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張美琴的結果 展開
張美琴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
張美琴,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晉劇張派藝術創始人,從事晉劇表演藝術70多年,主演鬚生,演齣劇目有《三上轎》、《教子》、《明公斷》、《情探》、《孔雀東南飛》等。
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張美琴是一位享譽華北地區的鬚生名伶。她在60 余年辛勤而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實踐中,成功地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膾炙人口的舞台藝術形象。她衝破了女鬚生只能文不能武,只重唱不重表演的“禁區”,開拓並形成了唱做俱精、文武兼擅的“張派”鬚生藝術風格,使古老的晉劇表演表演藝術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上世紀20 年代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是晉劇發展史上較為興盛的時期。從20 世紀30 年代起,年輕的丁果仙、筱桂桃、筱金梅等一大批坤伶成長起來,並逐漸佔領了舞台的主導地位,使晉劇跨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變革時期。在這種變革中,鬚生行當亦出現了由坤角代替男演員的局面。尤其是自丁果仙、張美琴先後成名,並形成各自的流派后,雄踞太原晉劇舞台的鬚生陣容基本上就是各領風騷的“丁——張”兩大流派。從那時以來,丁果仙以表演白髯青衫、官衣紗帽一類角色的唱功戲叫絕;張美琴則在操守唱功戲的同時,突出以做功、武打見長的靠架戲、箭衣戲來吸引觀眾。兩派爭芳鬥豔、獨持其妙,自成一體。
1919年,張美琴出生在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村一個窮鐵匠家庭。父親王忠雖有一身好手藝,但仍難以維持六口之家的溫飽。1930 年,因大旱鬧飢荒,父母正要把張美琴“童養”出去,關鍵時刻,幸得名演員筱金梅引薦,遂入梨園。從小酷愛戲劇的張美琴懷著學會唱戲就能賺錢吃飽飯的樸素意識,寫了“五年學藝,一年謝師”的契約。當時,學唱戲被認為是“下九流”。為了“不辱王氏門風”,張美琴隨母改姓張,從此開始了藝徒生涯。
張美琴的師傅“玉石娃娃”,本名劉玉富,他辦的科班叫“富慶社”,設在太谷縣城。和張美琴同館的有富艷芳等20 余名藝徒,師傅給張美琴起了個藝名,叫“富艷亭”。張美琴入科后便開始接受嚴格訓練,每天天不亮便起床苦練基本功。師傅見她練功能吃苦,又有超凡的悟性,於是對她格外青睞,練功也嚴於他人。不到一年工夫,在師傅的悉心傳授下,張美琴便學會了《賜環》《殺府》《斬子》《走山》等戲。第二年,劉師傅應丁果仙之邀帶領全科人馬搭“錦梨園”戲班演出。
“錦梨園”名家薈萃,張美琴得到了向名家前輩學習的機會。她明學暗訪,認真揣摩蓋天紅、丁果仙等人的拿手戲,技藝有了明顯進步。之後,師傅劉玉富和子都生、彥章黑、筱金枝、筱金梅及“富”字輩門徒,遠征石家莊、正定、保定,最後在北平“吉祥劇院”連演數月,場場爆滿,盛況空前。隨後在天津勸業場“天華景”演出,歷時一年,博納美譽。張美琴在演出中不斷鑽研磨礪,吸收融化各派精髓,17 歲時就已能在戲班掛“頭牌”鬚生。由於她的扮相美、嗓子沖、做派細膩,氣度不凡,深受觀眾喜愛。同行因此給她起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張美琴,喻之顏如美玉,音似琴聲,在晉中一帶演出時又獲觀眾“賽果子”的贈譽。5 年科班生涯結束,張美琴告別恩師,開始了自己獨當一面的藝術生涯。
張美琴出師后,住太原“榮梨園”戲班。這是一個陣容強大、行當齊全的戲班,有許多聲名遠揚的老藝人,更有一批才華橫溢的新秀,加之姐妹們珠聯璧合、配合默契,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歡迎。尤其是張美琴同程玉英、周瑜生、冀美蓮合演的《打金枝》,以及張美琴同程玉英合演的《走山》《桑園會》等劇目,更是名噪一時。張美琴的圓場台步和身段動作真實自然、矯健多姿,手、眼、身、法、步運用得恰到好處;程玉英的台步如行雲流水,加上百聽不厭的“嗨嗨嗨”唱腔,二人的精彩表演傾倒無數戲迷。一次在榆次演出,應觀眾再三要求,她倆一天之內連演4 場《走雪山》,被傳為梨園佳話。後來在天津、北平及大同等地演出時,張、程二人的《走雪山》仍一路走紅。
正當張美琴名噪戲壇的時候,哥哥和父母相繼辭世,她的嗓子也出了毛病。接踵而來的沉痛打擊,使年僅19 歲的張美琴悲痛欲絕,無法承受。她的悲慘遭遇引起了一向急人之難,樂於扶危濟貧的張寶魁的深切同情,為了搭救這位身在異鄉舉目無親的可憐藝伶,張寶魁便把張美琴和其妹富艷樓接納入“吉慶園”戲班,這才使她們絕處逢生。
張寶魁藝名“筱吉仙”,幼學京劇,后在北京“大吉利”科班學京梆子,是河北梆子名家張吉仙的高徒,后在五月鮮、十二紅、李子健的影響下,改唱晉劇。他與李子健、五月鮮、水上漂等人被譽為晉劇“四大名旦”。張寶魁不僅藝術精湛,而且對培養人才、拓展戲路,發展武戲均有極大貢獻。他治藝嚴謹,崇尚戲德,是眾望所歸的一代名師。張美琴入班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志同道合的兩人產生了感情,經邱德才和喬孟雄介紹,結為秦晉之好。在張寶魁的嚴格指導下,她認真刻苦地學習武打技巧,對戲劇的身段程式心領神會。在排練《四進士》《四郎探母》《金沙灘》《南陽關》《岳飛傳》《定軍山》《蘆花河》等劇目的過程中,張寶魁把京劇、河北梆子的藝術精華傳授給張美琴,使她的表演藝術更加成熟超脫,為她今後走上“自成一派、獨具一格”藝術道路,奠定了基礎。
抗戰前,筱吉仙率劇團到北平“廣和樓”演出數月,后在大同連演年余。抗戰時期,張寶魁夫婦回太原“鳴盛樓”,和老十四紅、蓋天紅、筱桂桃、筱桂琴、筱桂梅及丁巧雲等人同台演出,直到太原解放。其間,張美琴文武兼備、獨具一格、自成一體的筱派藝術風格已經形成,得到了行家們的一致認可。
新中國成立后,張美琴在政治上和藝術上獲得新生。她擔任了太原市3 個晉劇團的總工會主席。1952 年第一屆全國戲劇匯演時,張美琴和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王明甫演出《打金枝》,她榮獲個人表演二等獎。更使她難忘的是,在懷仁堂他們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當周總理親自給獲獎演員頒發獎狀和獎章併合影留念時,這位飽經風霜的藝人激動得熱淚盈眶。1956 年,張美琴參加了赴朝慰問團,她和牛桂英、馬秋仙、劉仙玲、任玉玲等名角不辭勞苦,使出渾身解數為“最可愛的人”演出,受到志願軍官兵的熱烈歡迎。
從解放初期到上世紀60 年代中期,張美琴在太原市晉劇團演出《蘆花河》《十五貫》《四進士》《二堂舍子》《走山》《定軍山》《金沙灘》《法門寺》《竊符救趙》《蝴蝶杯》等劇目,受到格外歡迎。只要張美琴登台,戲園內必然是座無虛席,掌聲雷動。更令人難忘的是,她在《張羽煮海》《春香傳》《孔雀東南飛》等劇中反串小生,獲得極大成功,曾在太原轟動一時,戲迷們爭相觀看。
粉碎“四人幫”后,她和丈夫的“右派”問題得到徹底平反。她不顧年老體弱,積極參加了《走山》《蘆花河》《忠保國》《算糧》《殺樓》《四郎探母》等優秀傳統劇目的演出,這些藝術精品使得廣大戲迷在闊別多年後又一次大飽眼福。她還滿腔熱情地將自己在《鳳台關》《蘆花河》等戲中的絕招傳授給武忠、李月仙、王秋玲、高翠萍等晚輩。
她是與丁果仙同時代的晉劇表演藝術大師;她是曾被周總理親自接見的一代名伶;她是與冀美蓮、程玉英並稱一時的山西戲壇“三大美女”;她是武忠、田桂蘭等晉劇名角的師父……2009年6月21日上午10時30分,晉劇鬚生大師張美琴在並逝世,6月25日,她將長眠於天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