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掃塵日的結果 展開

掃塵日

年終大掃除

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情感願望,此習俗向人們傳遞著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這一風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習俗介紹


掃塵日
掃塵日
每年從農曆小年(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掃塵。
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習俗由來


傳說一

掃塵
掃塵
農曆臘月二十三這是神明歸天的日子,人間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顧秩序;中國民間又以為神明上天之後,須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間;於是便有傳說,這時間內,即使翻轉屋子也不必顧慮任何細節,利用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更不怕沖犯家中神明。
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大掃除的日子。
“掃塵日”和“送神日”的正確日期,有說是二十三日。
《五經異義》則說,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基於這本主張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書,亦指出官府是選擇在二十三日“陰陽”交介的時間送神
因此,其實就是指從二十三日亥時進入二十四日子時的交界時間──依然是二十四日。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多數源自閩廣兩省,受當地民間習俗影響,因此,東南亞華人普遍的把二十四日視為“送灶”和“掃塵日”的正日。

傳說二

有個邪神喜歡搬弄是非,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醜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人間是個充滿罪惡骯髒的世界。一次,邪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帝聽后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下界犯上作亂之事,凡是怒忿天神,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做記號。玉帝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做有記號的門戶,滿門抄斬,一個不留。邪神見陰謀得逞,偷偷地下界在每戶人家屋檐下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斬盡殺絕。邪神的陰謀被灶神發現了,急忙召集各家的灶神商量對策,其辦法是:從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之日起,到除夕接灶神前,各家各戶必須來個大掃塵,哪戶不打掃乾淨,灶神就不進宅。人們遵照灶神的囑咐,清掃塵埃、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屋裡屋外、房前房后、庭院四周全打掃得乾乾淨淨。
除夕夜,王靈官來到人間,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淨,燈火輝煌,一家人團聚歡樂,美滿幸福。王靈官找不到標明劣跡的記號,便趕回天庭,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如實稟告玉帝。玉帝這才知道受了邪神的欺騙,十分震怒。降旨捉拿邪神,掌嘴三百,永拘於天庭,不許下界作惡。
從此,人們為除難消災,每到臘月二十三送灶神,除夕夜迎灶神期間,必須掃塵除埃。時間久了,便逐漸成為一種傳統民俗。

典籍記載


掃塵
掃塵
呂氏春秋》中已有記載,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前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說法,“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叫“掃陳”。年節掃塵有“除舊布新”的含義,掃塵蘊含了人們“推陳出新”、“辭舊迎新”、“破舊立新”的願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這一風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宋吳自牧《夢粱錄。除夜》:“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 掃塵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
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等等”。
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亦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舊時至農曆二十日,大家小戶準備過年。在祀灶前後至除夕,例有一次衛生大掃除,牆角床下及屋柱屋樑等處一年的積塵,均須於此日以掃帚清除乾淨;箱柜上的金屬把手等,也應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蘇州》“二十七日掃屋塵,曰除殘。”
掃塵日
掃塵日
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指曆本)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
清蔡雲《吳歈》詩:“茅舍春回事事歡,屋塵收拾號除殘。”又引《歲時瑣事》:“十二月二十四日掃舍宇,凡有所為,不擇憲書,多嫁娶,謂之亂絲日。”又《月令精鈔》:“二十四日為無忌日。”、“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祟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春節年俗


掃塵

掃塵日
掃塵日
“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中國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門畫

掃塵日
掃塵日
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 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之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守歲

掃塵日
掃塵日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 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中國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後來,這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注意事項


1、可以翻箱倒櫃打掃衛生,但是要注意輕拿輕放,不要打破損壞物品,如有不慎,則要念一聲罪過,大神不在小神在,認錯后小神不再彙報你的過錯。
2、掃塵時一定要注意麵面俱到,不留死角,就按上面傳說,也是要防止三屍神在一些死角處還留有記號沒有清楚掉。現代的電器、天花板、抽油煙機、門墊等都應該注意。
3、古代掃塵要準備有辟邪清穢能力的青竹葉,清除高處的灰埃蛛網。現在有專門的掃帚、或者其他清掃的工具,如果不是竹掃帚,注意要用竹葉做象徵性掃除。
4、“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是現代社會分工的變化,一個家庭操持的很多都是女性,祭灶很多已經由女性來做,二十三不是男的祭灶,則二十四掃除必須男的一起做。體現夫妻一體,不分彼此。
5、臘月二十四掃塵,夫妻無論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都不能爭吵,這一天,單位還沒有放假的話,也要抽出時間,一個家庭的成人都應該做一件掃塵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