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金館
卻金館
卻金館----括蒼古道之拒禮名勝景點
卻金館,坐落在麗水城東北約20公里的桃花嶺上。這個僅有300來人口的小村子,眼下儘管大多數青壯年出外掙錢去了,但仍雞飛犬吠,一片生機。金黃色的陽光撒落在村子的一幢幢泥牆瓦屋上,透出了古色古香的韻味。綠蔭叢中,一條古道穿村而過,一頭連頭歷史,一頭探索著未來。村子小,歷史卻不短了。因地處官道,早在宋朝,這裡便設立了驛站。
卻金館
在“學而優則仕”的“科舉“歷史中,江西人是很會讀書的,因此做官的人不少,廣昌的何文淵便是其中之一。明朝宣德五年(1430)何文淵出任溫州知府,上任伊始,他就從調查民情入手,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召集父老鄉親開會,徵求民眾對官府的意見。他在任六年,勤政愛民,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深得溫州百姓的愛戴和敬重。他是與況鍾齊名的當朝四大知府之一。在期任滿,他要回京復命了。別人做官都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何文淵一任溫州知府下來,由於廉潔奉公,結果兩袖清風,離任時居然連一頂轎子也雇不起。臨別溫州那一天,為了不驚動百姓,他身背一個行囊,雙腳悄悄踏出溫州府衙大門,準備上路。殊不料,剛出大門,就見吏民軍衛萬餘人已在夾道為他送行。何文淵的雙眼濕潤了,激動之餘,他賦詩一道,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作郡焦勞短鬢蓬,承恩又待大明宮;行囊不載溫州物,唯有民情滿腹中。”後來,溫州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少有的好官,曾立《何公文淵畫像碑》於先賢祠,並把他的這首留別詩刻在了祠中。
卻金館
何文淵悄無聲息地走了,住驛站的人們卻驚訝了,世上怎麼還真有兩袖清風的官吏。其中有個士子感慨成端,興緻所至,當眾就提筆揮毫,在驛站的牆上特書了“卻金館”三個字,以志何公人格。
這就是劉山驛站的“卻金”全過程。
“金”“卻”在劉山驛站了,怎麼處理?總不能再帶回溫州還給眾贈金人吧,況且,父老鄉親的一番美意無法了斷,這事怎麼說也顯得不完美。眾人商量來商量去,最後做出了一個決定,把金留在劉山驛站,蓋幾座公館,彰顯美德,紀念何公。於是不久后,劉山鋪村就出出了四座公館,供旅人落腳住宿。那時的公館不像現在的賓館,只要有錢,你住總統套房也沒有人干涉你。劉山驛站的公館共有四座。公為大公館、二公館、三公館、四公館,總名就叫卻金館。大公館稱這廳,專供來往官員住宿,挑夫、轎夫、生意人就住二、三、四公館。
從此,劉山鋪村就變成了卻金館村了。
麗水市文廣新局策劃的新編反腐倡廉題材婺劇歷史故事劇《卻金館》
婺劇《卻金館》由浙江省著名編劇尤文貴編寫,故事取材於明朝時期發生在處州括蒼古道桃花嶺的真人真事,新上任溫州知府何文淵在上任途中經過括蒼古道劉山鋪驛站時,當地災民向他狀告貪官污吏,何文淵上任后立即投入調查懲治當地貪官污吏,經過一番鬥智斗勇終於將貪官污吏繩之以法,但何文淵也受殘餘惡勢力栽贓陷害,被削官為民,後來回鄉途中經過劉山鋪驛站時當地百姓又內疚又感激地為他送上馬匹和錢財,何文淵都分文不收,當地百姓為紀念和答謝這位清官,將劉山鋪驛站改名為“卻金館”。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環環入扣,具有很高的婺劇藝術價值。
全劇通過“赴任”、“闖關”、“探牢”、“琴音”、“解救”、“遭難”、“審判”、“送別”八折戲來講述了明朝宣德年間發生在溫州、處州栝蒼古道桃花嶺的真人真事:新上任溫州知府何文淵上任途中經過栝蒼古道劉山鋪驛站時,當地災民向他狀告貪官污吏,何文淵上任后投入調查懲治當地貪官污吏,經過一番鬥智斗勇將貪官污吏繩之以法,何文淵受栽贓陷害,被削官為民,回鄉途中經過劉山鋪驛站,當地百姓送上銀兩,何文淵分文不收,當地百姓為紀念和答謝這位清官,將劉山鋪驛站改名為“卻金館”。《卻金館》一劇圍繞“做官先做人,做人要善良,做官要清廉”這一主題,通過挖掘歷史題材,並賦予其新的內容。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尤其是一塵不染、一心為民的“何文淵”清廉形象,在慣見才子佳人的戲劇舞台上,表現出了別樣的藝術感染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卻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