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草雀

黑喉草雀

黑喉草雀(學名:Poephila cincta)是珍貴的觀賞鳥,以其特有的體態、動作、羽色和鳴聲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愉悅和放鬆。它的叫聲極為動聽,在鳴唱之時還能同時起舞,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常在地面集群覓食,主要以種子為食,兼食昆蟲。野外分佈於大洋洲東部和東北部一帶。棲息於森林地帶和草原的溪流附近。以植物種子等為食。每窩產卵4~6枚,孵化期約為半個月。

分佈範圍


黑喉草雀亦稱巴森雀、牧師鳥。屬雀形目文鳥科。野生種分佈在澳洲東部和東北部。目前我國北京、江蘇、福建、浙江、廣州的養鳥愛好者飼養的黑喉草雀已繁育成功。

形態


體長11-12厘米,眼與喙間有一黑帶。頭部銀灰色,脅、喉、上胸一帶有領帶狀黑斑。上體灰褐色,腰白尾黑,胸腹為灰褐色,腰至下腹呈一黑帶。嘴呈黑色,腳紅褐色,色彩不艷麗,但樸素大方。因為有領帶式的黑斑,所以叫"牧師鳥"。雌雄同色,雌鳥黑斑橫向發展,而且體形較小。黑喉草雀在國內飼養較十姐妹等少些,目前已開始被籠鳥愛好者重視。這種鳥的鳴聲細柔,聲音十分好聽,加之活潑可愛。它既可作觀賞鳥,又可作鳴鳥,深受人們喜愛。
黑喉草雀
黑喉草雀

生態


棲息地為森林或稀疏林地帶,或在草原旁的水流周圍。黑喉草雀每窩產蛋4~6枚,蛋的孵化期為15天。巢為巢箱或草編壺狀巢。每窩產蛋3~5枚,雌雄鳥共同孵化,孵化期為13天,育雛期約為25天。可用十姐妹代為孵育。

繁殖方式


黑喉草雀的巢放置在桉樹枝的末端、樹洞、白蟻丘或廢棄的猛禽巢穴黑喉草雀每窩產蛋4-6枚,蛋的孵化期為15天,可用十姐妹或金山珍珠代為孵育。孵化育雛期間室內溫度以20℃為宜。

飼養管理


觀賞籠可用金絲雀、黃雀籠。繁殖籠的大小為50厘米×40厘米×40厘米。前面為籠柵,其餘幾面為木板,籠內放置水罐、食罐各1個,棲杠2根,水浴盤或盆1個,人工巢宜壺狀巢。黑喉草雀的飼料主要為稗子、穀子,此外還有雞蛋米,各種葉類(油菜、白菜),加牡蠣殼粉和墨魚骨。主要飼料的配比為稗子60%,穀子30%,黍10%;也可用稗子70%,穀子20%,黍10%配製,總之,在配製飼料時,一定要防止使該鳥脂肪過多,黍的配合比絕對不能高於10%。

人工飼養

飼養黑喉草雀所需的設備比較簡單,資金投入不多。隨著觀賞鳥飼養技術的改進,特別是成功地進行人工繁育,使其又可作為一種很有前途的副業來發展。通過科學的、合理的和有組織的飼養、繁育黑喉草雀,既可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要,又可以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飼養黑喉草雀的觀賞籠可選用金絲雀籠或黃雀籠等。繁殖籠的大小為50厘米×40厘米×40厘米,籠內要有水罐、食罐各1個,棲杠2根,水浴盤1個,壺狀草巢1個。飼料以稗子、穀子、小米為主,同時要補充骨粉、牡蠣粉和菜葉。繁殖期要增餵雞蛋小米。也可以由金山珍珠鳥白腰文鳥代孵和代育。黑喉草雀比較膽小,只有提供巢口較小的人工球形巢才能保證繁殖成功。雌鳥在沒有成功交配的情形下也會產卵,而且常常將卵產在用作日常棲息的巢中,當然,這樣未受精的卵不能誘使雌鳥去孵。選擇合適的種鳥進行配對是達成籠養繁育的前提,發情期雄鳥的眼睛虹膜是深紅色的,而雌鳥的虹膜為茶褐色,這一點在夜間用手電筒直照籠鳥的眼睛時比較容易觀察到。除此之外,惟有根據鳴聲來判斷,對著另一隻鳥點頭翹尾地咯嗚的是雄鳥,而被動方卻不一定是雌鳥,有時可能是一隻未成年的雄鳥。
黑喉草雀
黑喉草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