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條詞條名為戰鼓的結果 展開
戰鼓
器具
戰鼓大小不一,以鼓面直徑而分,有27、33、40、46和54厘米五種規格,它們的鼓身分別高17、20、24、30和34厘米。製作戰鼓用材與堂鼓相同,但鼓身也可用椴木製作,中部裝有2—4個鼓環。用木棰演奏。
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行進中,一般由前面的人系帶背負,後面一人敲擊,或演奏者系帶斜掛在肩上敲擊。也可置於木製鼓架上演奏。
蒙古戰鼓,古稱罐鼓。蒙古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大鼓、軍鼓。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歷史較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時代(1162年—1227年),戰鼓已廣泛用於宮廷和軍旅之中。《蒙古秘史》載:“宿衛掌管旗纛、鼓樂、武器”。新譯簡注《蒙古秘史》又載:“祭我認望之纛矣,擂我黑牛皮幔,響聲冬冬之鼓矣!”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1254年—1324年)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述當時蒙古軍旅生活 時寫道:“在去打仗之前,他們一定要等待領袖的罐鼓聲。等到罐鼓發聲后,大半的人都要去奏他們的樂器和歌唱。”說明這種大鼓是古代蒙古族軍隊在戰爭中使用的戰鼓。
古代蒙古戰鼓,有長筒形和錐筒形(又稱罐筒形)兩種。前者適合立置於戰車前部兩側,後者適於在戰馬上使用,將兩面戰鼓用皮條拴於鼓環、捆綁在戰馬腹部兩側。鼓框用木板拼粘製成,鼓面直徑50厘米左右,鼓框高80厘米左右,兩面蒙以牛皮,皮面邊緣以三排鼓釘固定。鼓棰木製,棰頭略大,棰尾修削出卡手之柄(防手滑脫),並系以紅綢條為飾。據說使用前,鼓皮先塗油一層,稍後將油擦去,待風乾后才能敲擊。
明代以來,戰鼓已改變原來舊制,而成為扁圓形。鼓框多用椿、色、樺、桑、楊等木材製作,雙面蒙以牛皮為面,皮邊用單排鼓釘固定,鼓框兩側設有兩個鼓環。戰鼓規格不一,大小有別,鼓面直徑52厘米~100厘米、鼓框高20厘米~34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主要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和鑼鼓隊中。但遇有莊嚴、隆重之場面,仍要使用長腔大鼓。演奏者技藝高超,可以邊擊邊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