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湖與黃河文化
東平湖與黃河文化
《東平湖與黃河文化》是山東黃河文化叢書,由尤寶良編著,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該書介紹了東平湖水脈交織縱橫的區域特性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全書以黃河文化為主線,重點介紹了東平湖作為蓄滯洪工程治理運用的文化內涵和特點,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
《東平湖與黃河文化》向讀者展現了東平湖水脈交織縱橫的區域特性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澱。這部書以水文化的視角,敘述了黃河、東平湖的歷史和現狀、治理運用歷程、決策思想,展示了黃河工作者、人民群眾治水過程中凝聚的智慧之花和水文化結晶,描繪了區域內豐厚的文物勝跡、綺麗的自然風光、黃河遺留的文化痕迹,講述了區域風土人情、與河湖有關的民間故事傳說等。
水是生命的起源,人類文明發祥於河流兩岸,河流哺育了人類古老的文明。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為例,古埃及被歷史學家稱為“尼羅河的贈禮”;巴比倫文明產生於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印度文明又稱為印度河文明、恆河文明;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母親河。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中,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民族品格。黃河承載著無與倫比的文化價值,黃河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與象徵。
黃河在山東流經9個市25個縣(市、區),全長628公里。有800多公里黃河堤防,保護著沿岸城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63座引黃涵閘,年均引黃河水近70億立方米,保障著11個市68個縣(市、區)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用水。實踐告訴我們,不僅黃河水已經成為山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與山東經濟社會的發展關係密切,而且,以黃河水為載體的黃河文化也已經成為重要的資源,與山東的生態文明建設、旅遊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發展等關係密切。可以說,黃河水流到哪裡,哪裡就富裕繁榮,哪裡的文明程度就得到提升。
序
一 水脈縱橫的文化沃野
東平湖滄桑
黃河東去
汶水湯湯
運河古今
河湖交匯浸潤的厚重文化
二 黃河往事
河過東平湖一帶
王景陪駕巡河東平
黃花寺決口與堵復
運河穿越黃河
黃河回歸故道
黃河位山樞紐工程
倉促上馬
在論證中實施
山東黃河大截流
破壩改建
黃河石料採運
黃河人工擾動試驗
三 東平湖治理與運用
從自然滯洪到黃河蓄滯洪區
分級運用格局的形成
東平湖水庫建設
東平湖移民及安置
東平湖通信發展歷程
分滯洪運用回顧
一個不曾休止的話題
漫說金山壩
“大禹獎”的背後
東平湖與南水北調
四 魅力水域
美哉“小洞庭”
獨具特色的水工程
“北方都江堰”——戴村壩
從“白英策”說起
初築戴村壩
戴村壩變遷
戴村壩的日臻完善
戴村壩拾遺
清河橋之謎
湖上漁家
東平湖:禁砂后的涅盤
五 地名中的水印
東原底平
安民山記
金線嶺考
稻屯窪
位山與東平湖
石窪不僅僅是個村莊
河湖通道清河門
水旱碼頭十里堡
8號汛屋
消失的老口門
將軍渡
村名拾零
“那裡”村名的由來
“日出梁山走,日落不出口”
“屯”式村名的由來
“圈”式村名的由來
說說“岔河”
安“營”扎“寨”
水旱碼頭十里堡
8號汛屋
消失的老口門
將軍渡
村名拾零
“那裡”村名的由來
“日出梁山走,日落不出口
“屯”式村名的由來
“圈”式村名的由來
說說“岔河
安“營”扎“寨
六 運河與水滸
東平湖與運河
南旺分水樞紐
運河古鎮
梁山:《水滸傳》的淵源地
宋江起義與《水滸傳》成書
水滸文化對本土的影響
七 詩文碑刻選錄
詩歌
送梁四歸東平
東平路中大水
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詩並序
游小洞庭
過粱山泊
拖舟謠
過大野澤
蘆花被
過粱山泊
雨過梁山並序
夜過梁山泊
行安山道
東平築堤行
發東平
舟滯安山
舟過安山
渡汶水
游小洞庭
安山道中晚睛二首
東平懷古
東平水災紀事
散文
東平賦
重修南旺湖記
修復湖堤疏
登泰山記
東原考古錄(選錄)
視察黃河雜記(節錄)
九九黃河
重要碑刻
大元新開會通河記碑
重修玲瓏壩碑
重修東平州戴村壩碑
竇公堤碑
重修戴村壩碑
山東黃河上游黃花寺合龍碑記
修理戴村壩工程紀實碑
重修戴村壩碑
重修戴村壩紀念碑
修復戴村壩碑記
……
八 民間文學
九 東平湖風情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