕對低溫,生長適溫為24—34℃,耐高溫酷暑。在原產地雖生長在山坡上的疏林下面及陰濕山谷中,但不怕陽光曝晒,也具有較強的耐陰力。對土壤要求不嚴,在中性、酸性和石灰質土壤上均能生長,耐乾旱和瘠薄,不耐水澇。
耐陰一般,喜高溫、濕潤氣候,其耐鹽性、耐旱性和耐寒性佳,抗風強。生於山地雜木林內和向陽溝谷旁;或有栽培。
生長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陽山坡或路旁。

分佈範圍


胡頹子
胡頹子
產於中國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廣東、廣西;日本也有分佈。

分類學


胡頹子,別名:蒲頹子、半含春、盧都子、雀兒酥、甜棒子、牛奶子根、石滾子、四棗、半春子、柿模、三月棗、羊奶子,拉丁文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桃金娘目;胡頹子科;胡頹子屬;胡頹子。

下級分類


胡頹子
胡頹子
胡頹子(本草拾遺)蒲頹子、半含春、盧都子(本草綱目),雀兒酥(炮炙論),甜棒子(湖北),牛奶子根、石滾子、四棗、半春子(湖南),柿模、三月棗、羊奶子(湖北)
Elaeagnus pungens Thunb.Fl.Jap.68.1784;Schlecht end.in DC.,Prodr.14:614.1857;Maxim.in Bull.Acad.St.Petersb.ser.3,15:378;Serv.in Bull.Herb.Boiss.ser.2,8:387.1908 et in Bot.Centralbl.Beih.25:77.fig.2.1909;Schneid.,Ill.Handb.Laubh.2:413.f.281d-g.282a.1909;陳嶸,中國樹木分類學873.圖767.1937;裴鑒等,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516.1959;中國高等植物圖鑑2:965.圖3659.1972.
本種為直立灌木,具刺;葉片革質,上面有光澤,網狀脈在上面明顯,側脈7-9對,與中脈開展成50-60度的角,下面銀白色;萼筒圓筒形,長5-7毫米,花柱無毛;果實具褐色鱗片,長12-14毫米,可以認識。
本種在人工栽培下,尚有幾個變種或變型(或者為品種),如var.aurea,var.aurea-variegate,var.frederici(E.aurea-picta),var.reflexa(E.reflexa Decais),var.simonii(E.simonii Carr.),var.variegata,本文暫未收錄。
卵葉胡頹子
Elaeagnus ovate Serv.in Bull.Herb.Boiss.ser.2.8:376.1908 et in Bot.Centralbl.Beih.25:64.1909.
“灌木,無刺,幼枝銹色,成熟后銹灰色,光亮。葉脫落,近革質,卵形或近圓形,甚小,長2-2.5厘米,寬1.3-1.5厘米,邊緣彼狀,上面綠色,有時散生銀色鱗片,下面銀白色,散生紅色鱗片;葉柄有溝槽,銀白色。花單生,直立,白色,發亮,常1-3花生於極短枝上,萼筒近四角形,極短,長2.5毫米,裂片三角形,內面幾無毛,稀微被星狀柔毛,長2.5毫米;花柱略具毛,先端內彎,不貼生於花藥;花藥無毛,幾無花絲,與裂片平齊;花盤不明顯。果實未見。”
產上海。
我們未見模式標本和照片,根據原始記載和我們所看過的上海地區的標本,它與胡頹子E.pungens Thunb.很相近似,只是各部顯得小一些,關於落葉問題,我們也看到了江蘇的一號標本,幼果時幾無去一年老葉,但發現僅存的一片葉,它是革質的。因此卵葉胡頹子E.ovate Serv.很可能是胡頹子的異名,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栽培技術


胡頹子
胡頹子
移植以春季3月最適宜。不論地栽還是盆栽,都需帶有完好的土團。盆栽主要是供廳堂和室內陳設,用普通培養土上盆,可常年在室內陳設或放在室外的疏蔭下養護。2-3年翻盆換土1次,盛夏到來之前追施3-4次液肥,盆土應間干間濕。為了能大量結果,秋季應繼續追肥,冬季可放在居室內繼續觀賞。還可用來製作樹樁盆景,在中國南方常是進山挖掘野生的老樹樁,先在泥瓦盆中蟠扎造型,成形后再栽入盆景盆中。這種辦法會破壞原來的山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盆栽胡頹子只開花不掛果,與盆栽時間長短、品種有關,與養分和管理方法密切相關。胡頹子在山上易結果,是因為生長時間長,根系發達,能從大量的泥土中吸收養分。而盆內種植的泥土有限,必須經過幾年生長,根系發達后,才有可能在肥料充足、光照通風好的情況下,開花結果。
胡頹子品種不同,結果也有差異,如小葉胡頹子與大葉胡頹子相比,小葉難開花結果,大葉可花簇布滿全樹。為了達到花后坐果率高,在生長期每隔10天需施腐熟的農家肥,這樣坐果可達到開花量的40%以上。初春便可看到滿樹的紅果
種植方法
播種:每年5月中、下旬將果實採下后堆積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成熟自已腐爛,再將種子淘洗乾淨立即播種。種子發芽率只有50%左右,因此應適當加大播種量,採用開溝條播法,行距15-20厘米,覆土厚1.5厘米,播后蓋草保墒。播種后已進入夏季,氣溫較高,一個多月即可全部出齊,應立即搭棚遮蔭,當年追肥2次,翌年早春分苗移栽,再培養1-2年即可出圃。
扦插:扦插多在4月上旬進行,剪充實的1-2年生枝條做插穗,截成12-15厘米長一段,保留l一2枚葉片,入土深5-7厘米。如在露地苗床扦插需搭棚遮蔭,盆插時應放在蔭棚下養護,2個月左右生根,可繼續在露地苗床培養大苗,也可上盆培養。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種子、葉和根可入葯。種子可止瀉,葉治肺虛短氣,根治吐血及煎湯洗瘡疥有一定療效。
膳食價值:胡頹子果實富有營養,每百克鮮果含Vc12-30mg,胡蘿蔔素3.15mg,VB10.4-0.7mg,還含鈣20.6mg,磷57.2mg。果肉含水份90.6%,粗蛋白2.45%,脂肪2.8%,總糖5.1%,總酸1.45%。含17種氨基酸
用途:用於胃陰不足,口渴舌干;久瀉久痢,大腸不固;肺虛喘咳。
性狀:葉橢圓形,革質,邊緣多捲曲。上面淡黃色至黃棕色,下面銀白色,散布有褐色鱗片,尤以主脈附近為多;葉柄褐色。氣微,味微苦。
成分:果實含有糖類,脂肪,鞣質,有機酸及維生素B、C。
根:祛風利濕,行瘀止血。用於傳染性肝炎,小兒疳積,風濕關節痛,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白帶,跌打損傷。
葉:止咳平喘。用於支氣管炎,咳嗽,哮喘。
果:消食止痢。用於腸炎,痢疾,食欲不振。

觀賞價值

株形自然,紅果下垂,適於草地叢植,也用於林緣、樹群外圍作自然式綠籬。

食用價值

胡頹子
胡頹子
果實味甜,可生食,也可釀酒和熬糖。

使用價值

莖皮纖維可造紙和人造纖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