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善哉行的結果 展開

善哉行

三國時曹丕作品

善哉行:樂府舊題。郭茂倩將其收入《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第一首抒發了遊子客居他鄉,久而不歸的憂傷之情。第二首是情詩,寫一女子的美貌及音樂才能,使人相思難忘。

作品全文


其一

上山採薇,薄暮苦飢。
溪谷多風,霜露沾衣(1)。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還望故鄉,郁何壘壘(2)。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3)。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其馳(4)。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薄,有似客游(5)。
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6)。

其二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妍姿巧笑,和媚心腸(1)。
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哀弦微妙,清氣含芳(2)。
流鄭激楚,度宮中商。
感心動耳,綺麗難忘(3)。
離鳥夕宿,在彼中洲。
延頸鼓翼,悲鳴相求(4)。
眷然顧之,使我心愁。
嗟爾昔人,何以忘憂(5)。

註釋


其一

(1)採薇:採集薇蕨。殷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伐紂,曾叩馬而諫。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們“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蕨而食,及飢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后以“採薇”指歸隱。薄暮:薄薄的暮色。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比喻人之將老,暮年。苦飢:苦於飢餓。溪谷:有溪水的山谷。山谷;溝壑。
(2)野雉zhì:野雞。群雊gòu:成群地鳴叫。雊,雉雞叫。還望:回身眺望。環顧,四望。郁:陰鬱。憂愁,愁悶。何:多麼。壘壘:山壘般。重積貌。
(3)無方:無有方向。無定。謂無所不至。之知:知之。知道。
(4)如寄:好像暫時寄居。比喻時間短促。何為:為何。為什麼,何故。幹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歲月:有說‘日月’。其:助詞。加強語氣。也會如此。有說‘如’。
(5)湯湯:如湯似水翻滾。水流盛大貌。廣大貌;浩茫貌。動蕩。湯,通“盪”。川流:山川流水。河水。行舟:航行中的船。轉薄:迴旋停泊。薄,通“泊”。有說‘迴轉’。有似:類似;如同。客游:在外寄居或遊歷。指在外寄居或遊歷之人。
(6)策:鞭策。驅趕。被:披。輕裘:輕暖的皮衣。載……載……:一邊兒……一邊兒……。邊……邊……。聊以:權且。忘憂:忘掉國憂。

其二

(1)婉:婉轉。有說宛如。清揚:水之清澈激揚。謂眼球明亮,宛如清水。引申為丰采,對人容顏的敬稱。《詩·鄭風·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妍姿:巧美的身姿。妍,巧美。和媚:和順且迷人。溫和美好。
(2)知音:知曉音律。識曲:懂得歌曲。會唱。善為樂方:善於作為娛樂的一方。善於作為娛樂方式。善於把握音樂的法度。哀弦:哀愁的弦樂聲。指清商樂的弦樂。微妙:精微巧妙。精細巧妙。清氣:清秀之氣質。吹奏清商曲的氣息。指清商樂的管樂。
(3)流鄭:流行的鄭國樂曲。激楚:激揚高亢的楚樂。度宮:度過宮調。滑過宮調。中商:正中商調。恰好擊中商調。感心動耳:感動心和耳。綺麗:華美艷麗;鮮明美麗。
(4)離鳥:失群之鳥。蠻蠻。又名比翼鳥。《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夕宿:夜晚止宿。在彼:在那。中洲:河中綠洲。洲中。延頸:伸長頭頸。鼓翼:鼓動翅膀。悲鳴:悲哀鳴叫。相求:相互求配偶。(5)眷然:回視貌。眷戀。顧念貌;依戀貌。顧之:顧盼於它。嗟爾:嗟嘆你。昔人:從前的人。何以:為什麼。用什麼;怎麼。忘憂:忘掉憂愁。忘掉國憂。

翻譯


其一

上山採薇卻不能吃,採到天黑仍餓肚子。雖然山谷到處有風,霜露還是把衣打濕。
雙雙野雉啼鳴親愛,隊隊猿猴追逐嬉戲。四望故鄉難以望見,滿眼山樹密密實實。
高峻山峰懸崖突兀,長大樹木舉起丫枝。我的憂愁無端而生,人們自然不能得知。
人生本是寄居世上,為何會有許多憂思?現在我不及時行樂,大好歲月便要流逝。
大江大河流淌不息,河中船隻上下飛駛,隨波逐浪或停或走,正像遊客奔波不止。
鞭打我的寶馬良駒,穿好我的皮毛服飾。驅車打馬放縱前行,憂愁忘光心寂神馳。

其二

這裡有位美麗姑娘,眉目清秀真是漂亮,
姿態嬌妍笑得巧媚,態度和順心地善良。
懂得音韻熟悉曲譜,精通樂律是個內行:
她彈哀曲傳情微妙,她彈清歌飽含芬芳。
活潑鄭聲激昂楚調,全都和諧而又順暢。
人們聽了心受感動,美妙樂章久久難忘。
離群鳥兒到了晚上,睡在那個小洲中央,
伸伸脖子張張翅膀,呼喚同伴鳴聲凄涼。
戀戀不捨四處張望,使我心頭無限惆悵。
昔日之人令我感嘆,他們怎能忘卻憂傷!

賞析


(其一)
此詩寫軍旅生活的艱辛。薇:野菜,即野豌豆苗。白天我們到山上去采野豌豆苗,因為到黃昏的時候會很餓。溪谷中風很大,又有霜露打濕大家的衣裳,真是非常寒冷。野雞的叫聲遍布山野,猿猴在相互追逐。
在這樣的荒郊野外,不免使人回望故鄉,然而,故鄉又在哪裡?憂鬱如石頭一般壘積胸中。每座山都有山崖,每棵樹都有樹枝,可我內心的憂愁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沒有人知道。
人生不過是暫時寄託於人世,何必如此憂愁呢?我現在不快樂,時光也照樣流逝。就像河裡的那一隻小舟,隨著水波流轉,也不知道會停在哪裡,這就好比是我們的人生啊,誰也不知道自己會在哪裡停泊。
還是披上我的皮裘,騎著良馬,在飛馳中暫時地忘卻這人生的煩惱吧!
從此詩我們可以看到,曹丕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人。在遠離故土的荒郊野外,不免會產生莫名的憂愁,但這憂愁從何而來、到何而止,我們誰也無從知道。而這人生,似乎也正如這憂愁一般,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到何而止。因而,還是暫時地忘卻吧,不要去想它。
(其二)
詩歌前半首塑造了一個眉清目秀、心地善良、善為樂聲的年輕女子形象。
後半首寫了一隻離群的鳥,它在黃昏投宿在水中的沙洲,它伸長了脖子,鼓動著翅膀,在那裡悲哀地叫著。聽到它的叫聲,我深情地回頭望著它,它激起了我心中的憂愁啊。嗐,我親愛的人兒,它的叫聲讓我想起了你,讓我如何忘懷?這憂愁啊,緊緊纏繞在我心中。
有人評析說這前後是兩首詩。這種意見不可取,因為前半首隻是描繪了一個女子的形象,而沒有表明描繪這個形象的用意何在。這首詩的問題在於前後半首之間缺少語意的鏈接,使其看起來如斷開的兩首。只有最後兩句才把前後半首連接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