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薸的結果 展開

大薸

天南星目天南星科植物

大薸(學名:Pistia stratiotes),俗名水白菜、水蓮花或是大葉蓮,為天南星科大薸屬的唯一物種。多年生浮水草本植物,雌雄同株,繁殖迅速,是農業環保的頭號天敵,已經被列入我國100種最危險入侵物種名單。

大薸屬於外來物種,原產地巴西,現在廣泛分佈在熱帶、亞熱帶地區,中國華南和華東地區的許多內陸湖泊也都大範圍地出現了大薸。

形態特徵


大薸
大薸
大薸為多年生浮水草本。有長而懸垂的根多數,鬚根羽狀,密集。葉簇生成蓮座狀,葉片常因發育階段不同而形異,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以至倒卵狀長楔形,先端截頭或渾圓,基部厚,兩面被毛,基部尤為濃密;葉脈扇狀伸展,背面明顯隆起成折皺狀。佛焰苞白色,外被絨毛,下部管狀,上部張開。肉穗花序背面2/3與佛焰苞合生,雄花2-8朵生於上部,雌花單生於下部。花期5—11月。

產地分佈


大薸原產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小溪或淡水湖中,在南亞、東南亞、南美及非洲都有分佈。生長於海拔200米至1,900米的地區,常生於溝渠、靜水、湖邊、稻田、流水和溪邊,在我國珠江三角洲一帶野生較多。由於它生長快,產量高,因此南方各省都引入放養,逐漸從珠江流域移到長江流域,湖南、湖北、四川、福建、江蘇、浙江、安徽等省。70年代又北移過了黃河,但由於氣溫低,生長期短,產量不高,沒有推廣開來。

生長習性


大薸喜高溫濕潤氣候,不耐嚴寒,一般在溫度15–45℃之間都能生活,10℃以下常常發生爛根掉葉,低於5℃時則枯萎死亡。適宜生長發育的溫度是23一35℃時生長繁殖最快,江南的夏季一個月內每株可繁殖50–60株。大薸喜氮肥,在肥水中生長發育快,分株多,產量高,肥料不足時,葉發黃,根變長,產量也低。它能在中性或微鹼性水中生長。而以PH6.5一7.5為好。它還喜歡清水,流動水對其生長不利,因此不能象其他水生植物那樣在河流中放養。大薸在自然條件下,主要靠無性繁殖。在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全年生長,能夠自然越冬,但冬季生長緩慢。長江流域4–10月份可以露天放養,只能在6–9月生長,產量低,因此很少養殖。大薸開花結實不一致,在夏季高溫多雨季節,陸續開花結實,江浙一帶7月開花,北京8月開花,從開花到種子成熟需60一80天,種子成熟時,果皮裂開,自然脫落於水中。成熟的種子也可以進行繁殖。種子千粒重1.55g。

繁殖能力


繁殖力很強。在平靜的淡水湖泊、水庫、溝渠中極易繁殖,大面積聚集水面時,會堵塞航道,影響水產養殖,導致沉水植物死亡,危害水生生態系統。萬峰湖、滇池等都發生過災害性爆發,治理起來極為困難,只能依靠人工打撈,因此引進時必須慎之又慎。

栽培要點


大薸在自然條件下,是以無性繁殖方式延續後代和發展的,主要是放養管理。在珠江流域可以全年放養,四季常青。長江流域則可以放養7-8個月,其餘時間要保護越冬。除無性繁殖外,也可用種子繁殖,這是在不能自然越冬的地方採用的方法。

放養管理

大薸
大薸
在溫度不低於10℃的地方,可以全年放養,而在冬季有霜的地方就需要保護越冬,並在春季氣溫升到15℃議上時拿到露天放養。大面積放養時注意施肥,防除雜草、病蟲害和適時採收。大薸是喜肥植物,肥足產量高。據原華東農科所試驗測定,在水中含氨態氮0.3mg/100ml時,每畝水面產量1625kg,單株重19g,在含氨態氮0.9mg/100ml水中,則產量為5469kg,單株重89g。為了保證大薸迅速生長繁殖要施足底肥,經常追肥,用腐熟的有機肥施入塘中較好。大薸病蟲害主要有蚜蟲、卷葉蟲、青蟲、粉甲蟲和黃萎病。危害最大的是蚜蟲和黃萎病,防治蚜蟲可用40%樂果乳劑和水200倍噴霧。黃萎病出現后,蔓延很快,要及時發現,及早防治,可用波爾多液石灰0.5kg,硫磺0.5kg,加水80-100kg)噴霧,或用代森辛加水800倍噴撒。噴撒藥液后要間隔一周左右才能餵養,以免中毒。大薸長滿水面時,就可以隨用隨撈,但每次撈取不宜過半,要保證有足夠的種苗繼續繁殖,同時將留下的植株均勻撥散開,以利生長,每畝產量為2.5--5萬kg,高產的可達7.5萬kg左右。

保苗越冬

在冬季氣溫較低或有霜凍的地區,大薸必須加以保護才能越冬。一般多用釀熱物,馬糞、秸稈等做成溫床,使床溫保持在15℃以上,就能安全越冬。在越冬期間,要選用健壯種苗,掌握適宜溫度,陽光充足,水質清潔,並保持一定肥力,及時防治病蟲害,就能使越冬良好。春暖后移入露天放養。

種子繁殖

大薸
大薸
秋季採收的成熟種子,到第二年春季,在溫床或溫室育苗。先將種子浸在4-6cm清潔水中,保持溫度30-35℃,並有充足的陽光,3-5天即可發芽。9-12天結束。種子發芽后即經到水面生長,出現葉片和根后,生長加快,要及時給予一定養分長到5-6片葉時開始分櫱為成苗,從發芽到成苗大約需時40-50天。種子育苗的優點是省工省錢,不要設備保護越冬,而且種子苗適應性強,分櫱多,生長旺盛。但也存在一些缺點,種子苗小,生長慢,必須提前育苗,才能提前放養。

觀賞應用


在園林水景中,常用來點綴水面。庭院小池,植上幾從大薸,再放養數條鯉魚,使之環境優雅自然,別具風趣。有發達的根系,直接從污水中吸收有害物質和過剩營養物質,可凈化水體。

飼養價值


大薸多做豬的飼料,根莖柔嫩,含粗纖維少。據分析,全株約含蛋白質1.25%,脂肪0.75,碳水化合物和澱粉9%,以及少量的礦物質和維生質,是產量高、培植容易、質地柔軟、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的豬飼料,為適應養豬事業的不斷發展,擴大青綠飼料來源,放養大薸有很重要的意義。
據原農科院江蘇分院試驗,大薸干物質消化率為60。88%。按糠、麩、豆餅、干大薸為40:10:10:40比例組成的飼料經165天餵豬試驗,始重15kg小豬,平均日增重為0。29kg。干大薸佔50%的平均日增重只有0。203kg。說明大薸飼餵比例不宜過多。其化學成分如表149。大薸是水生植物,含水較多,纖維少,比較柔嫩,是南方養豬普遍利用的一種青飼料。大薸也可以做綠肥,鮮草的養分含量,氮為0.22%,磷酸0.06%,氧化鉀0.11%,既可以做基肥,也可以做追肥。

藥理作用


全株作豬飼料。入葯外敷無名腫毒;煮水可洗汗瘢、血熱作癢、消跌打腫痛;煎水內服可通經,治水腫、小便不利、汗皮疹、臁瘡、水蠱(荊州)。
【別名】母豬蓮、水浮蓮
【來源】天南星科大薸屬植物大薸PistiastratiotesL.,以葉入葯。夏秋採收,曬乾。
【性味歸經】辛,涼。
【功能主治】祛風發汗,利尿解毒。用於感冒,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痛,皮膚瘙癢,蕁麻疹,麻疹不透;外用治汗斑,濕疹。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汁塗或煎水洗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危害與預防


大薸
大薸
大面積漂浮在水面上的大薸不僅阻礙了陽光,而且阻礙了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水體,從而導致水體變質,影響原有生物的存活和生長。由於大薸是喜高溫喜濕的植物,在水溫低於15℃、氣溫低於5℃的條件下,它就會死亡。這就意味著,在秋天天氣明顯轉冷前如果不能及時清除大薸,它的殘體會逐漸腐爛,對水體造成第二次污染,是最危險入侵物種之一。

治理方法

治理大薸最有效的方法是人工打撈,或是用暫時排水的方法使之脫離水源,無法生長,從而達到防除的目的。

病蟲防治


大薸病蟲害主要有蚜蟲、卷葉蟲、青蟲、粉甲蟲和黃萎病,危害最大的是蚜蟲和黃萎病。防治蚜蟲可用75%吡蟲啉2克對水15千克噴霧。黃萎病出現后,蔓延很快應及時早防治,可用60%代森鋅加水800倍噴撒。
防治卷葉蟲、青蟲、粉甲蟲用90%殺蟲單20克對水15千克噴霧。噴施農藥后一定要過安全間隔期才能餵養牲畜,以防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