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庶人的結果 展開

庶人

漢語詞語

庶人徠,漢語詞語,讀作shù rén,指無官爵的平民;百姓。中國古代社會,以是否修身於“道德文化系統”,進行“以德修身證道”,而將世人分為二大類:一類是未進行修身修證的或者難以進行修身實踐修證的人群,將這一類人稱之為庶人;另一類則是進行道德文化系統實踐修身的人群,這其中又按照他們本身修身內證的層次和量級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分出賢人、聖人、至人、真人,四個大的層次。

概念


庶人是指沒有接受道德文化教育的文盲人群,他們未能系統掌握讀寫計算技能,也未因受道德教育而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是僅依據自身經驗而生活的人。

特徵


庶人的普遍特徵是逐利。庶人具有三心二意的特徵,具有塵濁人心妄意的污染,七情六慾經常撥動心弦,使其心煩意亂,信仰失衡。庶人德行缺乏,妄意當家,道德信仰菲薄,私心貪慾、妄想執著叢生。
庶徠人只有經過正確的學習,升華了自己的品格和素質,並自覺修身,努力恢復無為而治的狀態,才能進入賢人的境界;如果能通過修身明德,恢複眼之慧識、具備超越普通人的智慧,就能夠進入天人合一狀態的人,也就是聖人的境界;如果想要進入比聖人層級更高的境界,就會成為通曉天地自然造化的客觀規律的至人。至人,用現在的概念來解釋,就是他們的精神系統和肉體系統都能夠超越現有三維空間的認知,而進人了多維空間。最高層次的人,就是真人。真人是已經恢復性識的修身明德者,他們“肌肉若一”,精氣神狀態、意識狀態和肉體狀態,都進入了更高層次的自我變化,更加符合天地自然的客觀規律,質量和品格以及能量性等等,都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境界。

引證釋義


1、西周、春秋時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
①《大盂鼎》:“易女邦司四白,人鬲自馭至於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②《左傳·襄公九年》:“其士競於教,其庶人力於農穡。”楊伯峻註:“庶人當為農業生產之主要擔負者。”
③《管子·君臣上》:“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
2、平民,百姓。
①《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孔傳:“有大疑,先盡汝心以謀慮之,次及卿士、眾民。”
②《漢書·食貨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
③《鏡花緣》第七回:“請旨謫為庶人,以為結交匪類者戒。”
④晉·潘岳《西征賦》:“庶人子來,神降之福,積德延祚,莫二其一。”
3、古代特指官府的吏役。
①《書·胤征》:“嗇夫馳,庶人走。”孔穎達疏:“庶人走,蓋是庶人在官者,謂諸侯胥徒也。”
②《儀禮·喪服》:“庶人為國君。”賈公彥疏:“庶人為府史胥徒。經不言民而言庶人,庶人或有在官者,據在官者而言之。”
③《禮記·曲禮上》:“庶人齕之。”孔穎達疏:“庶人,府史之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