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石

廣西紅水河中的石頭

摩爾石是近兩年來廣西紅水河水沖石中崛起的新秀。

簡介


摩爾石的命名,得自於英國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1898—1986)的名字,這在石種的命名上可謂絕無僅有的一例。之前,當地俗稱之為磨刀石,這個命名多少帶有些貶低的意味。確實,相比起紅水河其他優秀的水沖石,如彩陶石、大化石、黑珍珠卷紋石等等,摩爾石既無靚麗的色彩,也無玉質感的“寶氣”,更無凹凸有致的皺摺紋理,水洗度也欠佳,甚而有的手感粗糙,沒有皮殼……將之打入“另類”也似無不可。

起源


此石最初被人們稱之為“磨刀石”,似乎可以追溯至2001年11月深圳寶安舉辦的第二屆全國藏石珍品大展。其時,上海劉建軍送展的一方命名為“摩爾少女”的磨刀石,被評為金獎,這也是當時唯一參展的一方磨刀石(當時石種名之“廣西水沖石”)。這方形同少女低頭沉思的倩影,線條柔美,比例勻稱,具象中帶有抽象意味,極富雕塑張力感和藝術感染力。當時曾有人出價數萬元欲予購藏。先前,2000年歲末和2001年初,英國現代雕塑大師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大展先後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行,摩爾創作的那些極富想象力的超現實性的帶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震撼了我國的美術界,引起不小的轟動。許多賞石界的有識之士也敏感地發現,摩爾雕塑中的不少形象,特別是帶有孔洞的雕塑,似乎與大自然中的奇石有著異曲同工、千絲萬縷的聯繫。過去我國美術界曾有一種說法,認為摩爾創作的許多帶有孔洞的抽象雕塑,是與中國園林中的太湖石有著某種關聯,但是遍查亨利·摩爾的經歷和言論,似乎此說並不成立。此次,在北京、上海舉辦的亨利·摩爾雕塑藝術大展,筆者都曾蒞臨觀摩,我發現在展出的亨利·摩爾生前所搜集的一些樹根、貝殼、化石等原始素材中,也有太湖石類透漏的奇石,不過那一望而知,並非中國所產,而應是英國當地土產。這也說明,所謂“摩爾之孔”與太湖石並無直接的關聯,但其得之於自然界奇石洞穴之靈感卻是毫無疑問。亨利·摩爾曾經提到:“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經得起推敲的形式,僅僅帶有空洞的石頭,也可以構成一座立在空中的雕塑。”也正是從亨利·摩爾開始,西方雕塑家開始對於“體塊”相反的“孔洞”進行了自覺的探索。至於太湖石類中國傳統賞石強調的透漏之美,更多的是一種觀念上(包括宗教、哲學)的審美,是一種“形而上”的東西,與西方形式美學並無特別的聯繫。
亨利·摩爾的雕塑更多的是居於似與不似之間的抽象意味,其線條柔和,體態誇張,開闔自如,十分大氣。相較之下,磨刀石的線條造型與其十分相似,磨刀石大多色彩單調,以青灰色為主,但造型變化奇,形成難度大,其主題樣式帶有某種不確定性,更接近於現代抽象雕塑作品,有的簡直可以說是摩爾雕塑的翻版,包括2001年11月深圳展的“摩爾少女”、2002年9月“甲天下”第二屆柳州國際奇石節榮獲金獎的柳州徐偉崇收藏的“神雉”,此次上海國際藏石名家邀請展榮獲金獎的柳州黃雲波收藏的“未來”等優秀藏石,都有著與亨利?摩爾雕塑同樣的藝術表現感染力。也正是從2001年11月深圳展之後,磨刀石的藝術審美價值被越來越多的賞石界有識之士認可,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磨刀石的名字漸漸地被摩爾石所取代,其市場價值也水漲船高。摩爾石的命名可謂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點睛之筆。
如果說,摩爾雕塑的許多創作靈感和源泉得之於自然界的奇石,那麼是否可以這樣說,摩爾石的命名是賞石界呼喚賞石向(造型)藝術本真價值的回歸,也是將賞石向美術界及主流社會推廣普及,求得認同的一種姿態呢。

物理構造


摩爾石的原岩是緻密塊狀的砂岩,因成岩后受火山噴發作用影響,經接觸變質,塊體較大,使石體已經沒有存留層理面,岩塊原來的節理裂隙不是縱橫交錯,而岩石中的成分、結構又有一定的差異,局部也有一些不穿透石體的節理,這些部位受河流水蝕及沖刷而被蝕去,留下沒有裂隙的堅硬塊體,又因為其所處河床環境的特殊,使其認為很難保存下來的弧形彎曲部位保存完好,在這種特定的自然環境中,自然因素的多樣性和特殊性,不是人們所能想象到的,從而形成十分奇特的外形。

收藏鑒賞


摩爾石也稱為磨刀石,其線條造型與摩爾雕塑十分相似,大多色彩單調,以青灰色為主,但造型變化奇特,形成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