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秋仙

晉劇戲曲家

馬秋仙,藝名“小果子”,1928年生於山西文水卜宜村。

自幼喜愛戲曲,10歲即師從叔父、晉劇名宿馬兆麟學藝,工鬚生,以做工戲《秦瓊觀陣》開蒙,勤學苦練,紮下堅實的底功;並學會《蘆花》《斬子》《空城計》《八件衣》等戲。13歲隨師傅從陽泉來到太原,進新華劇院,初演彩女之類配角,兩年後顯露才華,與郭蘭英合演《殺府》《走山》《化金釵》《金水橋》等戲。二人同庚同齡,年貌般配,又都天賜一付清脆嘹亮、爽然悅耳的歌喉,很快贏得觀眾青睞。

之後,馬秋仙隨團轉入晉中、太原一帶農村演出。一日在祁縣城隍廟貼演《四郎探母》,觀眾在“海報”她的名字下面畫了一個有紅又大的“果子”,內寫“小果子”三個字,從此“小果子”之藝名不脛而走,傳遍晉中、太原。16歲時,馬秋仙隨師傅重返陽泉,演出《出棠邑》《斬黃袍》《九件衣》等戲,紅遍“東四處”。一年後,她隨師傅和師妹馬福仙等應邀赴張家口,在豐鎮大同一帶輾轉演出數年。

人物生平


上世紀四十年代馬秋仙隨師傅全家赴北京,入“三晉戲園”,又與名伶王玉山、牛桂英、筱桂桃等同台演出。
太原解放后隨師傅等回到太原,加入名宿張寶魁所乘的人民劇團。
1952年她又參加了“鬚生泰斗”丁果仙所乘的新新晉劇團,大、小“果子”同台獻藝,相應成輝,令人大飽眼福,一時傳為佳話。馬秋仙邊演邊學習,虛心向丁果仙請教,獲益匪淺。她自小受馬兆麟嚴格傳授,很得嗎“馬派”真傳。此時與丁果仙同台,兩人戲路相似,但風格迥然有別,她為丁大師“執蹬”,輪換上演《反徐州》、《四進士》、《法門寺》、《九件衣》等,均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時風靡省城。
1952年,馬秋仙與郭蘭英、王銀柱合演《明公斷》“大堂”一折,參加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受到首都觀眾熱烈歡迎。
1956年,馬秋仙應邀入“霍金鳳劇團”,該團后改為太原市人民晉劇三團。馬秋仙時逢中年,藝術日臻成熟,待人謙虛誠懇,頗孚眾望,被委任為三團團長,選為太原市人民代表,取得了政治、藝術的長足進步。在“抗美援朝”的日子裡,她自願報名參加太原市赴朝慰問團,以極大的熱情為“最可愛的人”演出了她的代表作《空城計》等劇目。
1958年,馬秋仙加入太原市晉劇團,與名演員張美琴花艷君、白桂英、白翠英、馬福仙等同台演出,直至兩年後榮調太原市實驗晉劇團。十年動亂時,馬秋仙被遷送回原籍,備受艱辛。
1979年元旦,她重返闊別15年的舞台,雖年過半百,嗓音依然清脆嘹亮,不減當年,所演《空城計》、《三疑記》、《斬子》等戲依然葆有“小果子”當年風采,觀眾爭相觀看,極一時之盛。

創作特點


馬秋仙畢生從藝,專承“馬派”(馬兆麟表演藝術),自成一家,獨有建樹。她幼功堅實,能戲甚多,靠架、箭衣戲兼可應工,袍帶、唱工戲最為擅長。她嗓音清脆甜美,久唱不疲,越唱越亮,有“金嗓”之譽,其唱腔高亢峭拔,清麗婉轉,噴口遒勁,口齒鋒利,尺寸工整,運氣從容,有“繞樑三日,不絕於耳”之感。她做戲樸實無華,分寸咸宜,念白錯落有致,氣滿神足,極見功力。

個人作品


名稱
《八件衣》《空城計》《蘆花》《天水關》
《斬子》《明公斷》《反徐州》《四進士》
《法門寺》《九件衣》《殺府》《走山》
《化金釵》《金水橋》《出棠邑》《斬黃袍》
《九件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