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岡徹辰
薩岡徹辰
其庫圖克圖徹辰洪台吉庚子年生。徹辰洪台吉之長子鄂勒哲依伊勒都齊丙辰年生。庫圖克台徹辰台吉之曾孫。
目錄
薩岡徹辰
薩剛徹辰從小就受到了特別的器重,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他自幼聰慧,十歲就被封為徹辰洪台吉,意思是聰明的皇子。十六歲參與政事,管理當地政務。
但轟轟烈烈的生活沒過多久,在29歲時,他離開了政壇。在他一生中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他目擊了林丹汗雄心大業的崩潰,經歷了明、清王朝更替等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清朝統治確立后,他把注意力轉到了歷史方面,他急切的要寫下自己民族的歷史,讓子孫後代記住蒙古族高貴的血統和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曾經有過的輝煌,他用去近二十年時間,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佛教經典著作,搜集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寫成了《蒙古源流》。
薩岡徹辰的名字
有關專家考證薩剛徹辰的葬地應在烏審旗和陝西交界的伊克布當地區,300多年來蒙古人和後來的漢族人就一直守護著薩剛徹辰的墓地。
薩岡徹辰的病逝
薩剛徹辰去世后受到家鄉人們的特別尊重,他的墳墓四周禁獵、禁耕,一年四季有五次祭祀,每年的農曆5月13是大祭,烏審旗王爺還要親自去祭拜。
1830年成吉思汗第26代後裔烏審旗王府左翼協理陶迪把祖先成吉思汗、呼圖克台徹辰黃台吉、薩岡徹辰三個人的畫像和四十班禪等三位高僧的畫像放在一起開光,做成一張神像並建立了一座匯眾神熙寶殿,將畫像供奉在裡面。這樣的祭祀一直延續到1901年。
薩岡徹辰紀念館
薩岡徹辰紀念館創建者 拉格勝布林:1901年烏審旗南部伊克布當等地被划給陝西開墾后,當地蒙古族牧民被迫遷徙到現烏審旗的圖克鎮梅林廟嘎查,哈日嘎坦部蒙古人臨走時帶走了祭祀神像,每年農曆5月13日祭祀時從幾百里地帶來神像祭祀薩岡徹辰的英靈。
薩剛徹辰的陵地劃歸陝西后,每年農曆5月13的大祭日,除了離開故土的蒙古人回來祭祀外,當地的漢族人也要參加祭祀,如今,陝西的漢族人對薩岡徹辰的祭祀活動更為隆重。他們每年為祭奠盛會敬獻九隻綿羊,誦祈禱詞。
幾百年來守護和祭祀薩剛徹辰英靈的是哈日嘎坦部蒙古人,1901年他們離開家鄉后,來到了現在的烏審旗梅林廟地區生活,並把祭祀神像臨時供奉在梅林廟。但忠誠的哈日嘎坦部蒙古人,每年農曆5月13都要走幾百里路,到陝西陵地去祭祀。
薩岡徹辰紀念館創建者 拉格勝布林:哈日嘎坦部蒙古人曾是薩岡徹辰庶民,也是忠實的守護臣士。薩岡徹辰去世后他們一直守護陵地,並祭奠他的英靈。
薩岡徹辰世系表
蒙古源流作者於其書第八卷自述其世系云:(文津閣本蒙古源流卷八第三頁。以下徵引此書悉依文津閣本,不別註明)
案:蒙古源流漢文本,原從滿文本譯出。故滿文本卷八第四頁所載此節文義,與漢文本悉合。而成袞札布及施密德二蒙文本,(成本卷八第四頁。施本卷九第二百六十四頁)則與滿文二本不同。其最顯著者即滿漢文本"長侄"二字蒙文本俱作"曾孫"(參考施密德氏蒙文字典第七頁中行,及施本蒙古源流第二百六十五頁德文翻譯)。夫"長侄"與"曾孫",世代相距,遠近懸殊。蒙滿漢文諸本所以致此歧異者。或由傳寫之偽。或由翻譯之誤。未易推知。姑置不論,但蒙古源流作者之世系次序。究應從滿文及漢文本作"長侄"?抑應從二蒙文本作"曾孫"?則治此書所不可不知。而亟待判明者。茲就此書先後說載最有關之資料。綜合比證。求得一真實之事實。庶可抉擇諸本之是非從違。以供讀此書者之參考。
蒙古源流卷六第十八頁云:
其庫圖克圖徹辰洪台吉庚子年生。
案:庫圖克圖之第二"圖"字依施氏蒙文本當作"台"字。與諸本皆作"圖"字者不同。若施氏本不誤,則此卷六第十八頁庫圖克圖徹辰洪台吉,即卷八第三頁之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也。庚子年為明嘉靖十九年。西曆一千五百四十年。
又蒙古源流卷六第二十頁云:
徹辰洪台吉之長子鄂勒哲依伊勒都齊丙辰年生。
案:丙辰年為明嘉靖三十五年。西曆一千五百五十六年。
又蒙古源流卷七第十八頁及第十九頁云:
徹辰洪台吉之長子鄂勒哲依伊勒都齊之子巴圖洪台吉庚辰年生。[中略]復以其祖巴圖爾徹辰洪台吉之號贈給。令其執政。
案:庚辰年為明萬曆八年。西曆一千五百八十年。
依上列諸條所載事實。作一世系簡表如下。
曾祖父 祖父 父 作者
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 鄂勒哲依伊勒都齊 巴圖洪台吉 薩納囊徹辰洪台吉
一千五百四十年生 一千五百五十六年生 一千五百八十年生 一千六百零四年生
據上表。可知蒙古源流作者薩納囊徹辰洪台吉,乃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之曾孫。故此書卷八第三頁之文應依二蒙文本易"長侄"為"曾孫"而讀為
"右翼之庫圖克台徹辰台吉之曾孫(逗)巴圖洪台吉之子(逗)薩納囊台吉甲辰年生(句)。"
此節文意謂薩納囊台吉者。庫圖克台徹辰台吉之曾孫。而巴圖洪台吉之子也。蓋此書作者自述家世。不得不記其父之名。以明其所從出。復以嘉名之錫。實自肇興道教之曾祖而來。特著其曾祖之名,而不及其祖鄂勒哲依伊勒都齊一代。滿文本譯者殆誤會此文之意。以"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之曾孫"一語屬下文之巴圖洪台吉而言。疑庫圖克台徹辰台吉與巴圖洪台吉二人之間。世代相距不應若是之遠,或以蒙文字形近似之故。因改"曾孫"為"長侄"。漢文譯本遂亦承襲其偽焉。又此節滿文本“始祖”二字,復不同於二蒙文本。其亦微有語病。然世系次序及血統關係既已證明。讀此書者,當不致因此別滋誤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