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笛
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
侗笛,是侗族獨特的吹口氣鳴樂器。侗語稱介各、濟各斯。又稱各笛、草笛。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和黔、桂、湘三省毗鄰的廣大地區。
侗笛
侗笛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可表現婉轉抒情的情調,又可奏出熱烈歡騰的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於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以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最為盛行。
侗笛
侗笛是侗族青年男女戀愛或社交活動中最喜愛的吹奏樂器之一,它和木葉一樣,常用來為情歌伴奏,木葉一般是白天在野外吹奏,侗笛則多在夜晚吹奏,用以伴奏曲調流暢、節奏自由 的 侗歌獨唱——夜歌。侗家後生“會姑娘”時,常邊走邊吹,姑娘們可以從那音調不同、悠揚 動聽的笛聲中,辨別出自己的心上人來。在通道侗族自治縣,還有“情妹唱歌郎吹笛”的戀 愛過程,這是由侗笛伴奏的一種“歌跟笛”的情歌。這裡的吹奏侗笛能手,可以堵住一側鼻孔,而用另一側鼻孔吹奏,雖然發音輕弱,但奏者可以一邊吹笛一邊唱情歌,形成風趣別緻 的自吹自唱,為戀愛生活增添了奇異的色彩。此外,侗族老年人,也用侗笛為敘事歌或酒歌 伴奏。著名民間藝人有梁老開、胡漢文、石國興等。
侗笛
製作侗笛時,一般使用8月砍下的黃枯竹或紫竹,要求選用的竹節距離長且粗細均勻,經陰乾或蒸干后,在較粗的一端開坡形吹口,距吹口5厘米處開一方形哨孔,孔上方管壁破開,形成深1毫米、寬5毫米左右的長方槽。竹糟兩側墊竹條,上蓋竹片並用竹蔑固定,形成進氣道。簧片採用薄竹片製作,用竹蔑固定在哨孔下半部,形成笛哨。音孔開在在哨孔以下的管身上,第六孔至管口距離,以管口下端周長為度,在哨孔至第六孔的 1/ 2處開第一孔,第二至第四孔等距排列,第五孔離第四孔較近,音域可達兩個八度。與此形制相同的還有佤族的瓦格洛,苗族的姊妹簫,塔吉克的豎笛等。
侗笛
雙管侗笛,侗族吹口氣鳴樂器新品種。已用於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中。 1977年,南海艦隊政治部文工團曾杜克和廣州嶺南管樂廠雷法憲,共同研究改革侗笛,製作 成功雙管侗笛。它是在民間傳統侗笛基礎上,管身由調門相同的兩支改革侗笛並排綁紮而成,左為主管,右為輔管,每管都設六個按音孔,輔管的上三孔裝有按鍵,鍵子不按時呈封閉狀。這種雙管侗笛,借鑒了竹笛和一般豎笛的發音結構,對侗笛笛塞的位置和按音孔排列作 了適當調整,將氣道入口也改為外大內小的吹口,使氣流注入速度加快,還將哨孔的竹片改 為葦片,從而顯著地增大了音量,使音域擴大到兩個半八度,音響也較以前更加富有特色。
吹奏單音時,只吹主管即可。演奏雙音則要同時口吹雙管,最擅長吹奏三度、四度雙音,也 可吹奏五度、二度雙音,並能吹奏少量六度和七度雙音。常用的為D調、G調、C調和F調雙管 侗笛,D調雙管侗笛的音域a1—e4。在音色上,它不但保持了傳統侗笛的特點,而且低 音區渾厚、飽滿,有如巴烏的音色;中音區圓潤、柔和,同洞簫的音色相似;高音區明亮、纖細,很像梆笛的音色。雙管侗笛的演奏技巧極為豐富,吹奏單聲部時與普通竹笛一樣,可 以演奏連音、單吐、雙吐、三吐、花舌、滑音、打音、顫音和琶音等各種技巧。吹奏雙音時,可以較自由地在兩聲部同時表現竹笛的各種技巧。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在獨奏時,還 可以演奏復調旋律。它既可奏出寬廣、抒情的曲調,也可演奏技巧性較強的華彩樂段,是頗富表現力的獨奏樂器。在合奏中,它有著鮮明的個性,也有融合於其它樂器的共性,由於雙管侗笛穿透力較強,在樂隊中使用不易被其它樂器所淹沒,又能同各種管弦樂器的音響融為一體,有著較好的適應性。
侗笛
廣西壯族自治區歌舞團吳申剛,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協助下,針對民間傳統侗笛音量小、音域窄和不能轉調等缺陷,研製成功了改革侗笛。這種新侗笛,首先在保留傳統侗笛音色和 演奏技法的基礎上,加長了管身、增添了音孔和按鍵,並將上端吹口改為銅片制的獨立部件,經久耐用又音質純凈。在哨孔至按音孔之間,增置了可以伸縮的雙層銅管,便於調節管長,使音高可以細微調整。在管身下端增設了喇叭口,有效地擴大了音量。這種改革侗笛,音 域擴展到f—c3,便於轉調和音色變化。既可用於獨奏,又適於參加民族樂隊合奏。由於 演奏上吸收了其他氣鳴樂器上的抹、滑、打等技巧,從而具有較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創作樂曲有《火車開進侗山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