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馬坪鎮的結果 展開

馬坪鎮

福建省漳浦縣下轄鎮

馬坪鎮位於漳浦縣東北部,東臨前亭鎮,西與赤嶺畲族鄉接壤,北靠龍海市白水鎮,南與佛曇鎮交界。四面環山,以“馬山”和“大坪嶺”得名為“馬坪”。

2017年,馬坪鎮轄6個行政村,1個鎮辦農場 行政區域面積5265公頃,常住人口13752人 。

歷史沿革


馬坪在宋代屬漳浦縣常樂鄉沙澳里,明代屬二十三都,清代設福興、山兜二保,在地域上仍屬二十三都。民國初年屬以佛曇為中心的外東區(后改為第五自治區,再改為第三區)管轄,民國29年設馬坪鄉,民國33年與林前鄉合併為前坪鄉。
解放初屬第五區(佛曇區)管轄,設馬坪、后康、庵山、林埭等鄉。
1958年9月屬佛曇公社馬坪管理區。
1961年7月撤銷管理區,設文安公社。
1964年9月合併於佛曇公社。
1984年8月佛曇公社改建鎮。
1987年8月從佛曇鎮分設馬坪鄉。
1992年2月改為馬坪鎮,下轄馬墟、后康、文安、林埭、仙都、京野6個村及湖山場。鎮政府駐后康村。

行政區劃


行政村(或農場)所轄自然村或居民點
馬墟村溪東、官田埔、下梧、東郭、東梧、西梧、頂墟、下墟、廟都下柯
后康村竹樹、山尾、庵仔、山仔頭、坎仔腳、渡槽頭、下厝、頂厝、新墟、山前、田仔、獻台山、后寮、埔仔尾
仙都村山兜、溪仔、門口山、鳳安、許厝、墟仔寨、潘厝、頂丘、頂厝、埔尾潭、蓮池、后坑、城仔內、前黃、石井、福康、西洋墟、頂樓
文安村庵山、后裴、坂仔、東平、西平(含文店墟)、雞母塢
林埭村林埭大社、曾厝(含溪尾、石牌)、園中央、十二(字)路、山後
京野畲族村西陂、上陂、紅嶺、白陂、埔仔、巷內湖山農場湖山、官埔

經濟


全鎮有耕地21萬畝,主要農產品有稻穀、水果、蔬菜。山坡地33萬畝,已種植果樹2萬多畝,主要有龍眼、荔枝、香蕉、桃、李、柑桔等,其中龍眼11萬畝。農產品除水果外毛豆、刀豆、蘿蔔、芥菜葫蘆瓜等蔬菜都是比較大宗的農產品,外銷佔一定的市場份額。不斷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現全鎮建龍眼烘乾加工點18個,年加工鮮龍眼800噸;創設蔬菜類收購點15個,年銷售總量15萬噸;香蕉收購點3個,年銷售總量1500噸。全鎮從事營銷人員達160人,較好地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有效地增加經濟收入。引進康興畜產有限公司在馬坪落戶,發展以黃牛為主的活牛出口。
2002年已出口三千餘頭,是全國最大的活牛批量出口基地。畜產業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及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組織實施“五個一”工程(即牽好一頭牛,種好一棵草,管好一株果,育好一條蝦,播好一株秧),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的三資企業有康興畜牧有限公司,大量繁殖養育黃牛。村裡也在發展養牛業。

農業生態發展

馬坪楊梅,仙都村大力發展楊梅種植業,並積極拓展市場,全村種植面積達4000畝以上,全村有3400多人口,從事楊梅產業的達到三分之二以上。楊梅的品牌化道路也讓這裡的楊梅遠銷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國各大城市,每年可為當地農民帶來上千萬元的收入。

發展蘑菇種養特色產業

馬坪鎮黨委、政府瞄準適合當地經發展的蘑菇菇種養,在技術上、資金上幫扶、引導當地農民培育、引進蘑菇新品種,做大做強蘑菇產業。林仲榮是仙都村蘑菇種植戶,2003年,看著別人種蘑菇發了財,他心動了,第一期投資種植800平方米的蘑菇,並得到馬坪鎮農業部門技術和資金的扶持。發展到4000平方米,每年他可收入10多萬元,成為有名的蘑菇種植大戶。而像他這樣的種菇大戶,在馬坪鎮鎮里已有近百戶。馬坪蘑菇初級產品及烘乾、保鮮、腌漬和罐頭等深加工產品,已銷售到廣東、浙江、山東等10多個省、市並遠銷到日本、俄羅斯、歐美等,逐漸叫響馬坪蘑菇的品牌。

文化


姓氏源流

主要姓氏有陳、楊、林、藍、戴、邱等。陳姓屬“太傅派”,其祖輝孫,於宋末偕兄瑪王光自同安馬巷侯山亭來漳浦后洞,瑪王光卒葬朝天馬山,其子史修移居佛曇大坑,傳裔大坑。輝孫移居馬坪后康山尾,生二子,長旺宗,次旺興。旺興移居南安霞美,傳裔南安;旺宗在馬坪傳下眾多後裔,主要聚居於後康、馬墟等村。分傳印尼雅加達、萬隆,台灣宜蘭、基隆等處。楊姓主要聚居於林埭村,由佛曇分衍而來。戴姓聚居於文安村,源自佛曇井尾(與佛曇東坂村同源),系唐“開漳聖王”陳元光女婿戴君胄後裔。林姓聚居於仙都村,源自深土路下。藍姓聚居於京野村,源自萇坑(赤嶺鄉),為畲族。還有潘、塗、范、王等姓,居仙都村,曾姓居林埭村。

宗教活動

馬坪距漳浦縣城一百多華里,而靠近白水、海澄、廈門。清代至民國時期大都越過陳倉嶺到白水營墟交易,自清末廈門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英美教士到廈門設教堂傳播基督教,即派人到白水營分設教堂傳教。
咸豐四年(1854年),馬坪庵仔社人陳太乙到白水營做買賣,在教堂聽講,信了基督教,引英國牧師賓為霖及中國教士林清泉來馬坪傳教,至咸豐十年(1860年)已有教友數十人,成立堂會,是漳浦最早的基督教會。馬坪基督教會利用簡陋的禮拜堂,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設立育元初級小學,是漳浦最早的教會小學 。

旅遊


陳氏種德堂

在漳浦縣馬坪鎮后康村有一座獨特的建築,藏在山區,鮮為人知。這座建築名叫“后康陳氏種徳堂”,建於民國八年(即1919年),由一對印尼兄弟請客家師傅建造的,1927年建成。建築灰塑、木雕、石雕相映成趣,彩繪中西合璧,飽含屋主經歷;而在裝飾上,則突破了傳統,呈現了不對稱美。

楊美水庫度假村

楊美水庫位於漳浦縣北部的玳瑁山南麓,跨越馬坪鎮和赤嶺畲族鄉,楊美雖處在青山綠水之間,但交通四通八達距高速公路趙家堡互通口僅12公里,水庫東區沿省道漳雲線距廈門僅40公里,交通極其便捷。楊美度假旅遊區於水庫為承載,庫區水域寬闊,水質優良、清澈,庫區曲折多姿,周邊青山環抱,山石峻美,造型奇異,植被蒼翠,布滿龍眼、荔枝等名優果園。楊美休閑度假旅遊區規劃面積8000畝,項目包括度假村、會議中心、畲族民俗村、畲族風情表演區、水上樂園,水下考古體驗處,漂流處,酒店等。一年四季或漫步在幽靜小道,或即興漂流,或臨江垂釣,或倚亭消歇,沏茶品景,如入仙境一般,讓人心曠神怡。楊美一帶歷史悠久,又是畲族在閩族聚居地的居住地,文物古居遺存豐富。畲族的文化風情保存濃郁,有宋石佛寺、南宋摩崖石刻、石椅種玉堂等名勝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