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炳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炳,漢字二級字,形聲字,讀作bǐng,最早見於《說文》小篆。從火,丙聲。本義為明亮;由明亮引申為清楚、顯明等義;由清楚引申為明白;由顯明引申為顯現、照耀。出自《易·革》等文獻。常用作形容詞。

字源演變


炳
形聲字(一說會意字)。從火,其形像火焰,表示火能產生光明;從丙,丙五行屬火,可作為火的代稱;丙(bǐng)兼表聲。本義為明亮。《說文》:“炳,明也。” 《易·革》:“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象傳》說:“大人實行變革,就像老虎換身新毛”,毛色的光澤明亮顯著)由明亮引申為清楚、顯明等義,由清楚引申為明白,由顯明引申為顯現、照耀。“炳”字從火,又義為點燃。漢劉向《說苑·建本》:“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bǐng形容詞光明,明亮bright
大人虎變,其文炳也。——《易·革》
其文炳’者,義取文章炳著也。——孔穎達疏
炳若日月之著明,灼若五色之有定。——晉葛洪《抱朴子·省煩》
(禮烈親王)靡役不從,載在琅書,炳如星日矣。——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
炳著:炳煥;炳映;炳然;炳耀
明顯;昭著;明白mark able;shining
或問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漢揚雄《法言·君子》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
退士鬢毛紛似雪,老臣心事炳如丹。——宋陸遊《秋夜》詩
炳明;炳炳顯顯;炳赫
指文采鮮明brilliant writing
后之人苟未知南陽公之文章,吾請觀於三君子;苟未知三君子之文章,吾請觀於南陽公……蔚乎其相章,炳乎其相輝。——唐韓愈《徐泗豪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
彼七八君子者,皆博特而雄達,才高而文炳。——明方孝孺《答錢羅二秀才書》
動詞點燃light
古人思炳燭夜遊。——《與吳質書》
炳燭之明,熟與昧行乎。——劉向《說苑》
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南朝宋謝惠連雪賦
炳燭
顯示,顯現show
爾其表權輿,序皇王,炳元符,鏡鴻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封禪》
寺門外有金像一軀……常有神驗,國之吉凶,先炳祥異。——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平等寺》
幽有人兮好冥絕。炳其輝,凝其潔,悠悠終古長不滅。——宋周密《圖畫碑帖》
炳耀
照耀shine
伏願威揚四裔,烈炳千秋。——明張煌言《賀延平王啟》
列寧的功業,在人已如日月炳天,江河行地。——李大釗《列寧不死》
炳映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明也。從火,丙聲。
炳

說文解字注

朙也。
易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從火。丙聲。
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康熙字典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音丙。《說文》明也。《玉篇》明著也。《易·革卦》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又《集韻》百猛切,音浜。義同。
又陂病切,音柄。火明也。
又葉彼兩切。《揚子·太經》彪如在上,天文炳也。鴻文無范,恣意往也。《郭璞·山海經畢方贊》畢方赤文,離精是炳,旱則高翔,鼓翼陽景。景,於兩切。 《玉篇》亦作昺。《集韻》或作昞。範字原作艸下。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炳

書法演示

炳
炳

書法欣賞

炳

音律彙集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釋義
廣韻上 聲全清兵永切pjɐŋ
集韻上 聲全清百猛切paŋ
上 聲全清補永切piaŋ
去聲全清陂病切piaŋ
韻略上聲補永切
增韻上聲補永切
中原上聲庚青piəŋ
中州上聲庚青全清邦茗切
洪武上聲全清補永切piə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