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關

漢語詞語

徠四關,即四座關塞,秦漢時“四關”,指關中的函谷關、武關、散關、蕭關,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常用作動詞、名詞。

目錄

解釋


1、秦漢時“四關”,指關中的函谷關、武關、散關、蕭關。《史記·項羽本紀》“ 關中阻山河四塞” 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 ,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唐·司馬貞索隱:“ 關中 , 咸陽 也。東函谷,南嶢、武,西散關,北蕭關,在四關之中。”
2. 晉時“四關”,則指東成皋,南伊闕,北孟津,西 函谷 。《文選·鮑照<結客少年場行>》:“升高臨四關,表裡望皇州。” 李善注引陸機 《洛陽記》“ 洛陽有四關:東成皋,南伊闕,北孟津,西函谷 。”
3. 指長安。《後漢書·光武帝紀贊》:“三河未澄,四關重擾。” 李賢註:“四關,謂長安四塞之國。”
4. 指耳、目、心、口。《淮南子·本經訓》:“故閉四關,止五遁,則與道淪。” 高誘註:“四關,耳、目、心、口。”
5. 中醫學名詞。四關一詞,也見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云:“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四關之義,有如下幾義:
⑴.兩肘、兩膝關節謂之四關。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五》註:“四關者,即兩肘兩膝,乃周身骨節之大關也。”
⑵.肘、肩、膝、髖關節謂之四關(此實乃八關也)。張志聰《靈樞集注》云:“四關者,兩肘、兩腋、兩髀、兩腘,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絡之所遊行者也。”兩腋,即肩關節;兩髀,指髖關節;兩腘,乃膝關節。
⑶.指肘膝關節以下的原穴徠.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五》註:“故凡井、滎、腧、原、經、合穴,皆手不過肘,足不過膝,故可以治五臟之疾。”
⑷.四關穴,指合谷太沖,兩個腧穴、四個部位,位於四肢歧骨之間,猶如把關之將士,故名。其名稱出自金元·針灸醫家竇漢卿的《標幽賦》。竇漢卿《針經指南·針經標幽賦》云:“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明·徐鳳《針灸大全·卷二標幽賦》注云:“寒者,身作顫而發寒也;熱者;身作潮而發熱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關者,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太沖、合谷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