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硬尾鴨
鴨科雁形目動物
白頭硬尾鴨(學名:Oxyura leucocephala)屬於鴨科,是非常典型地群居型水鴨類。長約46厘米。額、頭、枕的兩側和額、喉白色,頭頂黑褐色。上體皮黃色,密布黑褐色波紋。尾羽黃褐色,甚硬。下體乳黃色,有黑褐色橫斑。
棲息於各種類型的內陸河流、湖泊、池塘、沼澤等地,與其他鴨類混合成群活動,極怕人,稍有動靜立即起飛。善於游泳和潛水,往往潛入水下停留時間不長,一般3-5分鐘左右。游水時,常把尾部高高翹起。從水面起飛時,常在水面掠過相當距離,才得離開水面。食物一般為魚、蛙、軟體動物、甲殼類及蠕蟲等。主要繁殖在原蘇聯歐洲部分東南部、西伯利亞西部、蒙古西北部、歐洲黑海、地中海地區,義大利和西班牙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隅。越冬在非洲北部海岸、經尼羅河谷、土耳其、波斯灣到印度北部。在中國可能繁殖在新疆西北部,冬季偶見於湖北洪湖。
白頭硬尾鴨
雌鳥頭部從額和眼以上頭頂一直到後頸黑褐色,羽尖棕色,眼下有一白色縱紋從嘴基直到枕部,白色縱紋下又有一黑色縱紋。頰、喉和前頸皮黃白色,具暗色斑點;下頸和下體大部棕色,具暗色亞端斑。下體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皮黃白色,雜有暗色斑點。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暗色橫斑;翅和尾似雄鳥。雌鳥冬羽更暗和少棕色,頭兩側更白,頰部暗斑更明顯。
幼鳥和雌鳥冬羽相似,但頭部頰斑更顯著,頭側更白,上體較暗,下體更多皮黃色。
虹膜雄鳥黃色或橘黃色,雌鳥淡黃色,嘴雄鳥亮藍色,嘴基部膨大;雌鳥嘴暗灰色,嘴基部膨大較雄鳥小;跗跖和趾雄鳥灰色,蹼黑色或紅色.雌鳥跗跖和趾暗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560-865克,雌性539-900克,體長430-480毫米,嘴峰雄性42-48毫米,雌性43-15毫米;翅雄性155-172毫米,雌性150-167毫米;尾雄性105-120毫米,雌性75-95毫米;跗跖33-38毫米。
白頭硬尾鴨(雄性) | 白頭硬尾鴨(雌性) |
白頭硬尾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地區的淡水湖泊,尤其喜歡在緊靠大的湖泊附近的一些淺水小湖和水塘、特別是具有岸邊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淡水湖泊,偶爾也到鹽水湖。冬季主要棲息於開闊的大型湖泊,特別是有水邊植物的湖泊,也棲息於鹽水湖泊和沿海地帶。
除繁殖期成對外,其他時候多呈小群活功。善游泳和潛水。常在靠近水生植物的水域中活動。游泳時尾向上翹起。它既能輕盈地飄浮在水而,也能將身體沉入水中,僅留頭和尾在水面,特別是當遇到危險的時候。一般不上陸地活動,也很少飛翔,即使有危險,也常通過潛水或游泳、隱蔽來逃避。在地上行走困難,起飛也很笨拙,需要兩翅在水面急速拍打一陣才能飛起。除繁殖期外一般也很少鳴叫,活動時寂靜無聲。
白頭硬尾鴨主要通過潛水覓食,也常在水邊淺水處直接伸頭覓食。食物主要以眼子菜、水草等水生植物為食,也吃昆蟲昆蟲幼蟲、小魚、蛙、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等水生動物。
白頭硬尾鴨分布圖
區域性滅絕:匈牙利。
旅鳥: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丹麥、埃及、法國、德國、義大利、利比亞、馬爾他、荷蘭、波蘭、葡萄牙、沙烏地阿拉伯、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士。
產地不確定:克羅埃西亞、馬其頓、黑山共和國、巴勒斯坦、塞爾維亞。
主要繁殖於俄羅斯歐洲部分東南部、西伯利亞西部,並散在蒙古西北部、歐洲黑海附近的個別地區、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南部以及非洲西北隅。中國新疆西北部阿拉套山脈繁殖;冬季偶見於湖北洪湖。
白頭硬尾鴨繁殖期5-7月。對的形成主要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和到達繁殖地以後。對的結合一般較短暫和不牢固,通常僅是繁殖期間的臨時結合。繁殖於開闊的內陸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營巢於水邊地上灌叢或草叢中,也在鄰近開闊水面的蘆葦叢中營浮巢。每窩產卵6-10枚。卵白色,大小為63-73×48-54毫米,平均66×50毫米,重97克,孵化期25天。
全球性易危,特別稀少,現狀不明。在新疆西部的準噶爾盆地及天山地區有過繁殖記錄。曾有零星個體見於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在湖北洪湖有過越冬記錄。據濕地國際組織最新統計,白頭硬尾鴨全球數量為8000-13000隻。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世界和中國瀕危野生動物白頭硬尾鴨,被新疆觀鳥協會的觀鳥者在首府周邊地區發現,這種鳥的數量達40多隻,並形成一個種群。2007年9月15日,新疆觀鳥協會會員張耀東首先在首府周邊地區的一個水庫發現了白頭硬尾鴨,在連續跟蹤、觀察了3個多月後,發現白頭硬尾鴨進行了繁殖,形成了一個由40多隻白頭硬尾鴨組成的種群。觀鳥愛好者還在奎屯市發現了20多隻白頭硬尾鴨,在新疆發現的白頭硬尾鴨達到60多隻。在新疆西部的準噶爾盆地及天山地區有過繁殖記錄。
2018年11月02日,在天津北大港濕地發現了一隻白頭硬尾鴨,這也是有記錄以來,白頭硬尾鴨首次現身天津。據了解,白頭硬尾鴨是世界瀕危鳥種,全球現在只有7000到13000隻左右,大部分種群分佈在中亞、西亞、歐洲和非洲。這是有記錄以來,天津首次發現白頭硬尾鴨。
新疆境內首次發現百隻以上白頭硬尾鴨種群。2019年4月9日,新疆觀鳥會鳥友李世忠和當地幾位鳥友在烏倫古湖觀鳥時,在一群水鳥中發現幾隻尾巴直翹的鴨子。“有的周身灰褐色,有的白頭藍嘴。”他們開始以為只有幾隻,然而,用望遠鏡仔細觀察卻發現,白頭硬尾鴨數量遠不止幾隻,“它們分好幾群棲息在湖面,最多一群達到60隻。”李世忠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麼大規模的白頭硬尾鴨。“這兩年烏倫古湖春夏季也出現過白頭硬尾鴨,數量最多的時候也沒超過10隻,像今年這麼大規模的數量,還是頭一回見到。”
世界極危物種白頭硬尾鴨在新疆烏倫古湖濕地添了新家。新疆觀鳥會“任鳥飛”項目團隊負責人苟軍介紹,早在2017年,新疆觀鳥會成員就發現有白頭硬尾鴨在烏倫古湖棲息,“當時發現的白頭硬尾鴨數量不是很多,每年遷徙季節或者夏季,有幾隻或者十餘只,但一直沒有記錄到幼鳥繁殖現象。”2019年遷徙季節,當地誌願者發現上百隻白頭硬尾鴨在湖面“歇腳”,夏季持續觀測調查中,記錄到9對白頭硬尾鴨“夫婦”留在當地繁殖,“當時湖面區域比較大,蘆葦又密,可能還有正處於繁殖期的白頭硬尾鴨,暫時未發現。”苟軍說。由於白頭硬尾鴨屬新疆繁殖鳥或旅鳥,近年來,調研人員雖然在疆內發現十餘處白頭硬尾鴨的棲息地,但是,這些棲息地多在遷徙季節能見到過境的白頭硬尾鴨,極少發現它們留在當地繁殖,“除了烏魯木齊白鳥湖濕地和奎屯濕地長期有幼鳥繁殖的記錄外,其他水域均極少有穩定的繁殖記錄。”他說。烏倫古湖濕地地處全球候鳥遷徙重要停歇地,有北疆最為豐富的魚類資源。部分水面生態環境和白鳥湖濕地和奎屯濕地很像,在苟軍看來,這裡有可能成為白頭硬尾鴨長期定居的家。
2020年1月12日,綿陽觀鳥協會愛好者在當地觀察到了白頭硬尾鴨,這是四川省鳥類新紀錄。白頭硬尾鴨在中國可能繁殖在新疆西北部,冬季偶見於湖北洪湖,這是首次在四川北觀察到。白頭硬尾鴨是矮胖型的褐色鴨類,主要分佈在地中海和西亞至中國西北等地區,被公認為全球瀕危鳥種,是動畫片中唐老鴨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