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企鵝
溫帶企鵝中最大的一個種類
麥哲倫企鵝,是溫帶企鵝中最大的一個種類。它在企鵝家族中屬於中等身材,一般身高約70厘米,體重約4公斤,頭部主要呈黑色,有一條白色的寬頻從眼後過耳朵一直延伸至下頜附近。主要分佈在南美洲阿根廷、智利和福克蘭群島沿海,也有少量遷入巴西境內。它是環企鵝屬中數量最多的一種,與同屬中與非洲企鵝、洪氏環企鵝和加拉巴哥斯企鵝親緣很近。麥氏環企鵝的名字來自著名的航海家麥哲倫,麥哲倫1519年第一次環南美洲大陸航行時發現了這種企鵝。
麥哲倫企鵝
主要棲息在南美的溫帶地區,但是在非繁殖季節,麥哲倫企鵝會跟隨洋流向北進入更深的熱帶緯度。在繁殖季節,麥哲倫企鵝棲息在海岸線草原生境中,這些棲息地具有充足的灌木叢,但植被卻靠近海洋,因此父母可以輕鬆覓食。該物種也可能在洞穴中築巢。不繁殖時,麥哲倫企鵝過著中上層海洋水面生活,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南美南部海岸上。個體通常在離海岸100-1,000千米的任何地方旅行。在海上時,已記錄到該物種的潛水深度為76.2米。
尚不明確麥哲倫企鵝的具體領地區域的大小。個體並不捍衛公海中的覓食區,但雄性和雌性都積極捍衛其巢穴附近的區域。防禦區域的大小根據築巢密度而變化,但可能小至3平方米。
雄性和雌性麥哲倫企鵝都為保護自己的巢穴而戰,但大多數戰鬥都涉及兩名在領地糾紛中爭鬥的雄性。這些爭鬥在繁殖地很普遍,多達200,000隻的繁殖地密集地擁擠,成對的鳥巢之間可能相距200厘米。當它們準備離開巢穴時,剛孵出的企鵝立即成群活動或成群地進入海洋。成鳥稍後將在海上加入它們的行列,所有的麥哲倫企鵝將一起在寒冷的洋流中向北行駛。
像大多數企鵝一樣,麥哲倫企鵝主要是中上層企鵝,專門在廣闊的海洋中覓食。它們是遷徙的鳥類,向南移動,在南美的南岸和附近的海洋島嶼上繁殖。在繁殖季節,它們在陸地上生活,因為它們在沙灘或懸崖上築巢並照顧幼鳥。在繁殖季節結束時,成鳥和亞成鳥年向北遷移,並採取中上層魚類的生活方式,能夠在離岸1000千米處覓食。
麥哲倫企鵝是群居性動物,經常棲息在一些近海的小島,它們尤其喜愛選擇茂密的草叢或灌木叢中坐窩,以躲避鳥類天敵的捕殺。此外,在某些氣候較為乾燥,植被並不茂盛的地帶,如果地質較為鬆軟,麥哲倫企鵝也會挖洞坐窩。它們可直接飲用海水,並通過體腺將海水的鹽分排除體外。在捕食上它們沒有特殊的偏好,除了獵物嚴重匱乏的福克蘭群島附近,成年企鵝的捕食會非常規律的每天進行一次,在白天進行,一般潛水不超過50米,少數情況下,也偶爾達到100米的深度。在冬季,它們會擴大捕食範圍,向北可達到巴西海域。
麥哲倫企鵝表現出適應氣候變化的行為適應能力。如果它們感覺太熱,則可以將其腳蹼向上伸出,以增加微風下暴露的表面積。
像大多數鳥類一樣,麥哲倫企鵝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和化學刺激感知環境。它們會進行各種發聲,並能夠區分特定的通話。這樣的呼叫包括狂喜的顯示呼叫,相互的顯示呼叫,爭鬥呼叫和聯繫呼叫。在繁殖季節開始時,雄性會欣喜若狂地進行展示,以吸引伴侶並與其他雄性發生爭執。這些調用由於與驢的調用相似而被描述為“編隊”。在繁殖季節開始時,雄性和雌性在巢穴相遇時以及孵化過程中改變工作職責時,雄性和雌性都使用相互呼喚。與其他雄性的呼喚相比,雌性對伴侶的呼喚反應更為強烈。雌性站起來,環顧四周,有時會回叫。幼鳥還可以區分父母的相互呼喚和另一組父母的相互呼喚。
配對還使用觸覺和視覺顯示來相互交流,並加強彼此的聯繫。為了表現出對雌性的興趣,雄性會繞著潛在的同伴轉圈,然後用腳蹼迅速拍打她。一對伴侶會在一起生活很多年,並且經常互相扮相以維持它們的聯繫。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企鵝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它們的視線來獲取食物並在水下航行。考證這些鳥可以看見至少一部分紫外線光譜。對視網膜的研究還表明,它們缺乏感知紅色的能力,並且它們非常擅長感知藍色或綠色光譜。這可能與以下事實有關:在深海中,存在大量的藍色和綠色,而紅色卻很少。企鵝的眼睛特別適合水生環境,因為它們與魚的眼睛具有相似的敏感性。
麥哲倫企鵝是食肉動物。雖然它們的基本飲食主要是中上層魚類,蝦和甲殼類動物。但它們對獵物的特定選擇因其居住地而異。居住在北部繁殖地的企鵝,例如在聖洛倫佐(San Lorenzo)、蓬塔克拉拉(Punca Clara)和蓬塔洛貝里亞(Punta Loberia),主要以鯷魚為食。在蒙特利昂(Monte Leon)和蓬塔杜尼斯(Punta Dungeness)的南部繁殖地,麥哲倫企鵝捕食魷魚、鯡魚和生魚。它們在狩獵時可以潛水超過76.2米。可直接飲用海水,通過體腺將海水的鹽分排除體外。
麥哲倫企鵝
麥哲倫企鵝主要分佈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和多風暴的、岩石聳立的南美洲南海岸和福克蘭群島(即南大西洋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沿海,也有少量遷入巴西境內。每年9月,麥哲倫企鵝在巴西渡過冬天后就回到阿根廷和智利進行繁殖。
留鳥:阿根廷和智利。
繁殖地: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
非繁殖地:巴西、秘魯和烏拉圭。
麥哲倫企鵝是一夫一妻制的物種,可以在許多年維持它們的配偶關係。未交配的雄性首先通過呼喚吸引伴侶,這更準確地描述為像驢一樣的“編隊”。一旦有興趣的雌性挺身而出,雄性會繞著她走一圈,並最終用腳蹼迅速拍打她。繁殖對通常會相互打扮,以保持配對。
麥哲倫雄企鵝也為雌鳥和巢穴而戰。當雄性在雌性產卵之前戰鬥時,體型較大的雄性通常會獲勝。這些優勝者更容易繁殖,因此也會有更多的雛鳥。優勝者的巢穴往往被遮蓋得更多,並且不受其他的因素的影響。在產卵后發生爭鬥時,無論大小如何,獲勝者通常是它要保護的巢穴的所有者。
麥哲倫企鵝巢靠近岸邊,它們更喜歡在灌木叢下築巢,但在必要時也可以將巢鋪設在洞穴中。它們選擇由小顆粒(例如淤泥和粘土)和少量沙子組成的區域。麥哲倫企鵝在密集的繁殖地中繁殖,巢之間的距離可能只有123-253厘米。
成鳥將在9月初到達繁殖地,並在10月下旬產下2枚卵。平均每年繁殖成功率為每窩0.52隻雛鳥。雌雄企鵝都會捍衛自己的巢、卵和幼鳥。巢卵不對稱地孵化,並且第一個孵化出的雛鳥體型通常更大並且更好地能夠從父母那裡獲得食物。因此,除非食物過多,否則另一隻雛鳥通常死於飢餓。卵重124.8克,長7.5厘米。產好卵后,就開始分擔孵化職責,最初,每個父母都要進行為期兩周的輪班。隨著孵化期的發展,父母更頻繁地切換。孵化期持續40-42天。
剛孵化出的雛鳥會處於半睡眠狀態,這意味著它們弱小、柔軟,不動,並且完全依靠父母的食物和溫度調節。父母繼續交替進行孵化和覓食的工作,而幼鳥則是通過反流餵養。育雛期持續24-29天後,父母會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覓食,並且每隔1至3天就會回到巢中。小企鵝在孵化出一個月以後,已經長出了部分羽毛,此時它們已經可以偶爾到窩外活動。在這個階段,它們的樣貌和成年企鵝有顯著不同,身體上部為棕灰色下部為乳白色,但此時它們一般僅在窩附近的草叢中活動,以很好的躲避天敵並抵禦嚴寒,因此它們不能像帝企鵝等很多其他很多企鵝一樣形成由很多小企鵝聚在一起的託兒所。幼雛年齡為40-70天大時,通常在1月至3月初。幼雛會立馬成群結隊地或立即下水。而成年雄性則仍在岸上呆幾個星期換毛。幼雛企鵝將不再受到父母的照料。成年幼鳥進海后,成年企鵝和新成年的企鵝的混合群體便向北遷移至越冬地。
麥哲倫企鵝幼鳥的繁殖年齡:雌性在四歲達到性成熟,雄性企鵝為五歲,這可能是由於雄性企鵝數量多於雌性企鵝所致,使年輕的雌企鵝比年輕的雄企鵝更容易找到配偶。麥哲倫企鵝在野外的平均壽命為25至30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近危(NT)。
據估計,全球物種數量在110至160萬對之間:阿根廷沿海約有90萬對,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至少有100,000對,智利至少有144,000對,最大估計有500,000對(Boersma等。2013、2015)。物種數量趨勢在繁殖地和地區之間有所不同。佔全球數量估計70%的阿根廷有66個繁殖地中的43個其趨勢表明,下降速度接近但不超過30%。趨勢論證:在過去的三代(27年)中,總體數量在中等快速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