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鄉
江西萬安縣寶山鄉
寶山鄉位於吉安市萬安縣東南部,全鄉總面積為140.18平方公里,佔全縣土地面積的28%,境內東、北、西三面環山,東南經澗田、西南經武術直通贛江黃金水道,屬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地形南北長,東西狹,最高點在北部的天湖山,海拔1157.9米,最低點在塘湖,海拔154米。
全鄉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季初夏多雨,仲夏、初秋炎熱,秋高氣爽、冬季溫和,全年平均日照1802.7小時,歷年平均氣溫18.5℃,絕對最高氣溫40.1℃,主要出現在八月份。絕對最低氣溫為零下6.5℃,出現在元月份,無霜期年平均288天,降雨量以5、6月最多,11、12月最少,年平均降雨量為1376.9 mm,年平均降水日為157天,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水多自東向西流,橫穿境內的有大嶺河,五羊河(又稱良口河)。
寶山,原名黃塘。因山後塘水色黃,故名。解放前屬文明區(又稱第二區)黃塘鄉。建國后,1950年設黃塘、獅岩、庄下鄉,1951年調整,設庄下、石龍、高丘、水口鄉。1956年3月行政區劃調整,根據境內稻穀、茶油(又名:木子油)、竹木、金絲小棗、石灰、煤炭產量豐富,還有鐵和土紙,實為寶地,改寶山。1958年由庄下、石龍、高丘、水口四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組成寶山人民公社,1968年併入武術公社。1972年與武術公社分開,仍為寶山公社。1990年轄有榭坊、庄下、安長、東坪、石龍、黃竹、寶山、獅岩、黃塘、水南、龍上等11個村民委員會。2003年撤併行政村后,轄龍上、水南、黃塘、獅岩、寶山、石龍、安長、東坪8個村民委員會,81個村民小組,2652戶,人口11612人。居住漢、畲等民族。寶山人民熱情,淳樸,好客,風景優美,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情好,喝水甜,寶山好不好,去了就知道。
全鄉國土面積140.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39.6公頃,人均耕地0.7畝,山地面積1.3萬公頃,其中油茶山8萬畝,有效林地面積0.78萬公頃。境內有“紅、白、黑”三大特產,“紅”即金絲小紅棗、“白”即石灰石、“黑”即無煙煤。同時還有豐富的竹木資源、充足的水力資源和寶貴的人才資源。境內有著名的風景旅遊點——獅岩洞,離鎮2.5公里。距贛江(萬安湖)7.5公里,洞內有奇峰異石,大小容洞10多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經因採石毀壞。
通訊:已全面開通程式控制電話、數字行動電話,並已納入國內國際通訊網路。可提供國內外傳真、電傳等服務。全鄉8個村,村村通固定電話,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全鄉。
電力:境內電力資源得天獨厚,35KV變電站坐落在境內黃塘村,境內建有寶洪、寶田、寶峰等小型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2400千瓦、2400千瓦和1600千瓦,另外還有星田、黃竹等電站正在籌建當中,全鄉電網覆蓋率達100%。
2008年全鄉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全鄉完成工農業總產值達6980.57萬元,比上年增長8.6%;財政總收入完成248.8萬元,比上年增長39.7%,其中國稅完成121萬元,比上年增長47.2%,地稅完成122萬元,比上年增長43.7%,財政上級收入完成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82元,比上年增加34元。
鄉財政擠出一定資金給予種植大戶專項扶持,鼓勵支持農民群眾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並確定了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重點和方向:一是調整種植業生產格局,提高特色高效經濟作物的比重。引導、鼓勵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優質糧食和特色經濟作物。全鄉優質稻種植面積達7000畝,優質率達95%以上,油茶林低改完成3000畝,毛竹低改完成1500畝,新增金絲棗、臍橙等優質果業面積300畝,完成“一大四小”植樹造林綠化1800餘畝。二是大力提高養殖業占農業的比重。按照優質高效的要求,穩定發展生豬生產,重點擴大專業養殖大戶的規模,形成專業化、集約化的生產格局。全年生豬出欄4250頭,存欄2630頭,家禽飼養量達11.2萬羽。全鄉湧現出像劉獻祿等18戶種植、養殖大戶,推動了全鄉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
2008年,鄉辦企業運行總體平穩,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措施落到實處,持續發展的後勁不斷增強。全面完成了寶山煤礦企業改制工作,維護了社會穩定。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對寶山煤礦峽山子礦井進行了安全改造。進一步加強企業自身建設,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強化企業管理,狠抓安全生產,確保萬無一失。安全第一、效益第一、發展第一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全鄉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3052萬元,比上年增長12%,其中增加值完成663萬元,比上年增長5.6%,完成工業總產值1912萬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517萬元,比上年增長12%,實現營業收入1867萬元,實現利稅總額94萬元,鄉鎮企業運行基本平穩。
2008年完成進園項目1個:即江西新泰精工有限公司,合同引進資金3200萬元,在工業園區征地36畝,目前已完成圍牆建設任務,計劃今年一季度開工建設,爭取7月份正式投產。全力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借力發展。2008年,鄉黨委、政府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191.2萬元,有力促進了鄉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