櫸溪村

櫸溪村

櫸溪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南部,距縣城安文38公里,距仙居縣城、縉雲壺鎮、東陽千祥鎮各35公里。原屬永康孝義鄉。清光緒十一年(1885),清政府於此地設永仙分防縣丞署,又移金華協都司於此,稱金華府八堡山巡防都司。1914年,周永廣的討袁軍攻佔櫸溪,焚毀縣丞署。1935年,浙江省政府於櫸溪設大盤山管理局,次年改設大盤綏靖專署,以強化對工農革命武裝鎮壓,強化對地方基層政權的控制。1939年7月,磐安置縣,櫸溪始劃歸磐安。1949年後,櫸溪初屬高二鄉,為鄉人民政府駐地,現隸屬盤峰鄉。

基本簡介


櫸溪村原名桂川庄,村以溪名。櫸溪也稱桂川,自重重疊疊的崗巒上奔流而下,剖竹穿林,注玉跳珠,公路沿溪而建,居民住宅也沿溪分佈,橋橫初月,岸接新樓。
村西有大路水庫和電站,村北有金鐘山,南有來龍山,疊嶂參差,凝煙含翠。村口新建石橋,橋上建屋,砌有座凳,一端聯接門樓,另一端聯接圍牆,壁宇清凈,幽雅古樸。
櫸溪建村於南宋初年,現村內孔氏家廟還保留完好。始祖孔端躬,系孔子四十八代裔孫,原籍山東曲阜,登進士第。宣和三年(1121)授承事郎,大理事評事。端躬為官清正,不徇私情,常為民平反冤獄,持身清白,不與奸妄同流合污。故同僚畏其威嚴,百姓感其恩德。建炎四年(1130),金兵陷兗州,端躬與父若鈞,伯若傳,兄端友等護駕南渡來浙,伯與兄寓居三衢,后遂為孔氏南宗。
端友,襲封衍聖公。而端躬侍父隨駕,抵台州章安鎮去參坊,道經櫸川,值父病逝,不勝悲悼,又目睹朝廷腐敗,奸臣攬權,自己又無回天之力,決意丟官棄祿,覓棲身之地,自食其力,與草木為鄰。
見櫸溪其地山川鍾秀,土沃泉甘,遂葬父於鐘山之後塢,即隱居於櫸溪,並承先志建山莊南宗厥里。宋寶二年(1254),理宗追念端躬功德,以衢州孔廟例建櫸溪南宗厥里孔氏家廟,賜萬世師表金匾一塊(金匾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西端村口有孔端躬墓。1990年,櫸溪村為端躬墓重新立碑,以示不忘祖德,垂示後代。
在孔端躬墓傍,有黃柏松一棵。該樹亦稱檜木,原系孔子在曲阜所植,明洪武間,端躬之裔,孔氏五十六代孫孔士安為教諭,去山東進謁聖祖陵墓,宋濂為作《送孔教諭士安往曲阜謁廟序》,士安拜謁祖陵,見檜木茂盛,攜回苗木一棵,植於端躬墓旁,距今已615年。現樹高34米,徑圍5.80米,實系稀世古木。1992年,櫸溪村在樹下立碑記其來歷。

經濟發展


櫸溪村地處山區,發展商品經濟自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有一萬餘畝山林,有3500畝竹林,此乃一宗不竭的財源。在村黨支部帶領下,揚長避短,就地取材,發展了竹製品加工業
,闖出了一條發展經濟的新路。黨支部書記孔令琴多才多藝,刻苦鑽研,無師自通,學會了竹器加工、木工、油漆,並能書畫。80年代初,辦竹制加工廠,舉辦培訓班,向村民傳授竹器加工技藝,帶動全村,辦起一批戶辦和聯辦竹製品加工廠,利用本地毛竹資源,生產竹笠、架子片、水果筐等等,銷往東陽、義烏等地。
特別是精心加工的躺椅,美觀舒適,很受客戶青睞。竹枝與竹梢,製成大掃把,遠銷北方各省。現全村有40%的戶從事竹器加工,年收入30多萬元,戶均近千元。村內還建立了信息小組,孔令琴和其他幹部常奔波於外地,了解市場,擴大產品銷路,使櫸溪村的竹器品加工名聞遐邇,成為一村一品的範例。同時,重視對3500多畝竹林資源保護,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加強管理,還大力栽竹,發展新竹林。
1990年,櫸溪村利用山多柴草資源充裕的優勢,開始發展食用菌生產,當年獲益10餘萬元。1991年增至30萬元。全村已有三分之一的戶在經營。1992年香菇收入36萬元,金針菇收入10餘萬元。食用菌生產與竹製品加工並駕齊驅,使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櫸溪村有種植藥材的傳統,特別是白芍,更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白朮元參、貝母、玉竹等,產量也不少。進入90年代后,藥材價格處於低谷,櫸溪村藥材年產值仍保持10餘萬元。
櫸溪村竹工藝品
櫸溪村竹工藝品

村莊村況


櫸溪村有一個堅強的得到村民信任的領導班子,為集體艱苦創業,帶領村民建設家鄉。1968年,開始建加工廠,開闢簡易公路,並建了一座小水電站。1972年修了自盤峰至大路水庫的機耕路,后經加寬,成為公路。1973年建小塢里林場,面積1950畝,至80年代已全部成林,1986年開始間伐,年收入2萬餘元,現林場的木材蓄積量在1萬餘立方米以上。
1978年在燕山岩建茶葉基地150畝,至80年代前期即有收益。1982年建自來水,鋪設水管、造蓄水池,從高山上引來清冽山泉。1988年投資26萬元建影劇院,觀眾廳設座位800餘。1989年投資8萬餘元架高壓線,自大電網輸電。1991年在村前來龍山巔建電視差轉檯,使重巒疊嶂的山村也能看到清晰的電視。1992年在全村各路口都安裝了電燈,方便群眾;
為弘揚民族文化,投資5萬餘元,重修孔端躬墓,在墓旁建亭榭。此外,自1972年至1991年在村內及村莊前後建石橋12座,其中水口橋的建設更別具風格,給村莊增添了人文景觀。
櫸溪村村莊一角
櫸溪村村莊一角
因櫸溪村的領導班子善於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善於開發,不忘帶領村民致富,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逐步富了村民,穩定了社會,純化了風氣。1986年,櫸溪被縣、市、省三級評為文明村、文明單位。村黨支部在1983年後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1986年後被評為市、省先進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孔令琴已連續兩屆被選為市人大代表和省黨代會代表。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116戶飲用井水,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4.44%)。有36戶通電,有2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69.44%和69.4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戶(分別佔總數的94.44%和47.22%)。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摩托車1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60畝,有效灌溉率為30.6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7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48萬元,佔總收入的44.19%;畜牧業收入7.56萬元,佔總收入的23.07%(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120頭,肉牛14頭);林業收入0.58萬元,佔總收入的 1.77%;第二、三產業收入2.40萬元,佔總收入的7.32%;工資性收入7.75萬元,佔總收入的23.65%。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7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占勞動力的51.85%),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65人,其中男性86人,女性79人。其中農業人口164人,勞動力8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53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4人,參合率93.90%;享受低保1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2戶,占農戶總數的33.33%。

孔子文化


由金華市規劃專家洪鐵城等人撰寫的論文集《沉浮櫸溪》由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我國古建築泰斗羅哲文、呂濟民、謝辰生等權威專家曾實地考察了櫸溪“孔氏家廟”及古民居。羅哲文還欣然題詞:“保護婺州南宗櫸溪家廟,為弘揚孔子道德思想精華作貢獻。”
因為國保單位“孔氏家廟”坐落於櫸溪村老村中部,整個老村均列入國保單位紅線保護範圍內,由此,“保護”始終是櫸溪村的工作主題。該村已投資160多萬元完成了3座攔水壩和1000多米村內防洪堤建設;投資25萬元建成村主街道400米仿古石子路;投資10多萬元完成村主幹道兩旁的綠化、新安裝路燈20盞;投資13.58萬元對村自來水進行了改造。不久前該村又發動村民清理了“孔氏家廟”周圍保護完好的18個古色古香的木結構老院子。
2007年該村計劃投資10多萬元修繕太公墓即孔端躬墓,建設村內防洪堤延伸工程,在國保紅線保護範圍外還要新建一個20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
有了孔子文化的熏陶,全村和諧相處,該村已連續15年未發生刑事和重大治安案件。通過示範整治,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2006年該村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96畝(其中:田89畝,地107畝),人均耕地1.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5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畝,人均經濟林果地5.02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690.9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