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台灣村的結果 展開

台灣村

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轄村

台灣村,位於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的上營村。是一個聚居著1200餘名高山族居民的村落,因其數量占村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這裡被稱為“台灣村”。到了1997年,在村民陳堂三家發現了編纂於清同治6年的陳氏高山族家譜。隨後,周、林、黃、蔡四姓也先後找到了各自的家譜,家譜詳細記載了他們先祖由台灣屯墾鄧州及其繁衍發展的歷史,這樣,傳說變成了史實,村民們高山族的身份也最終得到了確認。因此,上營村被稱為“台灣村”,名副其實。

歷史沿革


台灣村
台灣村
清朝康熙年間,鄭成功授命率部隊渡海收復被荷蘭侵佔的台灣。鄭成功的副將黃廷是福建人,在收復台灣后,台灣阿里山地區高山族的“依羅思那”做了黃廷的馬夫,並隨黃廷的部隊來到大陸,到達河北省境內的盧溝橋時,接到朝廷的命令,要其停止進京,黃廷隨即調轉部隊向南沿途疏散,黃廷到達鄧州境內后,將13營5000兵眾安置在這裡的5個行政里48個自然村。“依羅思那”留在了官道西側的下營村。並與當地一個岑姓的姑娘結婚,改名字為陳年,先後生有四子,1682年即康熙二十一年,黃廷奉命率鄧州墾兵隨施琅再進台灣,“依羅思那”帶二子和三子回到台灣,后又返回大陸,終因年邁體衰而未能再回台灣。自此,留在下營的長子陳元珍、四子陳元珠繁衍至今已有13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台灣村。
台灣村
台灣村

文化


民俗文化

台灣村
台灣村
自鄧州城區乘車,沿豫53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駛約20公里,就到了遠近聞名的“台灣村”。一下車,便可看到以原來的鄧內公路為主形成的一條街道。街道寬約20米,長約500米,兩旁堆滿了像小山一樣的廢舊塑料、家電、門窗傢具等物品,這就是“台灣村”居民創建起來的豫西南最大的廢品收購加工交易市場。“台灣村”的居民們在服飾、飲食、行居、婚喪嫁娶等習俗方面獨具特色:在服飾上,與當地漢民相比,他們的上衣均無領子、袖子略短,下衣襠大腿寬,較宜于田間勞作。在飲食上,他們喜愛吃米飯,主食常常是蘿蔔、白菜夾肉燜飯,喜愛吃魚。村民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嗜愛抽煙。他們以每年的臘月二十四為祭灶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用糯米染紅的頂子饃,以象徵其始祖原為有軍功之人;以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九為寒食節,這一天,村民們吃飯時不能見到太陽,還要穿上本族服飾,聚集在祠堂內唱歌、跳舞,表達對在數百年前抗擊荷蘭殖民者入侵鬥爭中犧牲的先祖的懷念。

旅遊


2002年,鄧州市張村鎮兩級政府借陳氏高山族紀念其始祖依那思羅誕辰365周年之機,投資數百萬元,修建了集觀光旅遊與農業綜合開發為一體的“阿里風情園”。“阿里風情園”共有台灣村牌坊樓、台灣閣、媽祖廟、高山始祖塑像等20餘處勝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