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2條詞條名為營上村的結果 展開
- 雲南省宣威市羊場鎮營上村
- 山東即墨市下轄村
- 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普集鎮轄村
- 雲南省昭通鎮雄縣坡頭鄉營上行政村
- 福建三明市寧化縣安遠鎮下轄村
-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營上村
- 貴州省威寧縣牛棚鎮下轄村
- 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營上鎮營上村
- 福建三明寧化縣安遠鎮營上村
- 雲南省昭通巧家縣老店鎮營上村
- 貴州省赫章縣安樂鄉下轄村
- 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盤江鎮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龍場鎮營上村
- 雲南省大理市雲龍縣寶豐鄉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得祿鄉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樂豐鄉營上村
- 雲南省曲靖市楊柳鄉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東山鎮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寶山鎮營上村
- 貴州畢節市納雍縣新房鄉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阿都鄉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文興鄉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楊柳鄉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龍潭鎮營上村
- 雲南省宣威市落水鎮營上村
-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馬場鎮營上村
- 湖北省恩施州恩施市沐撫辦事處營上村
- 貴州黔南州貴定縣雲霧鎮營上村
-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南坪鄉下轄的行政村
- 雲南省宣威市格宜鎮營上村
- 貴州省威寧縣牛棚鎮營上村
營上村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營上村
營村連城村,北角緊靠凱市擺底村,臨西江千戶苗寨,北抵干榮村,南與白碧村接壤。隨著西江景區的開發,現已規劃為西江景區營上綜合服務區,規劃建設遊客中心,商業中心,行政中心,住宿中心,景區大門,景區停車場,將西江中學鎮政府搬遷到營上等,五年後將建設成為西江旅遊度假小鎮。同時恢復營上古城舊貌,趕集等。
營上村[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營上村]
、交
雷跨村,雷縣凱市,江千戶苗寨景區。
2、村內交通情況
村內主幹道為水泥路,寬5米,路面平整,路面內側布有排水溝,村內其餘步道也都為水泥路,路面寬度由1米至3米不等,根據地形起伏寬窄而定。
營上村2010年末總戶數為210戶,只有一個自然寨,共有6個小組,總人口為1115人,其中勞動力416人,建卡貧困戶71戶,203人,外出務工人數199人。自2001年以來,營上村人口穩中漸升,人口男女比例中男性略多於女性。村裡的老年人較多,呈老齡化趨勢,多數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因文化水平較低,收入較少,“老小”留守家庭現象普遍,勞動力較為缺乏。
營上村國土面積3.16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為703.8畝,其中田498畝,土205.8畝,林地面積4029.19畝。人均基本農田0.45畝,人均耕地面積0.63畝,森林覆蓋率達36.41%。村裡絕大部分適齡學生能及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7.9%,但村民文化程度偏低,90%左右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村民積極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2010年新農合參合率達97.1%。
四、產業結構
營上村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外出務工為輔,目前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
因營上村居住海拔高,多是山地、丘陵地貌,田土部分在村莊以下,且分成幾大塊,耕種仍靠原始的肩挑背駝方式,尚不具備農業生產現代化、機械化的條件,付出勞力巨大,而收益低少。主要種植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薯類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茶葉等,農副產品和外出務工收入是當地村民最為重要的經濟來源,全村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GNP)約300萬元,人均生產總值約2700元,社會生產總值在400萬以上,村民總收入約280萬元,其中外出務工收入15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11元。
營上村現有7個養殖專業戶,主要養殖豬、兔、羊、雞等家畜、家禽,漁業以村民養殖在稻田裡的田魚為主,塘魚養殖較少。因產業結構調整乏力,養殖業發展較為滯后,規模小,抵禦風險的能力小,主要制約因素是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撐,村民融資較難,養殖技術欠缺。
營上村茶葉產業發展突出,是我鎮種茶專業村,擁有較廣的茶葉種植面積,主要種植品種為福鼎大白和龍井長葉,目前種植面積達483.57畝,採茶麵積為343.7畝,茶青產量12030公斤,產值144354元。作為我縣茶葉種植專業村,營上村的茶葉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村莊文化
營上村的歷史源遠流長,曾是歷朝歷代中央政府派駐黔東南地區治理苗族事務的行政中心,遠古時候的歷史暫時無可靠材料佐證,清代時期營上的行政級別為府道一級,名稱為丹江理苗府與近鄰的鎮遠府、清平府、都勻府平級。
有人認為雷山設治是雍正七年(1729年),到辛亥革命(1911年)只有182年的時間。從明中葉以後起,到清雍正“改土歸流”,丹江重新設治的相當長時間裡,包括今雷山縣範圍在內的雷公山地區,出現了一段沒有建治、卻又十分獨立的苗族自理時期。到後來雍正以武力“改土歸流”、設置苗疆六廳時止,時間長達近320多年。
雍正七年(1729年)之前雷公山一帶沒有建治是沒有根據的,根據我營上很多老人回憶,我營上觀音閣廟宇和武廟廟宇、一座七層琉璃寶塔建於清朝之前的明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是周圍數縣千百萬民眾朝拜的聖地。還建有總長約3千米的古代土城牆,據傳高為4米,上端寬2米,底部寬5米,猶如萬里長城般將營上緊緊保護起來。而且還建有文官衙門和武官衙門。另外我營上的兩座古廟拆除時,在廟宇的大樑上,用特別工整的楷書,記錄下鎮遠府各首要官員的賀儀、官階。這足以證明營上城的官府與鎮遠府是同一級別地方政府,史料記載:都勻府和鎮遠府設治於張方泗開劈“新疆六廳”之前的明朝並延用至辛亥革命(1911年)。因此可以推斷我營上城建治於明朝或更早。
史料記載:清初,在掃清明末反清力量之後,清朝廷的統治一度進入雷公山苗族地區,並派駐少量官員。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黔南苗族群眾起義,殺死清庭任命的長官司,清政府無力制服,只好暫時放棄對這一片地區的征討和統治。
雍正批准了鄂爾泰的建議。改土歸流很快就在雲南、貴州、湘西和廣西西部全面展開。在貴州,改土歸流遭到了土司們的極力頑抗。鄂爾泰以四年的時間,用軍事手段輔以招撫策略平定貴州中部、北部苗寨1000餘座。1728年6月9日張廣泗率清軍從都勻突襲八寨(丹寨)焚毀苗寨數十個,10月設八寨廳。之後,進軍丹江,燒殺半年,設丹江廳。1730年,進軍清江各苗寨,燒殺五個多月,設清江廳(劍河)。是年奔襲古州,剿殺一年零七個月,焚毀苗、侗寨四百五十餘座后,設古州廳(榕江)。1732年,張廣泗進剿台拱。台拱苗族“編傳木刻”聯絡高坡和上下九股苗族百餘寨萬餘人於農歷九月六日暴動,后因清軍增兵鎮壓失敗。清軍設台拱廳。加上都江廳,稱“新疆六廳”,取得了開闢苗疆軍事上的完全勝利。
雍正七年(1729年)初,丹江廳理苗府又才臨時建於現雷山縣城西老府城坡頂。因缺水和為便於防守,改選新址。雍正九年(1731年),建土城於今雷山野營老丹江處。十一年改建石城,周圍625丈,高1丈4尺,有門4,東稱布德,南稱宣威,西稱撫遠,北稱向化。該城後於咸豐五年(1855年)為張秀眉楊大六農民軍所毀。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至肇泰堡(今雷山縣城)處重建廳城。丹江理苗府遷都雷山老丹江后,乾隆三年(1837年),改隸屬於都勻府丹江廳,丹江廳之下置丹江(左衛)和凱里(右衛)兩衛。丹江衛建衛千總衙署,置衛千總4名,把總8名,外委4名,丹江衛設置了分土司,包括黃茅嶺司、雞講司、烏疊司,雞講司就位於我營上村,利用原有土城和重建衙門,置守備、千總、把總各1員,兵190名,管40寨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
如果說雷公山地區曾有一段時間沒有建治,應是從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黔南苗族起義,殺死清庭任命的長官司到雍正七年(1729年),丹江廳府臨時建於雷山縣城西老府城坡頂這段時間,共計56年。但是我營上城一切建築,一切文獻,一切歷史,都在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戰火,因此推斷明朝到清朝康熙年間雷公山苗族地區設治應在當時的營上城。營上很多老人證實丹江理苗府是在清朝康熙年間營上城遭遇兵火破城之後才搬離營上的。
營上城成了當時八百里苗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一九四二年秋,正值日軍隊在對中國侵略凌辱,日本軍隊的鐵蹄已經到湖南廣西時,以營上村陳信齋、陳文淵、侯教之、侯壽豐、向振華等人為首,以“不交軍糧、不當奴兵、打倒惡劣政府、打倒貪官”為口號,要求恢復丹江縣治,反對國民政府禁種罌粟,舉起義旗,組織了幾千餘人的農民武裝,以營上為根據地,曾攻佔台江縣城、劍河縣城。同年12月10日,貴州省保安第二團攻佔西江,放火焚燒了我營上村100多棟民房和西江東引、平寨370餘棟民房,史稱“黔東事變西江暴動”。
歷史的車輪向前推進,曾經繁榮的營上逐步衰落。十年文革內亂,這兩個廟宇及寶塔毀於一旦,古城牆也因年久失修而毀壞,如今只剩下殘磚瓦礫、殘岩斷壁。
相對我鎮其他行政村以定居苗族人口居多的特點,營上村則是西江鎮為數不多的漢族聚居之地,漢族和苗族定居人口各占約一半,民族特色也因混合了漢、苗族特色而豐富多彩,既保留了漢族的傳統生活習慣,又融合了苗族特有的民族風情和古樸幽雅的吊腳樓建築風格,村民勤勞勇敢、豁達開朗、熱情好客,是一個多民族和諧共處的美好村莊. 六、房屋現狀
房屋整體布局相對集中,建築多沿道路兩側分佈。村內房屋以一層木結構瓦房居多,多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或更早時所建,現在大多已成危房;三層樓房最下一層一般用於圈養牲畜、堆放物資等;二層為人居住房間,最上一層為糧倉。 90%以上的村民住宅的廁所都是在房屋外壘砌一個1-2平方米的旱廁,構造簡易,環境較差。
七、公共設施
村內有小學一座,無幼兒園、託兒所,教育設施缺乏。村委會為二層小樓,狀況一般。村衛生室佔地幾十平方米,規模較小,醫療條件較差,設施不齊全。無敬老院、無公廁。商業服務設施方面,小賣部有5家、小餐館有1家,基本能滿足村民需要。沒有文化體育娛樂設施,缺乏公共活動場所。
八、基礎設施
水:營上村無經流河道,水資源較為睏乏。人飲工程項目實施后,已從雷公山引入水源並建有多個蓄水池供人畜飲水和消防灌溉等使用,基本解決了村民生活用水問題。村內無配套的污水設施設施和處理廠等,暫行明溝排污排水。
電:生活電網已建成,輸電線已經入戶,農用電網完備。
通訊:多數家庭都裝有電話,手機、寬頻等網路已鋪設,信號靈敏。電話、電視入戶率達70%以上。
燃料:以電為主,少數村民以煤炭為燃料。
垃圾:無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建築生活垃圾主要通過隨地堆放、入沼氣池或秸稈焚燒等方式處理。
九、綠化環境
綠化:主要是以農田、山林樹木和菜園地綠化村莊環境,缺少其它觀賞性花木。
環境:植被保護好,森林覆蓋率達80%,水資源充足,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村內風力較好,是實施風力發電項目的好地方。由於沒有工礦企業,環境較好,但村民的環保意識較落後,雜物堆放不整,有曬糞、晾晒衣物等現象,導致村內局部偶有各種難聞的味道,影響村容村貌。
十、村民收入與生活情況
村民多數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絕大多數村民家庭的月平均消費在500元以下,80%的村民收入來源於務農和外出務工,極少數村民靠五保、低保或社會救助維持生計。
十一、村民居住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村民意識的逐步提高,也因營上目前所處的大好建設機遇,多數村民已經不在滿足於現有的住房和居住條件,但在造價較高、資金又不寬裕的前提下,主要靠銀行借貸、親朋藉助,結合危改資金建房。
村民看準農家樂特色,本著高起點、高標準、優質服務的原則,紛紛投入農家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熱潮中來,以期進一步改造和美化營上人居環境,為打造一個宜居、宜游、宜業的美好營上而奮鬥,為營上的美好明天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