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鐵門關的結果 展開
鐵門關
武漢地標之一
鐵徠門關,始建於三國時期,據《明一統志》載:“鐵門關,左倚大別山,右控禹功磯,吳魏相爭,設於此。”從三國時期到唐初的數百年間,歷經多次攻守激戰,鐵門關一直是武漢重要的軍事要塞。
2張
鐵門關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漢陽建磚城后,鐵門關軍事作用日漸削弱,成為文化、經貿交流的一條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鐵門關被毀,僅剩土基牆一座,清初在殘存的土基上建關帝廟,民國初年因戰亂,鐵門關遺跡連同廟宇一起成為廢墟。1990年12月,鐵門關復建。復建后的鐵門關,佔地面積為800平方米,通高為26米。關體牆面由紅沙石砌成,城牆內部結構為鋼筋水泥,關上城樓翹戧飛檐,翼角升騰,內陳《三國演義》中人物系列塑像故事,與濃厚的民族建築風格融為一體。
2張
鐵門關
在兩千徠多年前,為了戰爭的需要吳國為有效地阻止魏國的進攻,曾設關於此,那時的鐵門關是在關址靠北大約50米的地方(晴川假日酒店西大門處),關址的南面通接洗馬長街,左倚大別山,右控禹功磯。站立於鐵門關的城樓上,出現在眼前的是煙波浩淼的長江之煙波,連接那平靜如秋月的東月湖之水,還有那清麗秀雅的漢江之水靜靜的從郤月城旁流淌而過。再慢慢地消失在長江之中。那漢江之北是滿目蒼茫的郊野,天空無一白雲那天,那地,那情,那景猶如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鐵門關在那冷兵器時代,積極有效地發揮其重要的軍事功能,唐太宗李世民統一了中國,隨後漢陽城的興建,這才由關隘變成了旅遊勝地。
歲月流逝,從建鐵門關之日起,經歷了多次的攻守激戰,在後來的日子裡,這裡吸引了無數遊客。不幸的是明朝隆慶庚申年(1570年),這座堅固雄竣的關隘被一場大火燒毀,留下的是殘牆剩瓦,留下的是一個因關隘而形成的老地名--鐵門關,一片蒼涼。
歷經唐宋元明清,這洗馬長街靠江邊一帶的港埠,越來越多,那商貿運輸業也隨之發展起來,洗馬長街和晴川街(原月湖正街)也跟著發展起來。街面上是車水馬龍,商業興盛。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郡守周今鍾決心重修鐵門關。物質上的豐富滿足不了精神上的需求,這滿地是黃金的地段,乾脆將鐵門關的城樓改為關帝廟更適合人心。本地名士李漢茲還為鐵門關城樓改變的關帝廟寫了一匾額,那“天地正氣”四個字將全國各地來此做生意的人緊緊地抱在一起,關帝廟內有一座關公塑像,身穿綠色蟒袍,秉燭觀書,廟門前還有一對石獅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晴川閣重新裝修時,曾挖出兩個石獅子,一隻已毀,另一隻現存放在晴川閣內,據原晴川閣工作人員介紹,此對石獅子為當年關帝廟門前的一對石獅?)
張之洞為了建造漢陽鐵廠,於1891年拆除了鐵門關,那近二千年的城牆填了東月湖,鐵門關從此消失。
記得晴川老三小時候,曾去過鐵門關,從龜山東端開始有一道牆連接龜山頭,早年洗馬長街是由麻條石砌成的階梯,通到牆下的一道拱門,拱門寬不過一丈,高不過一丈五尺,拱門深約二丈余,再下階梯,迎面就是晴川街(月湖正街)。原先以為那是鐵門關,問起我父親,才知道那不是鐵門關,父親還說,那道牆上面曾有過鐵路,是漢陽鐵廠建的,修大橋時,這道牆被拆除(據考證,那的確不是鐵門關,歷史上的鐵門關離其北約50米之遠。明朝時期,皇帝為了明朝千秋萬代,有的地方必須保留龍脈,有的地方必須斷掉一點脈。明王朝對武漢獨有其解,故將蛇山斷其腰,龜山斷其頸。到了清朝,為了修建漢陽鐵廠,為了運輸方便,張之洞才將龜山的頸子連上,下建拱門以利行走,上建鐵路以利運輸。這牆上築的鐵路,來之何方,去之何方,多大的鐵路?還不得而知,敬請網友們指教。歷史史料上不知道有沒有?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湖北省政府建廳編製的漢陽街市圖,圖上有一條鐵路線,靠近此方位,但不可定論。)
歷史的煙雲從眼前逝去,新的鐵門關雄偉壯觀,出現在龜山東頭,不僅是向世界展現武漢的漢陽歷史的悠久,文化的厚重,更向人們表示今日的漢陽已不是昔日的鄉碼頭,這裡的58萬老百姓將用自己的雙手在漢陽區政府的領導下,將這古老的國土變成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