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背山雀
雀形目山雀科動物
綠背山雀,(拉丁學名:Parus monticolus),英文名Green-backed Tit,也叫青背山雀,是一種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雀鳥。綠背山雀是一種體型略大(約13厘米)的山雀。在中國其分佈僅與白腹的大山雀亞種有重疊。綠背山雀雄雌同形同色,最為顯眼的是肩部綠色區域與頸部黑色區域交界處有一條細的亮黃色環帶。與大山雀一樣,綠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綠背山雀屬於稀有鳥種。
綠背山雀
虹膜褐色;喙黑色足亦為黑色。鳴叫時發出“嘖吱、嘖吱”的聲音。
亞種yunnanensis較指名亞種上體綠色更為鮮亮。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青石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9-15g,♀9-17g;體長♂108-140mm,♀108-133mm;嘴峰♂8-11mm,♀8-0.8mm;翅♂60-70.5mm,♀63-67.5mm;尾♂52-63mm,♀51-63mm;跗蹠♂18-21mm,♀8-21mm(西南亞種)。
(註:♂雄性;♀雌性)
綠背山雀圖集
叫聲:似大山雀,但聲響而尖且更清亮。
習性:似大山雀。冬季成群。
遷徙:留鳥。
綠背山雀
夏季主要棲息在海拔1200-3000米的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闊葉林和次生林,海拔高度較大山雀高。冬季常下到低山和山腳及平原地帶的次生林、人工林和林緣疏林灌叢,有時也出現在果園、庭院和農田地邊的樹叢中。
綠背山雀
綠背山雀世界分佈
在中國西南各省,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各省可見,綠背山雀在中國的分佈北限可達陝西、甘肅南部的秦嶺一線,東限長江中游的湖北省,在台灣島也有本物種分佈。新疆北部塔城、阿勒泰地區低矮山區亦見分佈。
有4個亞種
中文名 | 拉丁名 | 定名人及年代 | 模式產地 |
綠背山雀指名亞種 | Parus monticolus monticolus | Vigors,1830 | 喜馬拉雅山脈 |
綠背山雀台灣亞種 | Parus monticolus insperatus | Swinhoe,1866 | 台灣 |
綠背山雀西南亞種 | Parus monticolus yunnanensis | Touche,1921 | 雲南蒙自彌勒 |
Parus monticolus legendrei | Delacour,1927 | 越南浪平山(Lang Biang Mountain) |
種群數量較多,是較為常見的森林鳥類。
與大山雀一樣,綠背山雀亦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但由於其本身種群數量和分佈地域的限制,在市場上通常不常看到他們的身影,即便出現,也常常被作為外形怪異的“河南黑子”(意即產自中國南方的大山雀,所謂河南系虛指的地名,“黑子”是大山雀的俗名)出售,這種非法貿易對野生綠背山雀的種群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本物種尚未被列入保護動物目錄,其在中國的分佈地域雖然非常廣泛,但並非優勢種,屬於稀有種。另外,本物種還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綠背山雀圖集
剛捕來的綠背山雀必須換食,開始喂麵包蟲或其他昆蟲的幼蟲,並將蟲放在粥狀的人工飼料上,綠背山雀吃蟲時會連同飼料一起吃下,這樣就會慢慢認食。飼養綠背山雀可用山雀籠、金絲雀籠和黃雀籠。
一般以精製的點頦竹籠單籠飼養雄鳥。其飼料以雞蛋小米及綉眼鳥混合粉料為主,同時飼餵少量昆蟲,如蝗蟲、蟬、蟲、麵粉蟲等,它能生活得很好。一般人認為冬季需增加飼餵少量含脂肪高的飼料,如核桃仁、花生、蘇子等,以增強其禦寒力,也有利於羽毛的光澤度。
有人將小塊的生豬油置於籠內任其啄食,其效果也很好。其食性很雜,綠背山雀可選食少量多種植物種子,對營養和健康有益。飼養綠背山雀的環境需通風良好,冬季室內的溫度以不結冰為宜。綠背山雀較喜水浴,在春夏季節應每天或隔天供給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