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寺

河南省洛陽市寺廟

在閆庄鎮東兩公里處,曾經屹立一座古剎,名法華寺,該寺廟坐北朝南,總體建築分為兩進大院。相傳法華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年間(307—313)。

地理位置


殿堂樓宇,古樹參
天,清靜幽雅。山門外一條小溪狀若銀帶,彎彎曲曲,蜿蜒東流,這裡就是文明遐邇的千年古剎——法華寺。
踞嵩縣閆庄鎮大約兩三公里的店上村東是法華寺舊址。

寺院歷史


寺廟初始規模不大,僅有殿宇十二間。唐初太宗特遣尉遲敬德督建擴增,佔地九畝,寺僧數十名。傳說,武則天曾 在法華寺出家,當皇帝后多次來該寺降香,死後無字碑就立在此寺。后經宋、元、明、清歷代重修,並立碑為記。

寺院描述


法華寺坐北朝南,總體建築分為兩進大院。前殿三間,面臨大路,亦為山門,內塑四大天王。進入山門,為首節大院。東有鐘樓一座,關爺殿三間;西有菩薩殿三間。院中一條長約五十餘部的甬道,直通正殿,兩旁古柏虯枝,形狀奇特,整個古剎幽靜雅緻。
正殿為大雄寶殿,殿外有一平台,青磚鋪底,檐前數通石碣,文辭絢麗,書法精湛。中間的高大石碑上刻有“貞觀五年敬德重修”八個大字。大雄寶殿面闊五間,深進四間,極其寬敞。殿頂四角高挑,五脊六獸,紅、黃、綠三色琉璃瓦,陽光照射下光彩奪目。殿內八根立柱,各雕盤龍其上。殿堂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佛,侍者分站左右,四周有形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塑像,工藝十分精湛。
正殿之後為第二節大院,正面一排九間殿宇,中三間為千手千眼皇姑殿和奶奶殿;東三間為閻王殿,殿中端坐閻王像,一側站小鬼手持鐵鏈,一側站三曹官手拿生死薄。山牆彩繪 碓搗磨研、黑狗舔血等壁畫,顯得地獄幽冥,冷氣森森;西三間為三官殿,內供劉備、關羽、張飛三位主像,四壁彩繪單刀赴會、古城聚義、夜觀春秋、千里走單騎等壁畫。
寺院西南角有一圓形土丘。相傳,建寺初期,西王母擔心該地土質不佳,特從遙遠的地方,用手帕兜來黃土傾下,以供使用,此土逐日使用,直至古剎落成,好似從未用過,原樣一點不少。丘頂有古柏一株,高大雄偉,奇在它露在外面的五條樹根,狀若人手,五指均勻扣地,手指拱起,小孩可在根下來往玩耍。
古剎西北的小溪邊有兩個泉眼,水清見底,游魚沙石,歷歷在目,水源常年不涸。由於法華寺殿堂樓宇雄偉,佛像塑造精巧,鼎盛時期歷為嵩北遊覽禮佛之勝地。如今法華寺僅存三間殿宇。

文物保護


1986年嵩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廟會文化


只不過這些東西在不知什麼時候毀棄了,現在每年的六月初一還有許多善男信女前去燒香,其中有心人也想恢復當初的樣子,想必,他們也不一定記得這裡曾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