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美鄉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轄鄉

湖美鄉位於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閩湖湖畔,地處大田縣東北部,距縣城23公里,轄區總面積142平方公里,東接泉州市德化縣,西連大田縣均溪鎮、前坪鄉,南臨大田縣華興鎮,北靠梅山鎮

2017年,全鄉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1.43萬人。是國家環保部、省政府第一批環境連片整治示範片之一,是大田縣首批“國家級生態鄉”。

歷史沿革


設湖鄉,建社,改鄉,轄湖、林兜、、坂、漢口、高才、旺建、仁東、仁美、前進、西燕、大尤、岬才、元安、后坑、宏才16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湖鄉福建省市田縣北,距縣城。鄉土積,轄政村,村,戶,。耕積畝,田積畝,林積畝,林畝。

行政區劃


田縣轄鄉。設湖鄉,建社,改鄉。縣境北,距縣城。積,.。轄湖、林兜、、坂、漢、、厝、旺建、仁、仁、、燕、尤、岬、元、坑、宏村委。農業產稻、紅薯、絞股藍。
湖美鄉
湖美鄉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1526
5989
5537
家庭戶戶數3057
家庭戶總人口(總)11368
家庭戶男5862
家庭戶女5506
0-14歲(總)3931
0-14歲男2056
0-14歲女1875
15-64歲(總)6811
15-64歲男3510
15-64歲女3301
65歲及以上(總)784
65歲及以上男423
65歲及以上女36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403

自然資源


湖美鄉地勢屬丘陵山區,山高田小,坡陡地薄,人多地少,農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條件差,水田多為山壠田,山地多為紅黃壤,林木樹種單一,林業效益不高。溫光資源優越,海拔290—860米,年平均氣溫18—19℃,年活動積溫≥12℃的有效積溫5800℃,無霜期260—275天,年降雨量1600—1700mm,年日照時數1700小時以上。水資源豐富,境內閩湖是尤溪街面水電站形成的人工湖,具有多年調節性功能,為全省水域面積最大(36.96km2)、庫容面積第二大(18.24億立方米)、發電量第三大(30萬千瓦時)的水庫,年徑流量14.25億立方米。湖美庫區又名七星湖,水域面積8700畝,庫周重山多屬原始森林,兩岸山巒跌宕起伏,島嶼錯落有致,生態環境優良,2009年閩湖被國家水利部批准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6年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良好湖泊生態工程保護規劃區。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種有鐵、鉛、鋅、石英石高嶺土等。

經濟


農業以種植為主,具有悠久的糧食作物和瓜果蔬菜種植傳統,隨著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業主導產業逐步形成,糧食以“一稻(水稻)兩豆(大豆、花生)三薯(馬鈴薯、甘薯、木薯)”為主,經濟作物以“三瓜(南瓜、苦瓜、西瓜)兩葯(絞股藍、玫瑰茄)一果(蘆柑)”為主的農業主導產業,種植業在農業中佔60%,種植業內糧經比47:53。2003年全鄉農作物播種面積37100畝,其中水稻6900畝,大豆、花生4100畝,馬鈴薯1800畝,甘薯4200畝,木薯1300畝,南瓜2500畝,苦瓜500畝,西瓜1000畝,絞股藍1200畝,玫瑰茄2800畝,蘆柑2700畝。農業總產值50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932元。

社會


總投資1540萬元的中小河流域治理湖美鄉防洪堤工程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90%,綜合治理河道2187米,新建防洪堤444米、護岸2262米,清淤疏浚2187米,新建排澇涵管與涵洞14處,同時結合防洪堤工程,修建了一河兩岸的道路、路燈、生態護岸、蓉花橋亭、親水工程等,打造集鎮一河兩岸美麗鄉村。爭取上級小農水項目補助資金280萬元,在大尤、元安、旺建等11個村新建或改造一批農田水渠、水壩、排洪溝等基礎水利設施,現已基本完成。宏才、湖上、長坂、后坑等7個村總投資265萬元新建或硬化村道或生產性道路,總長10公里;長坂、后平通往梅山黎坑的水泥路已建成通車,兩鄉的車程大大縮減。湖上、元安、后坪、大尤、仁美、前進、岬才等村先後投入100多萬元進一步完善村部和老年人活動場所建設,前進村爭取了市體育局的體育健身器材10多萬元,同時爭取了2016年的多功能體育館指標,體育設施配備在全縣行政村裡領先。投資20萬元完成湖上村幸福院建設,並與鄉敬老院相結合,敬老院入住老人35人,為全縣鄉鎮敬老院入住人數最多。完成了宏才至崑山公路路面平整,旺建、宏才村重新鋪設了水泥路面,安裝了路燈。

政治


近幾年來,該鄉以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為主線,依靠科技進步和項目帶動,落實農村稅費改革和集體林權改革政策,穩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效益提高,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產銷兩旺,農業經濟總量增加;農業科技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廣泛,農業科技含量增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黨在農村的政策進一步落實,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安全,農村社會穩定。農業和農村工作2002年獲二等獎,2003年獲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