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樂村

山西省太原市轄區

攝樂村坐落於汾河西,北中環北。北與營村相接,南鄰三給村,西接太原選煤廠,東靠和平北路,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攝樂村位於太原市北部、汾河西岸,屬於太原市尖草坪區柴村街道辦事處管轄,是太原市三給片區的核心區域。截至2017年,全村796戶,2881人;前三大姓氏是:張、郭、李,約佔全村人口一半。擁有土地321355畝,其中農業用地166387畝,建設用地695.54畝,未利用地854.14畝。

攝樂村是尖草坪區三給片區的五個城中村之一。區域內攝樂橋、攝樂街、攝樂南街貫通東西,濱河西路、文興路、和平北路、金匯路、汾西路貫穿南北。

區域內教育資源有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攝樂校區);醫療資源有山西省人民醫院新院區;休閑資源有攝樂公園;商業資源有汾西路、攝樂街沿街商鋪;交通資源有公交12支路、53路、82路、322路、322支路、821路、821支路、833路、835路和太原軌道交通3號線。

2019年尖草坪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堅持商業、住宅同步建設,在確保村民回遷安置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凸顯特色,與興華商圈前後呼應,依託錦繡國際、黎氏閣等商業體,建成集休閑、娛樂、商務為一體的攝樂商圈,打造新的太原城市副中心。

地理環境


攝樂村坐落於太原市尖草坪區,隸屬柴村街道辦事處。
北至營村,南至三給(jǐ)村,東至濱河西路,西至西山腳下,原大部分村民住在南園,鐵路西,前後街一帶。現在主要居住於攝樂東區和攝樂西區兩個小區中。
攝樂村
攝樂村

歷史沿革


原村名已無人知曉,現村名始於五代十國時期。相傳五代後唐滅梁時,村民為躲避戰亂而流離失所,村莊被夷為平地,人謂此村已失落,故名“鑠落村”。戰爭后少數逃亡者歸來,於廢墟上建屋居住,因以失落為名不詳不雅,諧音改為“攝樂村”。民國初期及之前,攝樂村屬陽曲縣管轄,民國32年,日偽太原市公署擴大市轄區,攝樂村隨河西柴村以南的28村從陽曲縣划入太原市。
清乾隆《山西通志(四庫全書本)》記載:鑠落村渠舊有錢家渠北繇營村南至東流村溉田一頃五十畝。
據村裡老人講:攝樂村民最早居住在如今的汾西路東面,黑水河以東。是周邊比較富裕的村子,家家戶戶院內都有一口水井。后因水患才移到汾西路以西。村西坡有條馬王溝,是五代時期名將周德威曾經養馬的地方。
村裡舊時有關公廟、大寺廟、二人台武器(鎮村之寶)、小廟、龍王廟、古堡、古戲台。苗姓,曾經是攝樂村大姓,舊時廟宇多是苗姓族人捐建。太原解放時被毀。
攝樂村曾屬陽曲縣管轄,民國32年,日偽太原市公署擴大市轄區,攝樂村隨河西柴村以南的28村從陽曲縣划入太原市。
建國初期,村民交公糧,十萬多斤糧食一日送到國庫。送糧的馬騾車隊,頭車到了萬柏林閆家溝,尾車還在攝樂村五道爺廟。當年被評為全省第三模範村。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攝樂村村民住在村北,西有坡地(梯田),東有河地(稻田),南有菜地。七十年代,開辦有噴漆廠、烤漆廠、石膏開廠采、石料加工廠、預製板廠、銅廠等工廠。八十年代,因水資源缺乏,水稻種植面積銳減,遂引入巨峰葡萄種植。九十年代,村民引入里扎馬特、無核白雞心紅提等葡萄新品種,大受市場歡迎。
二十一世紀初,日益富裕的村民,開始豐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了自己的威風鑼鼓隊。2017年,攝樂村開始了城中村改造。截至2020年,攝樂村汾西路東側的土地現建設有攝樂橋、攝樂公園、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攝樂校區,在建有山西省人民醫院新院區、規劃有太原軌道交通3號線。
攝樂村
攝樂村

攝樂大事

1、攝樂村黨支部學習新黨章(2013)
村黨支學習中
村黨支學習中
攝樂村於4月5日晚,在村小學召開了學習新黨章大會。在學習新黨章的過程中,大家積極發言,支部書記賈裕中、副書記郭海生在聽取大家的發言后,總結出了新黨章的“五”學法,即:“認真”學、“求實”學、“全面”學、“求新”學、“長期”學。作為一名基層黨員,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看待名利、權力和地位,勤奮工作,努力創新甘於奉獻,不斷加強黨性鍛煉,保持共產黨員本色。方能在基層發揮黨支部的作用,為基層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攝樂村退水渠清淤
攝樂村退水渠清淤
2、攝樂村退水渠完成清淤、砌護、安裝欄桿(2013)
攝樂村退水渠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能在清凌凌的河水裡洗衣服,可自從上游建起選煤廠,這股水就一天比一天黑,別說洗衣服,就是澆地也不敢用這水。村民稱之為“黑水渠”。
2013年11月,攝樂村退水渠在區政府支持下完成改造,不僅防洪標準將提高到50年一遇,同時河道沿線“臟、亂、差、臭”的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3、村民參加新農合保險(2014)
攝樂村新農合
攝樂村新農合
攝樂村擁有將近700戶村民,全村2500多名村民加入新農合的保險費,村民不用自己掏錢。村民激動地說,“我們全家三口人都辦理了新農合,以前有了大病因為拿不出錢而不去治,現在看病便宜了、方便了,有了大病也敢去醫院了。”
4、攝樂新區工地發現三人合葬墓(2014)
攝樂村古墓
攝樂村古墓
該墓呈拱形,直徑約3米,用三層青磚壘砌。挖出的墓穴約兩米深,墓坑約半米深,裡面有棺材,不過已經腐朽,地上能看到散著的骸骨。墓頂為拱形,正對面開著個寬約一米的小門,用兩扇石門擋著,橫樑上有個鑿空的半圓形。在墓洞外,有工人撿出了墓主人的骸骨,三個頭顱排在一起,還有些散碎的骨頭。
工人挖開棺材北側下面的泥土,裡面有個柱子頂著前面的石門,旁邊有個罐子,直徑約10厘米,高約30厘米。罐子上部分是灰色,下部分是白的。
墓室外堆著一堆挖出的泥土,混著敲碎的青磚,其中還有一些瓦當。有個村民用木棍刮上面的泥土,被一名太原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給阻止了。
文物局文物處工作人員介紹,青磚塊砌築的特徵應該屬於明清古墓。
5、攝樂村上電視啦(2015)
攝樂村 過年
攝樂村 過年
2015年新年,山西科教頻道都市110欄目,直播了攝樂村過年的喜悅,向全山西人民展現了太原北郊農村過年的風俗,展示了新農村人們幸福的生活:老年活動中心人們載歌載舞,集體活動室里人們糊燈籠,農家小院里媳婦們蒸花饃、窯洞里奶奶們剪窗花。
6、攝樂街、攝樂南街改造(2016)
三給片區綜合改造五村整村拆除誓師大會
三給片區綜合改造五村整村拆除誓師大會
攝樂街(汾西路-大同路)道路建設工程:道路全長7公里,規劃紅線寬50米;攝樂南街(汾西路-西渠路)道路建設工程:道路全長1.5公里,規劃紅線寬30米;
建設資金來自財政撥款,完工後將完善太原市北部交通網路,有效緩解交通壓力,極大地改善街道兩側村落的生活環境,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形象。
7、攝樂村舊村整村拆除(2017)
8月19日上午,尖草坪區三給片區綜合改造“五村”整村拆除誓師大會舉行。三給村、攝樂村、營村、芮城村和柴村5個村當日啟動整村拆除。
8、區領導調研攝樂安置房建設(2018)
區領導赴攝樂村對安置房建設工作開展了專題調研
區領導赴攝樂村對安置房建設工作開展了專題調研
為進一步了解三給片區安置房建設總體情況,高質量推進安置房建設,共同尋求破解安置房要素制約的良方,8月8日上午,區委副書記、區長盧俊峰,副區長高三生一行赴三給片區對安置房建設工作開展了專題調研。
1925年(民國一十四年)閻錫山在攝樂村興辦磚廠。約佔地30-40畝。舊址在如今的太原選煤廠。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09月29日。原火車站至西山的鐵路支線竣工通車,系閻錫山晉綏兵工築路局為西北第一煤礦廠修建的窄軌鐵路,途徑攝樂村。三年後,易名為太原至白家莊線。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8月上旬,太原連降暴雨,太原城內民房十室九漏。攝樂村房屋莊稼被淹沒。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3月10日,西山抗日支隊(支隊長韓謙、副支隊長殷有仁)在桑樹坡一帶成立,攝樂村多人加入。
1942年(民國三十二年)汾河大橋沖毀,日偽著手重新建橋,將太白鐵路全線撥寬為準軌距鐵路。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日偽太原市公署擴大市轄區,攝樂村隨河西柴村以南的28村從陽曲縣划入太原市。
40年代後期,我村已經實行“村自治”。村自治組織的執行機關為村公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2月20日。閻錫山在河西的三給村、攝樂、圪僚溝村等村進行試點“兵農合一”制度。
1948年,閻錫山把太原城外區域劃分為六個守備區(南區、東南區、東北區、北區、西北區、西南區)。西北區指揮官為晉綏軍第43軍軍長劉效曾,駐攝樂村。主要兵力為第70師(師長鄭汶河)。
1948年,05月末,閻錫山在汾河西三給村和攝樂村之間修一小型飛機場。機場範圍從攝樂村溝堰北至三給村防洪渠以南,全長1.5公里,寬大約150米。為建機場,閻軍將攝樂村大殿廟的兩株柏樹砍伐,當時柏樹需四個成年人才能合抱,高度超過大殿3倍高。
1949年02月,第70師與堅貞師(師長郭熙春,副師長楊振旅)與對調。
1949年04月22日,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第七軍之十九師(師長何輝燕、政委朱紹田)攻入攝樂村直搗堅貞師師部。郭熙春被俘,堅貞師及其指揮的一個團被殲滅。
1949年,村公所改為農會,辦公地點為富農袁海明的院子。
1950年,由郭亮、布興梅等成立攝樂村業餘晉劇團,稱“太原五區民樂劇團”。該劇團劇目有《闖王進京》《白門樓》等。大劇本戲十餘本,摺子戲五十餘折。曾到西山、重機、西村及其他縣區演出,在太原地區小有名氣。
50年代初,村民郭福喜、王忠明、張卯參加抗美援朝。
1951年,修建一條退水渠,俗名:黑水渠。
1953年,被評為全省第三模範村。
1954年,農會改為初級農業合作社。辦公地點搬為張昌順的院內(即張潤牛家西院的上頭院)。
1954年09月04日,汾河西岸攝樂村區域段汾河決口100米,到6日決口擴大到1000米。
1956年,初級農業合作社更名為高級農業合作社。辦公地點搬遷到攝樂一號院。
1956年,晉祠農業辦公室主任張子義,對攝樂村稻民進行了科學種植指導,並引進了優良品種。
1957年,全村244戶,962人,其中黨員7人。
1957年,由北郊區人民委員會組織沿線群眾義務修築汾西公路,時為簡易砂礫路面。
1958年02月,攝樂村黨支部成立第一屆支部班子。
1959年12月,大鍊鋼鐵時期,攝樂煉鐵廠成立。
1960年,高級農業合作社改為管區。
1962年,管區改為生產大隊。
1963年,全村306戶,1247人。
1966年07月09日,在村西坡修建400立方的灌溉用水水庫,從此旱地變果園,坡地變梯田。
1970年04月06日,攝樂村地道和太原選煤廠、三給村的人防打通。地道全長1.5公里,內有5個休息點,5個取水處,18道彎,10個卡口。受到了市、區兩級政府的肯定和表揚。省市相關部門也來考察、周邊村莊競相參觀,一時人流如潮。
1971年02月10日,山西日報報道,攝樂地方小化肥廠建成投產。
1971年,北郊區成立,呈請市政府資助拓寬改造汾西路鋪設瀝青路面。
1983年,生產大隊辦公地址搬遷到1985年蓋起的新學校北面正房。
1984年,人口1795人,433戶。耕地1860畝
1984年,由北郊區政府牽頭,鎮政府發出“巨峰入川,溫室發展”的口號,攝樂村作為北郊區葡萄栽培試點村,從東北引進巨峰葡萄品種。第二年(1985年)在全柴村鎮推廣。第三年(1986年)在全北郊區範圍內進行推廣種植。
1985年,新建攝樂小學教學樓。
1986年,生產大隊更名村委會,辦公地址搬遷到汾西路西側新建的村委會大院。
1987年,市土地局進行了非農業建設用地清理工作。6月30日在北郊區柴村鎮攝樂村召開發證試點現場會,總結推廣攝樂經驗,指導促進全市用地清查工作。
1993年,攝樂村成立了全區第一支女子鑼鼓隊。
1994年,村委會北側設立村名碑。
攝樂村村名碑
1995年10月01日,攝樂村女子鑼鼓隊參加太舊高速公路通車慶典。
1997年9月1日,和平北路小東流——柴村段通車。
2003年04月07日,為徹底解決村民飲水困難問題,攝樂村投資7.5萬元。在鐵路西修建500立方的飲用水水庫,在村黑水渠東的南道旁(攝樂南街南側)修建加壓泵,引和平北路深井水入村。
2006年08月,攝樂村鑼鼓隊參加了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第十集的拍攝。
2007年03月05日(正月十六),攝樂村成立了百人大型鑼鼓隊,參加了區“傅山杯”鑼鼓大賽,獲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
2007年08月11日,攝樂村鑼鼓隊參加西村“傅山園”建成開園比賽中榮獲二等獎。
2007年,三給片區用地控制規劃於開始編製。
2009年8月,攝樂新村小區在攝樂村銅廠的原址上建成。
2009年09月30日,攝樂1號民居、攝樂2號民居掛牌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
攝樂2號院
2012年,攝樂村主主街道完成硬化32403.05平米,巷道完成硬化16493.87平米,在和平北路進村的入口處建起了門樓。
攝樂村舊貌
2013年,汾西路途經攝樂村約1公里左右,由於建成時間長,年久失修,給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影響。攝樂村村委會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完成道路兩側60多戶待拆遷改造戶拆遷工作。
2014年,攝樂西區建成。
2014年,山西省人民醫院新院區選址攝樂村。
2015年,尖草坪區政府引進了太原市外國語學校學校項目,選址於攝樂村。
2015年02月19日,山西科教頻道“都市110”欄目,直播了攝樂村村民過年的喜悅,向全山西人民展現了太原北郊農村過年的風俗,展示了新農村人們幸福的生活:老年活動中心大娘們載歌載舞,集體活動室里大媽們糊燈籠,農家小院里媳婦們蒸花饃、窯洞里奶奶們剪窗花。
攝樂村過年
2015年11月,在《太原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首次提到,要新建攝樂公園。
2016年,太原市政府修建攝樂街、攝樂南街、攝樂橋。
2016年8月,村“兩委”為攝樂小學新建教學樓和大門。
2017年1月19日,萬科公園裡開盤。
2017年2月,攝樂餐廳建成並裝修完畢,投入使用。
2017年2月12日,攝樂村在攝樂餐廳舉辦第一屆元宵晚會。
2017年08月19日上午。尖草坪區三給片區綜合改造五村整村拆除誓師大會在攝樂村(汾西路與攝樂南街交叉口)舉行。
攝樂村整村拆除
2017年09月18日,攝樂村拆遷協議簽訂完成。
2018年03月03日,攝樂村舉辦第二屆元宵晚會。
2018年12月17日。我村一株古皂莢樹入選太原市國家二級古樹名錄(第一批),編號14010800062。該樹樹齡400,樹高10,胸(地)圍300,冠幅14。
攝樂村古皂莢樹
2019年2月19日,舉辦第三屆元宵晚會。
2019年5月創城期間,攝樂村的小區進行了全面整治。清倒垃圾雜物3950餘方,硬化路面9560平米,規範門頭牌匾13塊,捆紮線纜300多米,粉飾立面4萬餘平方米。在小區新建了2處小遊園景觀設施。規劃了停車場,劃分200個停車位,並修建了非機動車存車棚。小區內外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攝樂東區
2020年疫情期間,攝樂村“兩委”著手布置阻擊疫情任務,組織支部黨員、村委會工作人員、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捨棄小家為大家,為村民構築防控疫情的銅牆鐵壁。
攝樂村抗擊疫情
2020年05月26日,攝樂村舉行回遷安置房項目首棟6號樓封頂儀式。
2020年09月01日,攝樂村首批小學畢業生升入太原市外國語學校(攝樂校區)。
2020年09月16日,山西省人民醫院舉行新院區開工建設奠基儀式。
2020年底,攝樂公園對外開放。

文化


風俗習慣

1、攝樂鑼鼓
攝樂鑼鼓
攝樂鑼鼓
攝樂鑼鼓,屬於太原威風鑼鼓,在當地家喻戶曉,甚至有村民耍鑼鼓耍到了國外。
1993年,成立了由隊長侯小紅帶隊的全區第一支女子鑼鼓隊。該鑼鼓隊參加了太舊高速路的通車慶典,太原南宮鑼鼓比賽,及(尖草坪)區委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
在2007年,在書記康保平和村長田春生的帶領下,攝樂村成立了百人大型鑼鼓隊。該支鑼鼓隊由侯小紅帶隊,參加了太原市傅山杯鑼鼓大賽,榮獲了三等獎的好成績,同年6月在西村“傅山園”建成開園比賽中榮獲二等獎,並且連續10年代表鎮政府出席各種文娛活動。
2009年,攝樂村鑼鼓隊還參加了電視劇《喜耕田的故事》第十集的拍攝。
2、農曆六月十八“過唱”
農曆六月十八是攝樂村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正日),當地人稱為“過唱”,這個廟會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延續了多少年,多少年這裡的村幹部、村民特別重視這個節目,如同過年一般。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各家各戶都要認真清掃。舊時,這一天不僅是請神會,還是賽花會,各家各戶的花各種各樣,爭奇鬥豔,令人心悅神怡。
隨著時間的推移,廟會的性質不再保留,但這一天仍然是親朋好友相聚的重要日子,每年這一天村委會都會請晉劇團來村唱戲。

旅遊


景點

攝樂一號民居
攝樂一號民居
攝樂一號民居
“攝樂一號民居”位於尖草坪區柴村街道辦事處攝樂村東,建築年代不詳。現存主體結構為民國時期建築,民居坐西朝東,為二進院布局,佔地面積1223平方米,中軸線上建有東房、正房,民居的窗欞由松木製成,古色古香,門窗拱券上裝飾有技法精湛的磚雕。“該院落整體結構完整,建築規模是尖草坪區最大的,考古人員將它命名為‘攝樂一號民居’。
走進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磚石修建的照壁,照壁上部雕刻有葡萄藤、老鼠等圖案,寓意多子多福,中部和下部有彩繪的松樹、鶴、鹿,以及碧藍的海水,一輪紅日冉冉升起,象徵松鶴延年,前途似錦。
“攝樂一號民居”保存有數量眾多的匾額、楹聯。一進院東房的門額,刻有篆書“淡泊”、“寧靜”,運筆蒼勁雄渾,字體剛勁古樸。民居的二進院是四合院布局,院內三座房屋的門窗拱券上均有題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入則篤行出則友賢”、“容貌必要正大老成”、“求醫藥莫若養性情”、“護體面不如重廉恥”、“勤能補拙”、“儉可養廉”等,楹聯字體涵蓋行書、草書等,清勁瀟灑,趣味橫生。
民居的匾額、楹聯多出自清代《格言聯璧》一書,這些楹聯折射出前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體現,為更深層次挖掘“攝樂一號民居”的文化內涵提供詳實的依據。
太原市文物局文物處工作人員介紹,“攝樂一號民居”保存完整,極為珍貴,對研究我太原市民國時期民居具有重要意義。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功后,將設立文物保護專員,每年提供保護資金,“攝樂一號民居”將得到更好保護。

社會


攝樂村屬於尖草坪區的26個城中村之一,攝樂村改造計劃隸屬於太原市“133工程項目”,該工程回遷房屋可以辦理大紅本!
攝樂村太原外國語規劃
攝樂村太原外國語規劃
攝樂村在太原城中村改造計劃中劃歸了“三給片區”,從規劃圖來看該村將建設攝樂公園、太原外國語學校新校區、地鐵3號8號線車輛段(列車車庫)、山西省人民醫院新院、萬科公園裡等項目。
未來幾年,全村的經濟將以房地產開發為龍頭,以種植養殖業為基礎,藉此全面帶動運輸餐飲業的發展,使攝樂村成為集農業、餐飲業、物流倉儲、宜居小區為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竭誠歡迎廣大有識之士來我村發展事業,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