窪里村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下轄村

窪里村位於流亭街道東北隅,308國道流亭立交橋東側,距流亭街道辦事處3公里。東與夏庄街道的寺后村相毗連,西與東流亭村僅一路之隔,北與城陽街道前桃林村接壤,南傍白沙河趙哥庄村隔河相望。

窪里村地處嶗山腳下,白沙河畔,屬沖積平原。南北最大距離2公里,東西最大距離0.52公里,全村土地總面積113. 3公頃,其中農用地68公頃。土壤肥沃,最適宜種植20多個品種的蔬菜中,其有兩種尤佳。水蘿蔔以其通體透明、脆嫩、口感極佳暢銷島內外;青椒以其個大、有光澤、鮮嫩可口暢銷國內外。

2002年,全村共有710戶,總人口1892人,自然增長率為12‰,全村姓氏有胡氏、王氏、林氏等15個,皆為漢族。其中胡姓最多,佔全村總人口的95%以上。

交通


域地交通十分便利,西距流亭國際機場僅1公里之遙,流亭立交橋、青煙高速公路、308國道青銀高速公路及其引橋,團團包圍著窪里村,使其真正成為地處青島市北大門交通樞紐之地。窪里村不僅交通發達,而且環境優美,村前的白沙河,一年四季清澈見底,給窪里村增添了無限的景色,立交橋周邊及各條公路兩側均實現了園林化綠化,使窪里村風景這邊獨好,是投資經商的一片寶地。
窪里村
窪里村

歷史沿革


明朝洪武年間(約1370年),胡氏始祖胡儀由雲南鳥紗衛徙至青州矮槐樹。永樂二年(1404年)復自矮槐樹遷至即墨流亭居住,至二世分為兩支,二支居流亭,長支於流亭村東立村,因此處較窪,故名窪里村。至今約歷600餘年。
窪里村在建國前隸屬即墨縣;1949—1951年屬南海專區嶗山行政辦事處一區;1951—1953年屬青島市人民政府嶗山辦事處流亭區;1953—1956年屬青島市嶗山郊區流亭區;1956—1958年屬嶗山郊區流亭鄉;1958—1961年屬嶗山郊區仙家寨公社;1961—1984年屬嶗山縣仙家寨公社;1984年屬嶗山縣流亭鎮;1988年屬嶗山區流亭鎮;1994年屬城陽區流亭鎮;2001年6月屬城陽區流亭街道辦事處管轄。

代表人物


巍巍嶗山,仙嶼奇峰,歉亂勿憂,人傑地靈,在其腳下的窪里村,胡氏家族人才輩出。
胡嶧陽(1639—1718),名良桐,胡氏二支十世,生於東流亭村,后居窪里村,其持身以:“非理勿視、非禮勿聽、非理勿言、非禮勿動”四語為宗,一生崇尚理學,精研易經,著書頗豐,其後人尊其為“老三爺爺”,有關其傳說極多,遂愈傳愈多、愈傳愈奇,后把其傳為“神仙”。在流亭域內影響力極大,多有年長者對其是神深信不疑。代代相傳的“神仙路”,確有與眾不同之處。此路冬無霜雪,雨無泥濘,兩旁芳草萋萋。傳說,原來並無此路,因胡老先生在流亭教書時,往返必經流亭土地廟前的東西路。每當老先生將過土地廟時,土地爺劉崇總是早晨出門相迎,晚上提燈相送。日了久了,老先生過意不去,便贈劉崇一偈云:“劉崇、劉崇,吾向流亭行,去不必迎,歸不必送”。雖如此,但劉崇是行天道本分,依舊迎送。先生無奈,就從土地廟后的地頭往返,久之,便踏出一條小道,後行人多走此路,故此路稱為“神仙路”。此路因修流亭立交橋和舊村改造,現無存。
胡鵬昌(1882—1951),字海雲,幼年家貧,其母乞食供其入塾,后其父從商家境逐漸寬裕,於1899年入青島德華學堂鐵路修築專業就讀。畢業后,以優異成績考入膠濟鐵路任職,因其精德文,通英語,辦事嚴謹幹練,先後在參與川漢、煙濰公路、京綏鐵路建設中,成績卓著。先後升任京漢鐵路顧問、煙台貨稅局長、廣饒縣長等職。其在廣鐃任職期間,時有兵匪做歹。但海雲恤民勤政,辦案公正,擒匪拒兵,深得民心。海雲以先輩嶧陽先生為楷模,研習修己持身之道,對鄉鄰生助養之,歿助葬之,曾出巨資創辦“窪里村胡氏子弟識字所”,學生免費入學。曾先後兩次出資修白沙河壩和植樹,在窪里村威望極高。

文化


文化底蘊

窪里村西有一古剎—靜台庵。此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總面積3000平方米。靜台庵西南建一龍王廟、東南有一鐘樓、樓內懸鐵鑄鐘一口,大院正門前,左右植古槐兩棵,兩槐高大挺拔,枝葉繁茂,高均約30米,胸徑均約1米有餘。大院內植柏樹四棵,各佔一角,井然有序。正殿建築氣勢雄偉,房檐飛翹,青磚古瓦,紅漆門窗,雕樑畫棟,四壁彩繪,供奉大皇姑、二皇姑、三皇姑等九尊神像,每逢節日,鳴鐘焚香,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后因戰亂,大槐被日寇徵用,靜台庵也因年久失修,毀於1965年。
窪里村環境優美,村南的蓮花灣遠近聞名,蓮花灣的面積約有2500平方米,蓮花盛開季節,前往賞花者接踵而至。蓮花灣周邊有三座古樸典雅的石橋和兩盤石碾。流亭域內代代相傳著下面的雅句:“窪里風光好,三步兩盤碾,九步三座橋,荷香引來客,柳鶯啼春曉”。蓮花灣岸北是胡氏老祠堂,祠堂內有一古檜,栽於咸豐年間,樹高約20米,樹冠投影近1市畝,古檜結青綠色小果實,內藏黃色物質,大於碗豆粒,村人稱其為“豆粒松”。“豆粒松”一年四季鬱鬱蔥蔥,一團墨綠,是窪里村古老的見證,也是窪里村的標誌,村裡人為其自豪,此樹惜毀於解放前戰亂時期。
窪里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文化十分活躍。解放前村中就有高蹺隊,舞龍隊活躍於鄉裡間。解放后組織了業餘歌舞團,演出歌舞劇《小二黑結婚》、《血淚盪》等劇目,到四村八疃演出,受到觀眾極高的評價。1997年組織一個60多人的盤鼓隊,盤鼓40個、大鑼16面,最大一個盤鼓直徑2米,盤鼓隊鼓擊起來震天動地,氣勢磅礴,節奏靈活多變,表演粗獷,深受群眾好評。1997年2月,獲市迎新春匯演最佳獎,並被授予“青島市藝術之鄉”光榮稱號。

經濟


綜述

建國初期,窪里村農耕以糧為主,兼事蔬菜。1958年,被青島市確定為“蔬菜生產專業隊”后,至1978年蔬菜種植面積始終穩定在700畝左右,占農用地的70%。1978年,農業總產值34.5萬元。蔬菜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95%。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4年區劃以來,村內工業化水平迅速提升,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到2002年末,有菜田面積420畝,隨著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種植技術不斷提高,2002年蔬菜畝產值達8000元,總產值達33.6萬元。
1968年,窪里村先後辦起了養雞場、窯場等10餘個企業。改制后,轉成個、私和“三資”企業。到1997年,村黨支部和村委研究,決心借改革開放的東風,創條件招商引資。硬是在窯場用完的500畝廢地上,大做文章,幹部帶領群眾,填溝壑、修公路、辟街道、建廠房、創辦起窪里村工業園。總投資4000萬元,共修主、支硬面大街、道路,總長4200米。按變壓器22台。先後引進三永、韓星、箱包、草原之村等大小企業96家。收到了枯木逢春、鼓舞人心的好效果。年產值3億元。利稅5400萬元。打工者超萬人,帶動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村民干服務業的,達120戶之多,人員398人,產值228萬元。上交利稅10萬餘元。
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工商業的迅猛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的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800元增加到2002年5200元,為1978年的6.5倍。村民生活進入小康型、富裕型。人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村民居住進入樓房,衣著講求時尚,飲食講究營養,身體追求健康,出行快捷通暢。全村電視機、電冰箱等現代家電佔有率達100%。
1994年始,窪里村給男年滿60歲、女年滿55歲的村民發放生活費。2002年來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達660人,占應保人數的60%多。

社會


民生

窪里村十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1961年全村通電。隨著集體經濟不斷壯大,1984年農村電網形成。2002年全村有低、高壓線路分別為6公里和2公里。電變壓器由1961年 台,增至8台,總用電80萬度。一、二、三產業和生活用電佔有水平達100%。供電充足,用電充分;歷史上村民飲用河水、井水。飲用自來水始於1992年,是年鋪水管引青島流亭水廠水進村入戶,80年代初始,部分農戶作飯使用液化氣。1994年由個體戶建窪里液化氣站一處,年供氣400噸,全村使用戶數達100%;幼兒教育始於1967年,1986年村委投資150萬元,於現村委西側重建窪里村幼兒園,佔地2.6畝,建築面積376平方米。同時對內設、戶外器材,進行達標配套,對活動場地進行綠化美化。1989年被青島市命名為一類幼兒園,成為幼兒啟蒙教育的搖籃;解放前,兒童上學就讀於流亭小學。1968年建窪里小學,當時校舍簡易。為適用教育之需,1980年投資22萬元在原地新建教學樓,校舍設施達到“六配套”。為挖掘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環境,2001年與流亭等12個村總投資1400萬元,新建現代化流亭小學。兒童上學就讀車接車送。
新中國成立前後,大部分農戶居住的是土打茅草房。巷街狹窄,雨季泥濘。宅院巷街縱橫交錯,無人規劃。60年代至80年代間,農戶住房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均為磚石木結構和磚混結構,房屋高大、寬敞,講究通風、採光。1986年,村委曾對村莊建設實行過統一規劃,達到住房成排、道路通達。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1997年,窪里村兩委決定,把村西南端劃為新居民區。並付諸實施,建起了居民樓4幢。總建築面積為33030平方米,村民喜遷新居。
2000年聘專家,對村莊詳化后,2002年又將舊村西半部,600戶村民房共計42000平方米,全部拆除。至此,該村舊村改造進入了快車道。工程計劃是:從2002年—2004年,總投資9600萬元,總建築面積71290平方米,建高層居民樓24幢、網點房16處。現正在施工中。屆時600戶村民全部遷入新居。實現了園林化、綠化、花草結合、喬灌渾融、水電路三通、休閑小廣場配套。窪里村新貌顯現了農村城市化的卓越風姿。
窪里村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60年代開展了“學雷鋒,樹新風”活動。80年代初深入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使社會風氣得到了凈化。1991年成立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和組織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1995年以創建文明村莊為載體,以提高人的政治素質為目的,以治理“臟、亂、差”為突破口,以優美環境和優良社會秩序為重點,突出村容、村貌、路域綜合治理,均取得良好成績。1996年被城陽區愛衛會命名為“衛生合格村”;1999年被中共青島市委命名為“文明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