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洋大學
省屬公立大學
江蘇海洋大學(JiangsuOceanUniversity)坐落於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江蘇省連雲港市,是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建設高校、農業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依託高校、全國涉海高校教務聯盟理事高校、全國涉海高校海洋課程聯盟成員高校、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江蘇船舶與海洋類高校協同發展聯盟成員高校、江蘇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合作聯盟理事長單位、中國漁業協會海洋牧場分會副會長單位。
學校的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民國農商部與江蘇省合辦的海州漁業技術傳習所。1958年經江蘇省政府批准,錦屏磷礦技術學校、新海連水產專科學校、新海連製鹽工業學校相繼成立。198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創辦淮海大學,胡耀邦題寫校名。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教授擔任顧問委員會主任,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12所高校對口援建。1989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在籌建淮海大學的基礎上建立淮海工學院。1998年至2002年,江蘇鹽業學校、連雲港水產學校、連雲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併入淮海工學院。2010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7年7月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19年7月學校由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有蒼梧、通灌、宋艞、墟溝4個校區,佔地2184.87畝,校舍面積64.53萬平方米,有各類教學科研實驗儀器設備7.19萬台套、總值3.86億元,下設19個二級學院,開設68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600人,有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20000餘名。
● 連雲港水產學校
連雲港水產學校建校初期校舍
1919年,北洋政府農商部與江蘇省合辦的海州漁業技術傳習所成立,並建造木殼重油引擎實習船一艘,船名“表海”。
1921年,海州漁業技術傳習所呈准農商部,建造鋼殼漁輪一艘,作為海洋調查之用,定名“海鷹”。
1924年,“政局屢生變動”,傳習所停辦。
1932年,江蘇教育廳決定將“漁村師範科”劃出,單獨建校,定名為江蘇省立簡易漁村師範學校,專重水產課程。
1934年7月,學校更名為江蘇省連雲初級水產科職業學校。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校舍大部被毀,殘存機器設備、圖書儀器轉移灌雲臨時辦事處,幾經展轉,經鄭州、武漢,進入四川,學校停辦。
1958年9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新海連市(今連雲港)在原江蘇省連雲初級水產科職業學校舊址的基礎上創辦新海連水產專科學校。上海水產學院(今上海海洋大學)支援籌建學校。
1964年初,在國家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下,江蘇省水產局、江蘇省高教局根據當時的情況,決定將新海連水產專科學校改為中等專業學校,更名為“江蘇省連雲港水產學校”。
1971年7月,由江蘇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決定,將連雲港水產學校撤銷。
1978年7月,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恢復“江蘇省連雲港水產學校”。
1997年6月26日,連雲港水產學校和淮海工學院合作辦學取得突破,“淮海工學院水產專科部”在連雲港水產學校正式掛牌。
1999年7月8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將連雲港水產學校正式併入淮海工學院,同時撤銷連雲港水產學校建制,學校成建制劃歸淮海工學院,成立淮海工學院海洋與水產學院。
● 江蘇鹽業學校
1958年,根據上級批准,淮北鹽務管理局決定整合當時猴嘴鹽業中學、新浦化工學校的教學資源作為基礎,在新海連市(連雲港市)創辦新海連製鹽工業學校,同時掛牌“新海連市鹽業技術學校”。校址設在“大浦久大公司”搬遷后留下的房產院內。
1960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創建“江蘇省製鹽工業學校”,校址設在原新海連製鹽工業技術學校內,兩者合校辦學,一套領導班子,設製鹽工藝專業。
1961年3月,新海連市化工學校併入製鹽工業學校,同時學校遷址至新浦原新海連市化工學校校址辦學。
1962年,在國家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下,因國民經濟困難,學校停辦。
1964年,經國家第一輕工業部批准,在原大浦鎮校址辦起“淮北鹽務管理局半工半讀中等技術學校”,採取半工半讀的教學形式,一周課堂教學,一周生產勞動。
1998年江蘇鹽業學校併入淮海工學院,成立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
1965年,學校由大浦遷至猴嘴。
1968年,因“文革”爆發,學校停辦。
1978年,經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學校恢復中等專業學校,並定校名為“江蘇省製鹽工業職業技術學校”,隸屬於江蘇省淮北鹽務管理局。
1980年1月,經江蘇省輕工業廳批准,將“江蘇省製鹽工業職業技術學校”更名為“江蘇鹽業學校”。
1993年,經江蘇省鹽務管理局研究決定,將原創辦於1987年的“江蘇省鹽業技工學校”併入“江蘇鹽業學校”,校址由猴嘴遷至宋艞開發區原“江蘇省鹽業技工學校”內,原猴嘴校址作為分部。
1995年,江蘇鹽校等五單位列入加碘鹽國家級培訓中心(其它四校分別為天津輕工學院、廣東鹽校、湖北鹽校、四川鹽校)
1998年5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江蘇鹽業學校,成建制併入淮海工學院。並在原江蘇鹽業學校基礎上建立公辦民營機制二級學院——“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
● 連雲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
1958年6月,經化工部批准,在江蘇錦屏磷礦建立“錦屏磷礦技術學校”,校舍暫定錦屏磷礦螞蝗澗將軍崖下。
1959年3月,學校由螞蝗澗遷入工人村南新址;同年6月,化工部人事局決定,將“錦屏磷礦技術學校”更名“錦屏礦業學校”。
1963年12月,化工部決定,“錦屏礦業學校”更名為“化工部錦屏礦業學校”,教學計劃、基本建設計劃和主要領導劃歸化工部管理。
1969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化工部錦屏礦業學校下放江蘇省。
1970年8月,江蘇省革委會決定,錦屏礦業學校下放於連雲港市;同年12月,連雲港市革命委員會決定改“錦屏礦業學校”為“連雲港市錦屏機械廠”。
1975年,石油化學工業部致函江蘇省委員會,要求恢復連雲港市錦屏礦校,並改為礦山工人大學。
1976年5月,連雲港市根據石油化學工業部指示精神,建立化學礦山工人大學。
1980年5月,教育部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在錦屏磷礦技術學校和化學礦山工人大學的基礎上興辦連雲港化學礦業專科學校。
1992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更名為“連雲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
1998年3月,在國務院政府機構改革中,化學工業部撤銷,學校交由江蘇省教委管理,在管理體制上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
2002年3月8日,教育部同意將連雲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併入淮海工學院,並撤銷其建制。
● 淮海大學
1984年9月1日,在關於“積極提高蘇南,加快發展蘇北”的戰略措施指導下,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在蘇北地區的連雲港創建一所“以應用工科為主,理、工、文、經、政、法等應用學科兼優的省屬綜合性大學”,校名定為“淮海大學”,並列入江蘇省“七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1984年10月18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為淮海大學題寫校名;同年1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關於創辦淮海大學的報告》報請原國家教委批准。
1985年4月18日,江蘇省高教局批複,轉達省政府決定,淮海大學校址選定為連雲港市開發區平山;
同年5月15日,原國家教委下發《同意籌建淮海大學和重慶商學院》。批文指出“為適應蘇北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意籌建綜合性的淮海大學,校址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淮海大學由江蘇省人民政府領導,所需基本建設投資和辦學經費由江蘇省負責解決。”
同年7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淮海大學顧問委員會”建立。時任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教授擔任顧問委員會主任,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王梓坤教授、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顧問張滄江先生、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副秘書長高履端先生、南京大學——約翰遜.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斯里昂博士和中方主任王志剛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駐華主任代表與東亞研究所所長簡慕善教授、加拿大國籍開發署官員加拿大和中國政府水電聯合公司甲方聯絡官張肇泌擔任顧問;
同年8月2日,經江蘇省高教局批准,由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中國礦業學院(中國礦業大學)、蘇州大學、無錫輕工業學院(江南大學)、南京化工學院(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工學院(江蘇大學)、華東工學院(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航空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江蘇省內12所高校對口援建了學校首批12個本科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築、管理工程、工業會計、機械設計與製造、鑄造、英語專業、日語專業、應用中文、無機化學、應用數學、電子工程);
同年9月15日,為貫徹執行江蘇省委、省政府關於“以省為主、省市協調、四市(連雲港市、淮安市、鹽城市、徐州市)聯辦”的建校方針,“淮海大學董事會”成立。由時任副省長、省教委主任楊詠沂同志兼任董事長,“四市”分管教育的領導同志兼任董事會董事,並制定了董事會章程;
同年9月26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複同意淮海大學新校址——新浦部隊農場(新灘農場,蒼梧路北側)校址方案。
1986年1月,淮海大學在新校址(新灘)動工;同年9月1日,淮海大學校園啟用。
1989年7月29日,國家實施國民經濟調整,受當時學校規模等條件限制,原國家教委在籌建淮海大學的基礎上批准建立淮海工學院;同年9月29日,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複,在籌建的淮海大學的基礎上批准建立淮海工學院,由江蘇省領導,院址設在連雲港市。
1993年7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原國家教委學位委員會批准淮海工學院成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合併發展
● 淮海工學院
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江蘇鹽業學校、連雲港水產學校和連雲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先後併入淮海工學院。
2007年4月,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09年3月,學校通過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評審。
2010年11月,學校獲江蘇省科學技術廳、江蘇省教育廳批複,籌建省級大學科技園。
2013年8月,學校正式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5年3月,學校在原淮海工學院東港學院基礎上成立淮海工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成為學校最大的二級學院。辦學地點在淮海工學院宋艞校區。
● 江蘇海洋大學
“建設江蘇海洋大學”正式列入江蘇省“十三五”規劃
2007年11月,“在淮海工學院的基礎上建設江蘇海洋大學”被列入江蘇省“十一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
2016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將依託淮海工學院建設江蘇海洋大學列入江蘇省“十三五”規劃。
2017年11月,學校創建江蘇海洋大學通過教育部發展規劃司高等學校設置規劃論證。
2017年7月3日,經江蘇省學位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學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2017年8月,學校更名江蘇海洋大學被列入《江蘇省高等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和設置“十三五”規劃》。
2018年1月,學校入選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建設院校。
2019年2月28日,連雲港市委市政府召開江蘇海洋大學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申報更名籌備工作。
2019年3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行文商請教育部同意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
2019年4月11日,學校接受全國高校設置委員會專家組進校考察。
2019年5月17日,學校更名工作在教育部第七屆全國高校設置評議委員會黨組會議高票通過。
2019年3月9日,連雲港市人民政府發布《關於支持淮海工學院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9年5月23日,教育部發布《關於2019年擬批准設置高等學校的公示》,淮海工學院擬更名江蘇海洋大學。
2019年6月12日,教育部下發《關於同意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的函》。
2019年6月2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下發《省政府關於淮海工學院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的通知》。
2019年7月6日,淮海工學院正式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
2020年9月29日,學校成為全國高校海洋類學術期刊聯盟理事單位。
2020年12月26日,學校加入長三角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聯盟。
2021年5月17日,經教育部批准,學校和烏克蘭馬卡洛夫國立造船大學合作設立江蘇海洋大學馬卡洛夫海洋工程學院,成為學校獲批的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2021年6月2日,江蘇海洋大學大學科技園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審核結果名單。
2021年7月26日,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胡耀邦同志為我校題寫校名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下設19個二級學院,開設68個本科專業,專業門類覆蓋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農學、法學、經濟學、藝術學、教育學和醫學等十個學科門類。
院系名稱 | 專業名稱 | 學科門類 | |
---|---|---|---|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 食品與生物工程系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生物工程 | 工學 | ||
生物技術系 | 動植物檢疫 | 理學 | |
海洋科學與水產學院 | 生物技術 | 理學 | |
海洋科學系 | 海洋科學 | 理學 | |
水產養殖系 | 水產養殖學 | 農學 | |
水族科學與技術 | 農學 | ||
海洋資源系 | 海洋資源與環境 | 理學 | |
海洋工程學院 |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 | 工學 | |
船舶與海洋工程系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工學 | |
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工程系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機械電子工程系 | 機器人工程 | 工學 | |
機械電子工程 | 工學 | ||
過程裝備與工業工程系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工學 | |
工業工程 | 工學 | ||
土木與港海工程學院 | 港航工程系 | 港口航道和海岸工程 | 工學 |
建築系 | 建築學 | 工學 | |
工程管理系 | 工程管理 | 管理學 | |
土木工程系 | 土木工程 | 工學 | |
海洋技術與測繪學院 | 測繪工程系 | 測繪工程 | 工學 |
地理信息系 | 地理信息科學 | 理學 | |
海洋信息系 | 海洋技術 | 理學 | |
電子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系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工學 |
電子信息工程系 | 電子信息工程 | 工學 | |
通信工程 | 工學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工學 | ||
自動化系 | 自動化 | 工學 |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工學 | ||
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 | 環境工程系 | 環境工程 | 工學 |
化學工程系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工學 | |
材料化學系 | 材料化學 | 工學 |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工學 | ||
安全工程系 | 安全工程 | 工學 | |
計算機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工學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工學 | ||
軟體工程系 | 軟體工程 | 工學 | |
網路工程系 | 網路工程 | 工學 | |
藥學院 | 製藥工程系 | 製藥工程 | 工學 |
藥物製劑系 | 藥物製劑 | 理學 | |
藥物分析系 | 藥物分析 | 理學 | |
理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系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理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系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理學 | |
統計學系 | 統計學 | 理學 |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系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工學 | |
商學院 | 物流管理系 | 物流管理 | 管理學 |
金融系 | 金融學 | 經濟學 | |
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經濟學 | |
市場營銷系 | 市場營銷學 | 管理學 | |
財務管理系 | 財務管理 | 管理學 | |
會計系 | 會計學 | 管理學 |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 | 管理學 | |
文法學院 | 漢語言文學系 | 漢語言文學 | 文學 |
新聞系 | 新聞學 | 文學 | |
廣告系 | 廣告學 | 文學 | |
法學系 | 法學 | 法學 | |
公共管理系 | 行政管理 | 管理學 | |
土地資源管理 | 管理學 | ||
外國語學院 | 英語系 | 英語 | 文學 |
日語系 | 日語 | 文學 | |
朝鮮語系 | 朝鮮語(韓語) | 文學 | |
俄語系 | 俄語 | 文學 | |
藝術學院 | 環境設計系 | 環境設計 | 藝術學 |
產品設計系 | 產品設計 | 藝術學 | |
視覺傳達與媒體藝術系 | 視覺傳達設計 | 藝術學 | |
數字媒體藝術 | 藝術學 | ||
體育學院 | - | 休閑體育 | 教育學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 | - | - |
應用技術學院(東港學院) | - | - | - |
繼續教育學院 | - | - | - |
國際交流與合作處 (港澳台辦公室、國際學院) | - |
淮海工學院
全國優秀教師(2人):童志偉、肖俠
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劃(1人):舒小平
江蘇省教學名師(2人):焦明連、董志國
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2人):於雪梅、沙鷗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童志偉、閻斌倫
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1個):化工新材料教學團隊(帶頭人:張東恩)
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2個):地理信息採集與處理教學團隊(帶頭人:周立)、海岸帶經濟與陸橋物流管理團隊(帶頭人:晏維龍)
截至2020年11月,學校擁有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省級優勢學科,1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培育)學科,7個一級學科省重點建設學科。
淮海工學院
一級學科名稱 | 二級學科名稱 |
---|---|
海洋科學 | 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 |
機械工程 | 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工業催化 |
中國語言文學 | 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
碩士學位授權點(專業型)
專業學位名稱 | 專業領域名稱 |
---|---|
農業碩士 | 漁業發展、食品加工與安全 |
土木水利 | 測繪與遙感工程、土木工程 |
公共管理 | - |
國際商務 | - |
藥學 | - |
江蘇省優勢學科(1個):海洋科學與技術
江蘇省一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機械工程
江蘇省一級重點建設學科(7個):中國語言文學、應用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藥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淮海工學院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繪工程
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水產養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海洋技術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水產養殖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GPS定位與導航
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1個):海洋經濟與臨港產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發展
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個):測繪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
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0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學、海洋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測繪工程、海洋科學、藥物製劑、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
江蘇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1個):全面學分制改革
江蘇省嵌入式培養模式改革計劃(1個):通信工程
江蘇省特色專業(9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工商管理、製藥工程、水產養殖學
江蘇省品牌專業(4個):水產養殖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海洋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江蘇省重點立項建設專業(9類):水產類(水產養殖學、海洋科學)、化工與製藥類(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製藥工程)、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學、會計學、財務管理)、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電子信息類(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機械類(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海洋地理信息技術類(海洋技術、地理信息科學、海洋管理)、能源動力類(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外國語言文學類(日語)
江蘇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2個):基礎化學實驗室、大學物理實驗中心、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先進位造技術與裝備實踐教育中心、現代商務與港口物流省級實驗示範中心、機電綜合實踐教學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綜合訓練中心、電子技術與EDA實驗中心、“大商科”應用型本科人才實踐教育中心、“網際網路+”實踐教育中心、植物生產與加工實踐教育中心
江蘇省精品課程(14個):高等數學、大地測量學基礎、基礎日語、VFP程序設計、管理學原理、畫法幾何及工程製圖、毛澤東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電工學與電子技術、微生物學、材料力學、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甲殼動物增養殖學、信號與系統、衛星導航定位
江蘇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基地: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基地
● 學生成績
2013-2015年,學校共有700多人次在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機器人大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等國家和省各類競賽中獲獎。有近千名學生入選“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大學生志願服務蘇北計劃”和江蘇省“村官計劃”。1人榮獲團中央頒發的“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金獎”,1人榮獲團中央、全國學聯授予的“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榮譽稱號。
2016-2017年,學校獲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50項,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70項,獲“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省賽獎項5項、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省賽11項、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國賽2項、江蘇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16項、“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賽9項,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700多人次。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2001年張君來等人的《鄧小平理論“三進”工作的探索與實踐》項目、2018年王開田等人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商能識”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對外合作
截至2019年6月,學校與多所國外高校簽署教育與科研合作協議,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等國數十所高校保持友好往來。常年邀請外國文教專家來校講學任教。每年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出國深造,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有多位教師參與國際學術刊物編審工作。
淮海工學院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與應用(負責人:閻斌倫)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生物法製備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關鍵技術及應用(負責人:高嵩)
國家海洋局創新成果獎二等獎(1項):日本蟳工廠化育苗生產技術研究(負責人:許星鴻)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近海和陸地衛星測高波形重定及應用(負責人:孫佳龍)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擁有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7個省級科研和產業孵化平台,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優秀科技創新團隊4個。
校園風光
省級科研和產業孵化平台(17個):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江蘇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海洋經濟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文化產業研究院、江蘇海洋大學聯合技術轉移中心、江蘇省“一帶一路”法律服務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發展研究院、江蘇省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質量安全控制工程中心、江蘇省高校中小企業海洋生物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江蘇省海水養殖甲殼類種質資源研究中心、江蘇省沿海特色水產品加工研究開發中心、江蘇省海洋藥用資源開發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智慧港口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海洋信息技術服務平台、江蘇省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江蘇省智慧安全工程實驗室、江蘇省“抗耐葯新型腫瘤靶向藥物”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
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平台(2個):江蘇海洋經濟與“一帶一路”重點研究基地(創新創業研究所、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企業戰略研究所)、江蘇省大學生村官研究所
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江蘇海洋大學大學科技園
中國社科院共建研究基地(2個):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社會(連雲港)研究基地、中國社科院“一帶一路”(連雲港)研究基地
農業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貝類連雲港綜合試驗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藻類連雲港綜合試驗站
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4個):二維功能複合材料及應用團隊(帶頭人:董志偉)、海洋活性分子與藥物發現創新團隊(帶頭人:劉偉)、海洋藥物生物技術團隊(帶頭人:劉偉)、海岸帶經濟與港口物流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吳價寶)
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創新團隊(1個):海岸帶經濟與陸橋物流管理團隊(帶頭人:晏維龍)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1個):江蘇海洋經濟與開放型經濟研究優秀創新團隊(帶頭人:宣昌勇)
市級重點實驗室(6個):連雲港市海洋資源利用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連雲港市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重點實驗室、連雲港市海產品檢驗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連雲港市智能感測與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連雲港市海洋物聯網與虛擬模擬重點實驗室、連雲港市碳基功能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
市級科研平台(22個):連雲港市地方立法研究諮詢基地、連雲港市黨風廉潔建設研究基地、連雲港市經濟學會、連雲港市管理現代化研究會、連雲港市裝備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連雲港市海洋及船舶工程研發服務平台、連雲港土木與建築工程創新研究院、連雲港市海洋生物功能產品開發與利用開放實驗室、連雲港市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台、連雲港市先進測量、測試與控制技術開放實驗室、連雲港市智慧安全工程實驗室、連雲港市對外翻譯研究所、連雲港市公共管理學會、連雲港市鄉村振興學院、連雲港市生物工程中心、連雲港現代設計與製造工程中心、連雲港市新聞傳播學會、連雲港市西遊記研究會、連雲港市外國文學會、連雲港市泥鰍產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台、連雲港海洋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連雲港肉製品研發中心
校級科研平台(5個):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洋智能裝備研究院、海洋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海洋工程技術綜合訓練中心、江蘇海洋大學第三方評估中心
•學術期刊
淮海工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85年,是由江蘇海洋大學主辦、江蘇省教育廳主管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性刊物;主要刊登省內外有關專家、學者較高水平的學術科研成果,內容涉及數理科學、機械工程、電子工程、計算機工程、化學工程、海洋科學與技術(食品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以及經濟管理等相關學科;該刊是《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電子科技文獻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源刊,是《CEPS中文電子期刊資料庫》、《萬方資料庫——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是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劍橋結構資料庫》(CSD)、俄羅斯《文摘雜誌》(AJ)收錄期刊源刊。
•圖書館藏
截至2018年5月,江蘇海洋大學圖書館由本部館、通灌分館與宋艞分館組成,館舍總面積23154平方米,館藏中外文紙質圖書160餘萬冊,中外文期刊1000餘種;電子圖書102萬種,中外文電子期刊4.3萬種,博碩士學位論文656萬篇。購置了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讀秀知識庫、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軟體通視頻資料庫等數字資源,自建海洋專題資料庫。紙質文獻資源與數字文獻資源互為補充,已逐步形成了以海洋科學為特色,以工學為重點,文、理、商、法及藝術兼具的館藏體系。
江蘇海洋大學圖書館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館際互借及原文傳遞成員館,也是連雲港地區高校教學聯合體文獻資源的共建與共享牽頭館。
•校徽
江蘇海洋大學校徽以海藍色為主色調,由校名中英文、齒輪及海浪等元素組合而成,凸顯了學校“綜合框架、工科主體、海洋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也表明了學校圍繞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為加快建設高水平應用研究型海洋大學而努力奮鬥的精神風貌。
校名校名的“江蘇海洋大學”字體,採用繁體毛筆字,表明學校的名稱;英文“JIANGSUOCEANUNIVERSIT”字樣,表達了學校是一所具有國際化視野、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和努力建設高水平應用研究型海洋大學的奮鬥目標。
江蘇海洋大學
淮海工學院
● 校風
嚴謹求實團結獻身
● 校訓
嚴師尊道、明德至善
● 校歌
江蘇海洋大學第四食堂廣場
《蔚藍的信仰》
詞:金明,曲:路勇
海吻著天,雲連著港,蔚藍絲路意遠情長,雲台登高望!
潮吻著岸,水聚成浪,蔚藍的愛如花綻放,用青春做能量!
夢是帆,心是槳,我們奮發去遠航,因為蔚藍是不變信仰!
夢是帆,心是槳,生命譜寫新樂章,照亮我們蔚藍的信仰!
靜思湖畔,桃李芬芳,蔚藍旋律激情飛揚,夢想更閃亮!
書打開窗,詩匯成行,蔚藍澎湃你我胸膛,遨遊知識的海洋!
夢是帆,心是槳,我們奮發去遠航,因為蔚藍是不變信仰!
夢是帆,心是槳,生命譜寫新樂章,照亮我們蔚藍的信仰!
夢是帆,心是槳,我們奮發去遠航,因為蔚藍是不變信仰!
夢是帆,心是槳,生命譜寫新樂章,照亮我們蔚藍的信仰,蔚藍的信仰!
● 江蘇海大精神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愛崗敬業、團結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