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晉劇

產生於山西中部的傳統戲劇

陽原晉劇、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建國后統稱晉劇。陽原晉劇代表性傳承人趙瑞芳。晉劇傳入陽原后、逐漸融入了當地民俗文藝特色、借鑒了陽歌、二人台等精髓、道白通俗易懂、幽默詼諧。

名錄簡介


陽原晉劇,原名山西梆子,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建國后統稱晉劇。清末民初,從山西晉中傳入陽原。晉劇傳入陽原后,逐漸融入了當地民俗文藝特色,借鑒了陽歌、二人台等精髓,道白通俗易懂、幽默詼諧。
陽原晉劇的唱腔屬板腔體,分“亂彈”、“腔兒”、“曲子”。亂彈是主要唱腔,有7種板式: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滾白、導板。腔兒有:五花、三花、走馬、二指、導板腔、十三咳和四不象等7種,腔調特點是高亢,極富震撼力。伴奏樂器有大胡、二弦、三弦四弦馬鑼等。其表演最講究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甩辮子功,經過八代藝人130多年的加工、改造、提升,逐漸發展、演變,形成陽原晉劇自己的特色。
陽原晉劇代表性傳承人趙瑞芳,6歲學戲,12歲登台演戲,14歲演出主角,她主攻花旦,兼演小生,有20多年的舞台演出經歷,現任陽原縣青年晉劇團常務副團長。她在傳統代表性劇目《打金枝》中飾演的金枝女,在河北省獲獎劇目《泥河灣傳說》中飾演的小長梁等舞台藝術形象都給當地群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獲得了“河北省戲劇節表演一等獎”榮譽稱號。
為配合陽原皮毛文化、產業的發展,2012年劇團自己創作、上演的大型晉劇《毛毛匠》,反映清朝末年,一位陽原毛毛匠因美國商人騙走皮貨,不畏強勢毅然出國追債。經過一年的血淚奔波,討債成功,使即將破產的皮毛業恢復了生機的故事。劇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受到廣大觀眾好評。陽原自編晉劇《貼窗花》被曾被中國評劇院移植演出。
陽原晉劇劇目多取材於社會生活,揭示社會矛盾,充分反映現實生活,與群眾生活、思想、情感聯繫緊密,有助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對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陽原晉劇有著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曾經是當地人們文化生活的主體,也是人們的精神寄託和享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近百個業餘劇團紛紛解散,業餘愛好者日漸稀少,保留下的青年晉劇團也進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