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風

1933年劉清香演唱歌曲

望春風(台羅:Bāng tshun-hong,台通:Bhâng cūn-hong,白話字:Bāng chhun-hong,閩拼:Bbangx cun-hongv)首度傳唱於1933年的日據時期台灣,歌曲作曲者為知名作曲家鄧雨賢,作詞者為李臨秋,而原唱者為1930年代的古倫美亞唱片當紅歌星純純(本名:劉清香)。

從1930年代初問世以來,望春風一直是台灣最受歡迎的台灣閩南語流行歌曲、台灣歌謠之一。2000年,一項由台灣官方與民間媒體舉辦,超過220,000人參與的《歌謠百年台灣》活動中,該曲獲得最受歡迎老歌的第一名。另外,該曲使用傳統五聲音階結合而成的特殊獨有優美旋律,亦為許多國家普遍認為是極具特色的“台灣調”。

創作背景


1930年代之前,台灣雖有唱片與流行歌曲的出版,但品質與普及化都不怎理想。究其因,無非是流行歌曲與民謠、南北管曲、歌仔戲調等台灣傳統民間歌曲的難以劃分,如1920年代的《雪梅思君》《五更思君》《烏貓行進曲》或《集英北管》、《共樂北管》或《李連生與白玉枝》歌仔戲調。《烏貓行進曲》是台灣第一首流行歌。
1930年代,台灣電影與廣播事業快速發展。因應這兩項新興媒體的產生,不同於傳統歌謠與樂曲的台灣流行歌曲或唱片業不但隨之出現,亦在短時間內有長足發展。
台灣最早開始流行歌曲就是搭配中國電影的《桃花泣血記》。1932年,由上海“聯華影業公司”製作,阮玲玉主演的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片商為了招攬台灣觀眾,委由詹天馬、王雲峰作成的同名宣傳曲意外走紅、擔任主唱的是當時古倫美亞唱片會社當紅的歌手純純(劉清香)。不只此,該曲在隨後的單曲黑膠唱片發行上,更有一定的唱片銷售成績。於是,台灣流行歌曲或“曲盤”(即台灣閩南語的唱片)藉由電影的影像化而起步。
1933年,出版《桃花泣血記》唱片大發利市的古倫美亞唱片負責人柏野政次郎,決定繼續朝台灣閩南語流行歌曲發展。於是委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望春風問世。也因為柏野相當重視該曲,不僅將此曲交由新文學運動的陳君玉負責宣傳,並商請旗下歌手,也是桃花泣血記的主唱者純純(本名:劉清香(1914-1943))負責演唱錄製該曲。

歌曲歌詞


以台灣閩南語作詞,旋律為傳統五聲音階“宮”調式作曲的望春風,歌詞如下:
獨夜無伴守燈下 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歹勢 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做翁婿 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采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待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獃 茯風騙毋知
月娘笑阮是憨大獃 茯風騙毋知

歌曲鑒賞


在歌詞方面,該描寫少女思春的歌曲,據作詞者李臨秋晚年回憶與學者考據,應是源自《西廂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而另外在歌曲方面,其歌曲七音程中忽略兩音程的傳統譜曲方法,不但與其他流行曲調比較起來,毫不遜色,且更加意境優美。也因此,曲調上具有台灣閩南語特殊高平調,高下調,低短調,等八音的望春風台灣小調常被外國音樂家視為台灣歌曲的最佳典範。
《望春風》自1933年出版后,就普遍為台灣民眾傳唱。而之後於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台灣總督府為了廣徵軍夫,該曲由越路詩郎改填為日語歌詞《大地は招く(大地在召喚)》、由霧島升主唱。於是《大地在召喚(大地は招く)》就成為宣揚所謂偉大的“大東亞共榮圈”急就章日語版的納粹德國裝甲兵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