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算符號

運算符號

在數學上不同的運算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

由來


最早出現的是“+”號和“-”號。500多年前,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橫線上加了一豎,表示增加的意思。相反,在加號上去掉一豎,就表示減少的意思。然而這兩個符號被大家公認,就要從荷蘭數學家褐伊克1514年正式應用它們開始。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種是“×”,由300多年前英國數學家奧屈特最早提出的。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把“+”斜起來寫,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種方式。乘號的另一種是表示法是“·”,由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像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號最初並不表示除,而是作為減號歐洲大陸長期流行。十八世紀時,瑞士人哈納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最先提到了除號,它的含義是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根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分成幾份的意思。”“÷”作為除號的身份被正式承認。
十六世紀時,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科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菱形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

常用符號


★ 符號名稱:加法運算符號 +
◆ 符號解釋:進行數與數或數與數集或數集與數集相加
◆ 使用示例:
數與數相加: 1+2=3
數列與數相加:(1 2 3)+5=6 7 8 5+(1;2;3)=6;7;8
數列加數列: (1 2 3)+(4 5 6)=5 7 9 (1;2;3)+(4;5;6)=5;7;9
(注意兩數列相加時,兩數列的數據個數需相同)
★ 符號名稱:減法運算符號 -
◆ 符號解釋:進行數與數或數與數集或數集與數集相減
◆ 使用示例:
A:數與數相減 2.5+3.5=-1
B:數與數集相減 2-(1,2,3)=1,0,-1
C:數列與數列相減 (1,2)-(4,5)=-3,-3 (數列的元素個數要相等才能相減)
D:同型矩陣相減 (1,2;3,4)-(2,3;1,2)=-1,-1;2,2
★ 符號名稱:乘法運算符號 *
◆ 符號解釋:進行數與數或數與數集或矩陣與矩陣相乘
◆ 使用示例:
A:數乘數 2*3=6
B:數乘數集 2*(1,2)=2,4
C:數列乘數列(元素個數要相等才能相乘) (1,2)*(4,5)=4,10
D:數列乘矩陣
★ 符號名稱:除法運算符號 /
◆ 符號解釋:兩數相除所得的結果
◆ 使用示例:
A:數與數相除 6/2=3
B:數與數集相除 8/(2,4)=4,2 (8,4)/2=4,2
C:數列與數列相除 (8,4)/(2,2)=4,2 (數列的元素個數要相等才能相除)
D:同型矩陣相除 (8,4;4,2)/(4,2;2,2)=2,2;2,1
★ 符號名稱:乘方 ^
◆ 符號解釋:進行連續相乘運算
◆ 使用示例:
A:平方 2^=4 3^=9 (1,2,3)^=1,4,9
B:N次方 2^3=8 3^3=27 (1,2,3)^3=1,8,27
C:數列與數列乘方 (8,4)^(2,3)=64,64 (數列的元素個數要相等才能乘方)
D:同型矩陣相乘方 (8,4;4,2)^(4,2;2,2)=4096,16;16,4
★ 符號名稱:開方 ~
◆ 符號解釋:進行開方運算
◆ 使用示例:
A:開平方 2~=1.4142 (1,2,3)~=1,1.4142,1.7321
B:開N次方 2~3=1.2599 (1,2,3)~3=1,1.2599,1.4422
C:數列開數列次方 (8,4)~(2,3)=2.8284,1.5874 (數列的元素個數要相等才能開方)
D:同型矩陣開方 (8,4;4,2)~(4,2;2,2)=1.6818,2;2,1.4142
★ 符號名稱:階乘 !
◆ 符號解釋:以加1或減1為增量進行連續相乘
◆ 使用示例:
A:數階乘 7!=5040 7.5*6.5*5.5*4.5*3.5*2.5*1.5=15836.1328
B:數集階乘 (3,4,5)!=6,24,120 (5;6)!=120;720
C:數與數階乘 1!5=120 1.5!5=59.0625 5!1.5=120
D:數與數集階乘 (4.5,5,5.5)!2.5=39.375,60,216.5625
★ 符號名稱:求余 :
◆ 符號解釋:兩數相除所得結果的餘數部分
◆ 使用示例:
A:數與數求余 7:2=1
B:數與數集求余 9:(2,4)=1,1 (8,4):3=2,1
C:數列與數列求余 (13,10):(4,6)=1,4 (數列的元素個數要相等才能求余)
D:同型矩陣求余 (8,9;16,17):(2,3;5,7)=0,0;1,3
★ 符號名稱:整除 \
◆ 符號解釋:兩數相除所得結果的整數部分
◆ 使用示例:
A:數與數整除 7\2=3
B:數與數集整除 9\(2,4)=4,2 (8,4)\3=2,1
C:數列與數列整除 (13,10)\(2,3)=6,3 (數列的元素個數要相等才能整除)
D:同型矩陣整除 (8,9;16,17)\(2,3;5,7)=4,3;3,2
★ 符號名稱:絕對值或行列式值 ||
◆ 符號解釋:取得一個數的絕對值或行列式的值
◆ 使用示例:
A:絕對值 |-5|=5 |-1,-2|=1 2
B:N階行列式值 |2,3,5;4,2,9;2,5,8|=-20
★ 符號名稱:連接 &
◆ 符號解釋:把兩個數或數與數集連接成新的數列
◆ 使用示例:
(1,2,3,5,4)&(2,5;4,2;5,4)=1 2 3 5 4 2 5 4 2 5 4
★ 符號名稱:等於號 =
◆ 符號解釋:賦值或方程表達式符號
◆ 使用示例:
A. 賦值號 a=5 b=1,2,3,4
B. 方程 x^-2x=8
C. 方程組 x-y=3 xy=5
★ 符號名稱:方程或方程組標識符 {}
◆ 符號解釋:方程或方程組標識符
◆ 使用示例:
A.方程 {x^-5x-3}
B.方程組 {x^-2y^-5 xy=6}
◆ 注1:表達式需包含未知量,多個表達式之間用空格分開
◆ 注2:未知數個數與表達式數量要相等
★ 符號名稱:數據分隔符 ,
◆ 符號解釋:數集里數據分隔符
◆ 使用示例:
(1,2,4,5,2)=
1 2 4 5 2
★ 符號名稱:數據分行符 ;
◆ 符號解釋:數集里的數據分行
◆ 使用示例:
(1,2;4;5,2)=
1 2
4 1
5 2
★ 符號名稱:方程分隔符 空格
◆ 符號解釋:方程組的表達式之間分隔符
◆ 使用示例:
{ x-y=5 xy=3 }
x=5.5414 -0.5414
y=0.5414 -5.5414
★ 符號名稱:連加運算符號 ++
◆ 符號解釋:以加1或減1為增量進行連續相加
◆ 使用示例:
A:數與數連加 1++100=5050 1.5++100=4999.5 100++1.5=5049
B:數與數集連加 2++(4.5,5,5.5)=9,14,14 (4.5,5,5.5)++2=10.5,14,16
C:數列與數列連加 (0.5,1,1.5)++(6,6,6)=18,21,17.5
D:同型矩陣連加 (1,2;3,4)++(2,3;1,2)=3,5;6,9
★ 符號名稱:連乘 **
◆ 符號解釋:以加1或減1為增量進行連續相乘
◆ 使用示例:
A:數與數連乘 1**5=120 1.5**5=59.0625 5**1.5=120
B:數與數集連乘 (4.5,5,5.5)**2.5=39.375,60,216.5625
C:數列與數列連乘 (0.5,1,1.5)**(6,6,6)=162.4219,720,324.8438
D:同型矩陣連乘 (1,2;3,4)**(2,3;1,2)=2,6;6,24
★ 符號名稱:階加 #
◆ 符號解釋:以加1或減1為增量進行連續相加
◆ 使用示例:
A:數階加 7#=28 7.5#=7.5+6.5+5.5+4.5+3.5+2.5+1.5=31.5
B:數集階加 (3,4,5)#=6,10,15 (5;6)#=15;21
C:數與數階加 1#100=5050 1.5#100=4999.5 100#1.5=5049
D:數與數集階加 2#(4.5,5,5.5)=9,14,14 (4.5,5,5.5)#2=10.5,14,16
E:數列與數列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