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聖泉寺的結果 展開
聖泉寺
福建省福州聖泉寺
聖泉寺,位於福州市鼓山鎮園中村,始建於唐代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初名“法華寺”,傳說僧人懷一苦於寺內用水困難,一日見兩禽爭鬥,十分好奇,以杖拄地,頓時泉水湧出,故而在唐開元元年(713年),寺廟更名為“聖泉寺”。
目錄
史上聖泉寺幾經興廢。在寺廟的鼎盛時期,唐代宗曾兩次御書賜匾額;包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蔡襄等多位文人墨客來寺吟詠題詩。近代高僧圓瑛大師曾主席於此。目前存留的古迹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寺廟大殿、清嘉慶年間鑄造的龍紐大鐘、泉水旁清道光年間所立的“聖泉古迹”石碑。佛堂前原有兩座明萬曆年間造的石塔,現移至於山九仙觀碧霞宮。現為晉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
說起鼓山“湧泉寺”,相信地球人都知道,可說起鼓山“聖泉寺”,卻知者寥寥,敦不知“聖泉寺”不但也是一座與“泉”有關的寺廟,而且它的建寺時間比“湧泉寺”還早。
據《榕城考古略》記載:“聖泉寺,在東山,舊名法華”。說的是聖泉寺在東山,原名“法華寺”。另據乾隆年間的《福州府志》記載:“聖泉寺,在遂勝里,唐景隆元年建”。經查,東山在清道光時歸屬遂勝里,離東門十餘里,是古時人們郊遊踏青的勝地,有聖泉寺、大乘愛同寺、榴花洞、獅子峰、松塢、虞公庵、龍首澗、獅子亭等諸多名勝。而聖泉寺建於唐中宗景隆元年(709年),比湧泉寺(建於後梁開平二年,908年)還早兩百年。明末時謝肇淛游東山,作《聖泉寺》詩,也提到“東山開寶剎,傳是景龍年”。
聖泉緣於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傳說,《三山志》、《閩書》、《榕城考古略》都有記載,原文是“僧懷一始卜居於愛同寺之西,苦乏水。忽一日,二禽斗噪於地,異之,因卓錫其所。有泉如縷,俄而涌溢,人乃礱石環其口。寺舊名法華,先天二年立今額,唐劉軻記”,說的是唐朝國師懷一居於大乘愛同寺(毀於黃巢之亂)之西,飽受無水之苦,忽有一日,見二禽爭鬥,喙地噪鳴,感到十分好奇,遂以杖拄地,頓時“有泉如縷,俄而涌溢”,懷一鑿地為井,環石分之,南注為池,東注供汲瀚。到了唐玄宗先天二年(即開元元年,713年),由劉軻題記,改寺名為“聖泉寺”。
聖泉寺倚山而建,坐北向南。該寺規模宏偉,名勝甚多,據《榕城考古略》記載:“寺有唐(書法家)李邕《懷道塔碑》、皇甫政《懷一塔碑》,又有文殊岩、多寶塔、天台井、放生池、神移泉、芝塢、蟄龍軒、涵虛沼、御書堂諸勝,今多頹廢”。寺中有六奇:分別是道一二師碑、天降舍利、松不棲禽、梁不巢燕、池不生蛙、庭不生凡草。
在寺廟的鼎盛時期,唐代宗曾兩次御書賜匾額。文人墨客也喜歡到寺中吟詠題詩,如宋蔡襄《游聖泉》詩曰:“源流出何山,涌注知有異”。並自註:“俗傳泉涌則民安,是泉涸十餘年,今始涌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游聖泉》詩曰:“笑問並兒一舉鞭,亦逢佳景暫留連。清暝日抱山腰閣,碧野雲含石眼泉。躡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門系海東船。閩王舊事今何在?惟有前村供佛田”。宋李彌遜《游聖泉寺》詩:“偶脫塵中一夢闌,欲窮幽事遍尋山。靜憐人境雞蟲擾,老愜僧窗枕簟閑。十里秋苔隨屐齒,四更山月上簾顏。登臨物色催詩興,未信天於我輩慳”。明陳亮《訪聖泉殊上人》詩:“步入金沙地,禪居偶閉關。碧雲凝曙色,紅樹滿寒山。尚覺香緣淺,空攜俗慮還。三車何處演,卻放白牛間”。明徐火勃《游聖泉寺》詩曰:“東峰晴翠盡陰陰,舊是閩王施寶林。古路斜通松塢遠,冷泉流注樹根深。鍾移別院銷追蠡,錫卓空山絕戲禽。寺額尚存唐代跡,更誰重布給孤金”。
明代中葉,聖泉寺建築大多圮廢。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高僧善燦重建佛堂大殿,再振寺聲。然而,總未能遏住名寺衰微的趨勢。1957年,寺被徵用作省生物製藥廠。上世紀“文革”時期,大雄寶殿被改為工廠的食堂,后又被廢棄。到90年代初,大殿梁斜柱傾,牆壁斑駁,殿頂瓦片參差不全,一派破敗不堪的景象。但仍保留著當年明代的單層木構建築的風貌,四周雜草叢生。近代高僧圓瑛大師曾主席於此。
2008年,在東山村村民林朝祥等奔走籌劃下,福州大北農生物公司董事長邵根伙、總經理張淵魁捐出寶地,捐獻巨資,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下,重修大雄寶殿,還原聖泉古井。僑胞李生良、宋梅英一家也獨資捐建觀音閣。
聖泉寺所在的“省生物製藥廠”如今已成了“福州大北農生物技術公司”,大約經常有人到寺里遊玩,公司的人都很客氣,並不對我們進行干涉,不過,一座名寺被包圍在一所公司中,總讓人覺得怪怪的。
目前存留的古迹有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寺廟大殿、清嘉慶年間鑄造的龍紐大鐘、泉水旁清道光年間所立的“聖泉古迹”石碑。佛堂前原有兩座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八月十六日建造的石塔,1979年冬移至於山九仙觀碧霞宮。
龍紐大鐘鑄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1956年,被村民搬到村裡,2006年11月3日又被運回寺中,園中村時隔五十年,又再次響起它悠揚悅耳的鐘聲。鐘身上有銘文:“聖泉寺閩邑信士練明梁、曾紹忠、陳起龍募捐,大清嘉慶丁卯年(1807年)孟夏十四日鑄,鍾重八百斤,住持僧普智,蓮宅林邦兼鑄司”。
聖泉寺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名勝古迹是“聖泉古井”。據說,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住持慧覺募化一批杉木在閩安鎮江邊,當時交通不便,運木困難,大師煩惱不已。寺中有一頭陀名叫法濟,終日蓬頭垢面,爛醉瘋癲,被僧眾視為廢物。見大師為運木苦惱,便安慰大師莫急,只待次日叫全寺僧眾到寺前井口取木,大師認為是醉話,不當回事。翌日辰時,忽聽法濟在井邊高呼“來了來了”,只見一根根杉木從井中冒出,到午後已堆積成山,奮力搬運的僧眾累得汗流浹背,精疲力歇,一僧高喊,“夠了,夠了”,井中一木剛冒一半隨音效卡住。此傳說與杭州靈隱寺濟公的傳說極為相似,不知敦早敦晚,但據老一輩人說,這根杉木至今仍卡在井底,因歷經千年,露出水面部分早已腐朽,只剩根茬。在里人何求的《閩都別記》第二回“刺史無謀吳勗挈眷,孺子有托周朴待巢”中便提到:“(聖泉)寺在離城二十里之東山地,住持和尚名慧覺,僧八十餘眾,內有一頭陀,名法濟,不知何許人,原是游食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