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石林

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山石林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城西約7公里的馬山,山之西南部因岩漿冷凝,均勻收縮,形成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令人望而生畏,故名“馬山石林”。

地理環境


馬山位於青島市即墨區城西約7公里,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為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
馬山石林
馬山石林
山之西南部呈現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
柱狀節理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質學中較為罕見。
馬山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地質地貌

馬山石林
馬山石林
馬山一帶地質藏有豐富的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馬山地區木化石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最著名的是1983年發現的一塊重約2噸、長6米、粗端直徑70厘米、細端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屬白堊世紀,為中國發現的木化石中的一個新種類。該化石樹榦整體有橫斷紋理,斷為12段,紋理明顯,年輪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慕名觀光遊客絡繹不絕。
馬山古為宗教聖地,山前明朝光宗皇帝賜號“慧覺禪師”劉仙姑為第一代主持的白雲庵現已修復,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後曾有無成殿、聖母殿、雷神殿等寺廟。馬山民間故事、傳說頗多。
1993年馬山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化活動


淵源

馬山雖小,最高海拔不過200餘米,在當地的名氣卻不小。當地有民謠雲“泰山雲雖高,不及東海嶗。嶗山雲雖高,只及馬山腰。”馬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離其不足百里的嶗山,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高度,都在馬山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嶗山不及馬山高”的民謠,是因為當地人曾以嶗山的山頂發現海蠣子的化石,而馬山上也有海蠣子化石,卻是在馬山的半山腰處。由此當地的人們推斷,很久以前嶗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海,而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只不過歲月變遷滄海變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嶗山只及馬山腰”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仔細觀看,這些沉寂上億年的石頭似乎也是有生命的,石頭上有許多自然形成的逼真畫面,似乎在向人們傾訴。筆者與同行的保護區管理人員交談時,他也為這剛剛發現的秘密而震驚。或者,在人們的保護與仔細的發現研究中,馬上石林會“道”出更多的秘密。

考證

馬山石林
馬山石林
據考證,此山是1億多年前由火山岩漿冷凝而成,裸露部分高達28米,厚約30米,跨度達150米。柱狀節理石柱群由無數根直徑一米左右、呈四棱、五棱或六稜柱狀的單個柱體緊密排列組成,氣勢雄偉,非常壯觀。柱體內含有許多安山岩氣孔晶洞,洞內有大量的方解石冰洲石晶體,呈菊花瓣狀,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尤其在安山岩中,發現此柱狀節理在我國尚屬首列,是世界柱狀節理石柱三大奇觀之一,從規模和科研價值上,都可與世界聞名的英國玄武岩狀節理“巨人堤”和美國響岩體柱狀節理“魔鬼塔”相媲美。

主要景觀


展開收起
概況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景點艾山、八大關風景區、大澤山大珠山、第一海水浴場、東部新區、花石樓、華樓宮、華嚴寺、匯泉公園、基督教堂、即墨溫泉、九水、巨峰、康有為故居、龍潭瀑、魯迅公園、馬山石林、明霞洞、青島海產博物館、上清宮、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水族館、太平宮、太清宮、天主教堂、天柱山、小青島、小魚山、薛家島、迎賓館、月湖公園、棧橋、湛山寺、中山公園、總督府、田橫島風景區、十梅庵公園、蔚竹庵、信號山公園、八仙墩、百花苑、海軍博物館、嶗山、青島海濱風景區、青島海爾科技館、琅琊颱風景區、德式官邸舊址、青島電視塔、即墨故城遺址、八大關近代建築、萊西崔子范美術館、青島植物園、青島天后宮、即墨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青島啤酒廠、青島港、法海亭、趕海園、鶴山風景區、石老人觀光園、海爾工業園、青島海洋遊樂城、青島禽鳴苑、海豚表演館、海雲庵、高鳳翰紀念館、青島海底世界、天幕城、山炮台教育基地、城陽世紀公園、青島蔬菜科技示範園、青島華山國際鄉村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