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王建青的結果 展開

王建青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王建青,曾用名王銘紳,1911年生於山東省新泰市羊流鎮官橋村。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伴隨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從基層抗日游擊隊成長起來的老一代軍事革命將領。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1年去世,享年81歲。

人物簡介


1911年出生。新泰師範講習堂畢業后,任鄉村小學教員。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參加八路軍,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
一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1939年,武中奇、王建青奉命在新泰西部邊沿地帶發展500餘人的抗日武裝,命名為第四支隊特務大隊,王建青擔任大隊政治教導員、大隊政治委員,第九支隊一團政治委員,山東縱隊第二旅六團政治委員,莒縣縣委書記,濱海軍區第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濱海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魯中軍區警備第一旅副旅長,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四師副師長,豫皖蘇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第三野戰軍二十六軍七十七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司令部人民武裝部第一副部長,21副軍長兼軍參謀長,21軍副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工程兵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1982年8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按正兵團待遇離職休養。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1年去世,享年81歲。著有《王建青詩詞草稿》。

投筆從戎


王建青家庭貧寒,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三。舊社會有“富不吃齋,窮不讀書”之說,但王建青的父親不相信那一套,寧肯出苦力,吃糠菜,省下點錢,也要供王建青讀書。王建青從8歲起入本村小學,13歲畢業后在家勞動。1930年秋,經過認真準備,王建青考上了本縣師範講習所。學習期間,王建青結識了在濟南一中上學的王德一。王德一是地下共產黨員,他向王建青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主張,使王建青受到教育,逐步提高了對革命的認識。1931年2月,由王德一介紹,王建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深知上學不易,因而刻苦用功,成績頗佳。1932年秋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本縣西南鄉馮家村小學任初小教員。此後,王建青便以小學教員的身份做掩護,開展秘密的革命活動。其主要活動,一是喚起民眾。他開辦了成人夜校,以孫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為教育內容,藉以擴大其意義,向農民宣傳黨的主張。二是組織武裝,準備參加新(泰)蒙(陰)農民暴動。三是擴大組織。王建青發展了兩名進步青年入黨。1935年2月,國民黨縣政府借“甄別”之名,企圖裁減思想進步和有共產黨員之嫌的一批小學教員。王建青受縣委指示,出面聯絡和爭取了一部分小學教員,舉行了“罷考”活動。由於這一活動揭露了國民黨縣政府的陰謀,因而觸怒了當權者,王建青遂被解除了小學教員職務(經過據理力爭,半年後又恢復)。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年底,王建青帶領家鄉一帶的農民20多人去參加由我黨領導的徂徠山起義。行至半路,起義已成,新建的部隊已離開了徂徠山。翌年2月,王建青帶5名青年正式參加了我黨領導的抗日隊伍,他任糧秣徵集隊隊員。不久,山東省委書記(兼四支隊政委)黎玉找王建青談話,叫他把準備參加徂徠山起義的武裝帶出來。王建青回鄉后,迅速組織起了23個人,帶兩支槍到萊蕪四支隊報到。5月,王建青任四支隊一團四連指導員。王建青工作有魄力,有辦法,使四連由原來的60多人很快發展到140多人。10月,王建青升任四支隊一團二營教導員。1939年11月,王建青任山東縱隊後方第一團政委,在莒縣一帶開展反頑鬥爭。不久,一團改編歸九支隊建制。1940年10月,九支隊與二支隊合併為山東縱隊第二旅,王建青任第二旅六團政委。1943年初,王建青任莒縣縣委書記兼縣獨立營政委。1944年10月,濱海軍區第三分區成立,王建青任分區副政委。翌年8月,改任濱海區人民武裝部部長。
抗日戰爭勝利后,王建青任濱海軍區二分區司令員。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8月,王建青出任魯中軍區一旅副旅長。1947年2月,任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二十四師副師長,先後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沙土集、豫東等戰役。同年10月,王建青調任豫皖蘇軍區五分區司令員。時值淮海戰役正酣戰,在圍殲黃維兵團的戰鬥中,王建青指揮4個主力團接替華野六縱隊擔任的阻敵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援黃維兵團的戰鬥任務,激戰7天,未使敵人前進,保證主力全殲了黃維兵團。1949年3月,王建青任第三野戰軍二○六軍七十七師師長;4月,率師參加了渡江戰役。該師在鎮江以東大港突破敵長江防線。在追擊中,消滅敵人3000餘人,俘虜1萬多人,隨後又參加了上海戰役。

淮海苦戰


淮海戰役中,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殲黃維,圍住杜聿明,阻擊李延年。劉伯承風趣地形容為“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王建青的任務就是“看住李延年”。他率領第2、3、5軍分區三個團組編了豫皖蘇支隊,在李延年馳援黃維的必經之路,實施了鮑集阻擊戰,三個團5300人,七天七夜擋住了李延年兩個半師四萬人的進攻,斃傷敵3000餘人。

惜別空降兵


1950年4月,中央軍委正式發布命令,抽調人員組建空降兵部隊。根據空降兵處於敵後獨立作戰,必須英勇頑強、機動靈活的特點,要求從各軍區、野戰軍抽調一批戰鬥英雄和模範班、排幹部組建空降兵。5月中央軍委又發出電報,如確難按條件抽調,其不足者,可以一、二等功臣補充,如仍不足時,則按政治可靠、身體健康、戰鬥勇敢、表現好等條件,從戰士中補選。空降兵部隊領導機構的組建,要從有指揮作戰經驗的步兵師團營領導幹部中選調。7月,中央軍委確定部隊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陸戰第1旅。1951年7月,王建青被任命為旅長。陸戰第1旅的旅部領導機構在上海組建,多數幹部是從三野9兵團選調的。陸戰第1旅的訓練基地距開封東南1.5公里,是原日軍營房,蘇聯派了一個顧問團幫助訓練,該團有41人。
經過體檢,合格者5053人,占調來人員73%,旅長王建青因體檢不合格,調離陸戰第1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