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街道

重慶市涪陵區下轄街道

李渡街道,隸屬於重慶市涪陵區,地處涪陵區西部,東與鄰江北街道、百勝鎮接壤,南抵長江江心線與龍橋街道隔水相望,西與義和鎮相連,北與長壽區毗鄰,距涪陵區政府駐地10千米,行政區域面積110平方千米。

明朝時期,李渡街道境域屬涪州李渡里和謝石里;2008年5月,由李渡鎮與致韓鎮、石龍鄉合併為李渡街道截至2020年11月1日,李渡街道常住人口為17847人。截至2020年6月,李渡街道下轄6個社區、13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太乙大道36號。

李渡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工業以機械裝備製造、新能源、食品醫藥、電子信息行業為主。2019年,李渡街道生產總值73321萬元。

歷史沿革


明朝時期,屬涪州李渡里和謝石里。
清代,屬涪州白石里地。清末,屬涪州第一區李渡鎮。
民國二十年(1931年)10月後,屬涪陵縣第四區,仍置李渡鎮。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以後,屬涪陵縣第三區,設有李渡、石龍、金銀等鄉鎮。
1950年初,仍置李渡鎮,屬第三區。
1951年1月,李渡鎮析置石馬鄉。
2008年5月,李渡鎮與致韓鎮、石龍鄉合併為李渡街道。
1909年置李渡鎮,建國后仍置,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鎮后馬石鄉併入,1992年馬鞍、金銀兩鄉併入。水陸交通發達,長江流經該鎮,省道涪(陵)長(壽)公路、國道“319”過境。
街道依託背靠黃草山、比鄰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地理優勢,建設涪陵最美郊區、涪陵最美後花園。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幫助,將繼續竭盡所能提供全方位服務。李渡新區自2007年成立以來,在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和新城開發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4+1”的園區產業集群,成為涪陵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區域,具備了厚積薄發、乘勢而上的基礎和條件。李渡新區的發展目標和任務,按照政經合一的一體化管理模式,理順其管理體制,促進新區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和管理服務提檔升級。加快李渡新區建設發展,是貫徹落實“418”戰略部署的重大舉措,有利於優化我區的城市和工業布局,加快推進全區工業化、城市化和城鄉統籌一體化,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增強工業發展後勁,提升區域競爭力;有利於提高區招商引資工作成效,實現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加速建成渝東對外開放高地,實現涪陵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李渡古稱洪渡,相傳因唐代詩人李白於此渡江而更名為李渡。明代屬李渡里。清末(1909年)置李渡鎮,1931年置金銀鄉。1951至1953年,李渡鎮和金銀鄉先後分為馬鞍、石馬、雙廟、新建等鄉;1955年複合並為李渡鎮和石馬、馬鞍、金銀3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撤公社改鄉鎮,石馬併入李渡鎮。1992年馬鞍、金銀兩鄉併入李渡鎮。1995年11月,李渡鎮改屬新設立的涪陵市李渡區(縣級),並為區駐地;面積91.1平方千米,人口5萬人,轄石馬、小溪、東堡、平垣、太乙、雙龍、桂林、兩桂、妙音、果園、均安、桐梓、土橋、雙廟、和平、紅廟、幸福、石家灣、保和、染房、人和、石院、謝石、元覺、水磨、靈寶、埡口、尖山、興寨29個行政村和大巷子、新華路、人民路、和平路4個居委會。
李渡新區
李渡新區
1997年12月撤銷李渡區,李渡鎮改屬新設立的重慶市涪陵區。1998年5月,經重慶市政府批准設立“重慶涪陵李渡私營經濟示範區”(簡稱“李渡示範區”),實行“區鎮合一、政經合一”管理體制。轄區東鄰江北街道,西界義和鎮,南與龍橋鎮隔江相望,北連致韓鎮、石龍鄉。2000年末,面積67.6平方千米,總人口5445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473人,轄9個居委會、26個村,36個居民小組、199個村民小組。2001年末,總人口5410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581人,轄9個居委會、23個村,100個居民小組、177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總人口5393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151人,面積67.6平方千米,轄轄桃園、高岩口、雙河口、太乙門、大石廟、馬鞍、金銀7個社區和石馬、玉屏、兩桂、紅星、均安、和平、人和、石院、水磨灘、埡口、明家灣11個行政村,69個居民小組、78個村民小組。
2008年5月,撤銷李渡私營經濟示範區(鎮)、致韓鎮、石龍鄉,合併設立李渡街道,並划入義和鎮的大鵝、雙溪、盤龍三個村。?年,面積186.65平方千米,轄8個居委會、29個行政村,83個居民小組、287個村民小組,人口10.39萬人。2011年4月,將18個村(居)委託李渡新區管理(李渡新區成立於2007年)。2013年,實際管轄面積110平方千米,總人口40518人,轄19個村(居)。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李渡街道地處沿江河谷淺丘低山;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分為淺丘、平壩、中丘、低山四種類型;主要山脈有西部邊緣黃草山;最高點位於龍塘村太平寨山頂,海拔942.0米;最低處位於雙河口村長江邊,海拔143米(三峽水庫蓄水後為175米)。

氣候

李渡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為18.2℃,1月平均氣溫7℃,極端最低氣溫-1℃,8月平均氣溫31℃,極端最高氣溫44.5℃(2006年8月15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4℃,生長期年平均365天,無霜期年平均317天,最長345天,最短28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290小時,年總輻射80.5千卡/平方厘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4—10月,6月最多。

水文

李渡街道境內河道屬長江流域;主要河道有長江支流小溪河、斜陽溪2條,總長39.3千米;二級河有平溪河、踏水橋河等3條,總長19.5千米;三級河2條10.0千米,河流總長(含長江過境)80.8千米,河網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河流為長江,從西向東流經境內盤龍、雙溪、石馬、玉屏、高岩口、紅星、雙河口7個社區,境內長12.1千米,流域面積106.0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小溪河、斜陽溪。

自然災害

李渡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風災、冰雹等;嚴重的一次旱災發生於2006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持續高溫天氣長達90餘天,最高溫度達44.5℃,為百年不遇特大幹旱,直接經濟損失1800餘萬元。

自然資源


李渡街道境內已探明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灰石、砂石等;已經開發的有煤礦,位於新龍村,礦區面積2.5平方千米,地質儲量172.0萬噸,可采量156.0萬噸,年產量3.6萬噸。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001111雙河口居委會
002111太乙門居委會
003111大石廟居委會
004111馬鞍居委會
005111金銀居委會
006111高岩口居委會
007111致遠社區
008111石馬居委會
009111玉屏居委會
010111兩桂居委會
011111紅星居委會
012111均安居委會
013111人和居委會
014220明家灣居委會
015111大鵝居委會
016111雙溪居委會
017111盤龍居委會
018111倪峰居委會
019220新陽居委會
020111桂花園居委會
022111斷橋居委會
023111石龍居委會
024220龍橋居委會
025111和平居委會
026111楊二坪居委會
208220石院村
209220水磨灘村
210220埡口村
217220雲星村
218220百花村
221220嵐馬村
222220梨園村
225220堰橋村
226220龍塘村
227220兩龍村
228220韓龍村
229220新龍村
230220山侖村
2006年代碼
鄉鎮轄區詳情
500102116李渡鎮~001桃園居委會~002高岩口居委會~003雙河口居委會~004太乙門居委會~005大石廟居委會~006馬鞍居委會~007金銀居委會~201石馬村~202玉屏村~203兩桂村~204紅星村~205均安村~206和平村~207人和村~208石院村~209水磨灘村~210埡口村~211明家灣村
500102117致韓鎮~001致遠社區~201倪豐村~202新陽村~204雲星村~205百花村~206桂花園村~207龍橋村~208嵐馬村~209梨園村
500102221石龍鄉~201斷橋村~202石龍村~203堰橋村~204龍塘村~205兩龍村~206韓龍村~207新龍村~208山侖村
原【致韓鎮】位於區境西北部,黃草山東麓,南接李渡,北靠石龍。轄致遠1個社區,倪豐、新陽、雲星、百花、桂花園、龍橋、嵐馬、梨園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致韓場,距涪陵城區23千米,距李渡8千米。境內屬沿江丘陵低山區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一般在330至600米之間。涪長高速公路、319國道穿境。〖沿革〗境內清代有致遠場。1931年置致遠鎮。1938年將韓龍鄉併入,改為致韓鎮。1942年改為鄉。1953年由致韓鄉分置出韓龍、倪峰、華東3鄉,1955年復歸併。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合併致韓、石泉兩鄉設立致韓鎮。1996年,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致遠、倪峰、橋頭、新陽、松林、長沖、雲星、百花、學堂、桂花園、黑石、龍橋、嵐馬、石壩屋、雙勝、上屋、梨園17個行政村。2000年末,面積46.82平方千米,總人口2388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9人,轄17個村,130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面積46.8平方千米,總人口236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81人,轄9個村,61個村民小組。
原【石龍鄉】位於區境西北部,與長壽區接壤。轄斷橋、石龍、堰橋、龍塘、兩龍、韓龍、新龍、山侖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斷橋村四社,距涪陵城區18千米,距李渡13千米。境內屬沿江丘陵低山地帶,海拔高度多在400至600米之間,最高點太平寨海拔902米。涪(陵)長(壽)公路過境。〖沿革〗境內清代有石龍場,以其境內山岩蜿蜒如龍而得名。1931年置下石龍鎮,1935年改為石龍鄉。1953年分置涼風鄉,1955年歸併。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韓龍鄉併入。1996年,面積50.6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斷橋、石龍、香灣、堰橋、龍塘、汪家、兩龍、涼風、鳳凰、皂角、華東、韓龍、山侖13個行政村。2000年末,面積58.7平方千米,總人口1252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22人,轄13個村,95個村民小組。2004年末,面積58.7平方千米,總人口1149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0人,轄8個村,53個村民小組。
時間區劃調整
2011年李渡街道下轄高岩口、雙河口、太乙門、大石廟、紅星、玉屏、石馬、雙溪、大鵝、盤龍、倪峰、新陽、馬鞍、兩桂、金銀、人和、和平、均安、致遠、明家灣、龍橋、桂花園、斷橋、石龍24個社區,梨園、雲星、百花、石院、水磨灘、埡口、嵐馬、堰橋、龍塘、兩龍、韓龍、山侖、新龍13個行政村;下設193個居民小組、86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李渡街道下轄6個社區、13個行政村:致遠社區、明家灣社區、桂花園社區、斷橋社區、石龍社區、龍橋社區、石院村、水磨灘村、埡口村、雲星村、百花村、嵐馬村、梨園村、堰橋村、龍塘村、兩龍村、韓龍村、新龍村、山侖村。
街道辦事處駐太乙大道36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00102011011111致遠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02011014220明家灣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02011020220桂花園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02011022220斷橋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02011023220石龍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02011024220龍橋社區居民委員會
500102011208220石院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09220水磨灘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10220埡口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17220雲星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18220百花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21220嵐馬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22220梨園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25220堰橋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26220龍塘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27220兩龍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28220韓龍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29220新龍村村民委員會
500102011230220山侖村村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


2010年,李渡街道總人口88124人。
2011年,李渡街道總人口11.5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54萬人,城鎮化率39.0%;另有流動人口3.90萬人;總人口中,男性5.95萬人,佔51.6%;女性5.58萬人,佔48.4%;14歲以下16952人,佔14.7%;15—64歲82211人,佔71.3%;65歲以上16090人,佔14.0%;以漢族為主,達11.52萬人,佔99.9%;有苗、土家2個少數民族,共97人,佔0.1%;其中苗族52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53.6%;土家族45人,佔46.4%。2011年,李渡街道人口出生率7.0‰,人口死亡率7.8‰,人口自然增長率-0.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81.6人。
2021年6月,重慶市涪陵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李渡街道常住人口為17847人。城區常住人口數為1873人,鄉村常住人口數為15974人。

經濟


綜述

針對街道幅員面積大、人口眾多,加之工業園區的建設提速等特殊情況,街道緊緊圍繞工作大局,為適應“418戰略”需要,原李渡街道管轄的城市、工業功能範圍移交新區管理,原私個協李渡分會骨幹私營企業悉數移交新區。街道根據“地方發展、企業發財”的思路,重新定位的新李渡,在舊城改造、集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等提供更多商業機會。為進一步加快李渡片區的發展,涪陵調整了李渡片區原先為李渡街道與李渡園區管委會的雙重管理機制,並下放許可權,建立了“行政特區”——李渡新區管委會,為其城市和園區的超常規發展奠定基礎。李渡片區自2007年成立以來,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入53億元,“四橫五縱”主幹道基本建成通車,新城建設骨架基本成型。其工業園區初步形成“4+1”產業集群,去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5.7億元,較2007年增長12倍,成為涪陵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區域。按照政經合一的一體化管理模式,成立了新的李渡新區管委會,以理順其管理體制,促進新區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和管理服務提檔升級。落實區級部門領導跟蹤服務,限時辦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新區辦事效率,實現其超常規發展。李渡新區是涪陵“雙百”現代化大城市建設的主要戰場,是建設重慶江南萬億工業走廊核心區的重要陣地,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2011年,李渡街道財政總收入17.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6億元,比2010年增長173.0%。2011年,李渡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6848元,比2010年增長23.1%。
2019年,李渡街道生產總值73321萬元,較2018年增長4.8%;完成固定資產投入7147萬元,農業總產值完成44256萬元;非公有制企業實現總產值149253萬元,工業產值59928萬元,實現營業收入15498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3元,同比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92元,同比增長9%。

農業

2011年,李渡街道有耕地面積10.1萬畝,人均0.8畝,林地面積2.6萬畝。2011年,李渡街道農業生產總值5.3億元,比2010年增長11.5%,農業增加值3.3億元。李渡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2011年,李渡街道生產糧食總產量2.7萬噸,人均230.3千克,其中水稻1.4萬噸,玉米1.2萬噸;經濟作物以青菜頭(榨菜原料)、蔬菜、蠶桑為主。2011年,李渡街道青菜頭種植面積4.7萬畝,產量11.8萬噸;蔬菜種植面積5.0萬畝,產量14.9萬噸,主要品種有蓮藕、四季豆、圓白菜等;蠶繭產量200噸。李渡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李渡街道生豬飼養量6.9萬頭,年末存欄2.1萬頭;上市家禽42.9萬羽。2011年,李渡街道生產肉類2582噸,其中豬肉2530噸,牛肉45噸,羊肉7噸;畜牧業總產值2.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4.3%。2011年,李渡街道水果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1.2萬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柚子、橙子、楊梅、葡萄等。

工業

李渡街道工業以機械裝備製造、新能源、食品醫藥、電子信息行業為主。2011年,李渡街道境內李渡工業園區入駐企業有156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21.5億元,其中裝備製造業產值181.1億元,醫藥食品業產值24.4億元,新能源產業產值12.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產值4.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78.4億元。2011年,李渡街道工業總產值1.8億元,比2010年增長25.5%,工業增加值0.9億元,占生產總值13.7%。

商貿

2011年末,李渡街道有商業網點435個,職工2.3萬人。2011年,李渡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5.7億元,比2010年增長18.8%;有城鄉集貿市場7個,年成交額7.5億元。2011年,李渡街道出口總額1.3億美元。

金融

2011年,李渡街道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0.03億元,比2010年增長6.5%;年末有8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2011年末,李渡街道境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8.5億元,比2010年增長40.0%;各項貸款餘額0.7億元,比2010年增長10.0%。

文化


地名由來

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流放夜郎時曾於李渡境內渡江,李渡街道因而得名。
李渡街道中學
李渡街道中學

交通


李渡街道境內為渝涪高速、南涪高速、渝湘高速、319國道4條公路幹線交會地,設有高速公路出口1個;設有客運碼頭、貨運碼頭各1個。

社會


教育事業

李渡街道教育管理中心,由原來李渡教辦、致韓鎮中學、石龍鄉中學通過行政區劃而成立,街道所轄10.4萬人。李渡鎮街道教育管理中心所轄4所初中、中心校1所、完校6所、村校7所、民辦幼兒園6所。中小學教學班165個,中小學生7500人,在職教職工614人,退休304人,是涪陵區教育規模最大的單位之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實施科教興鎮和人才強鎮戰略,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以加快教育發展,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強鎮的奮鬥為目標推進“雙高”普九進程,努力開創李渡教育工作新局面。強化學校內部管理,積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兩基”成果得到鞏固。小學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畢業率為100%;初中入學率為99.8%,輟學率為0.65%,畢業率為100%,幼兒入園率為93%。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教育發展環境優化,中小學校舍煥然一新,設施設備配置齊全,有良好的教育秩序。教育質量歷年居全區同類鄉鎮前列。2007年再次創建為涪陵區最文明單位;獲涪陵區愛國衛生先進單、涪陵區教育工作目標管理考核一等獎、涪陵區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考核一等獎、涪陵區義務教育質量一等獎、涪陵區教育系統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穩定保平安工作一等獎、涪陵區普通高中送生工作一等獎、涪陵區中職送生工作二等獎、涪陵區教育系統信息工作先進集體、涪陵區教育工會工會作目標考核一等獎、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愛國衛生、人口與計劃生育、安全獲李渡示範區一等獎。為李渡創建教育強鎮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1年末,李渡街道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1722人,專任教師75人;小學10所,在校生3971人,專任教師33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2269人,專任教師23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制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有本科院校1所,高職、中專院校3所。2011年,李渡街道財政撥款教育經費達0.5億元,比2010年增長22.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李渡街道有科技人才4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95人,經營管理人才85人,技能人才95人,農村實用人才125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李渡街道有文化站1個,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7個,文化專業隊伍3支;建有街道中心圖書室1個,村級農家書屋37個,科普活動室37個,藏書70餘萬冊。2011年末,李渡街道有學校體育場4個,室內有體育場1個,居民小區建有塑膠體育館3個,看台設座椅2000張;100%的行政村、社區均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5.0%。2011年末,李渡街道實現廣播村村響和電視戶戶通,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李渡體育場館
李渡體育場館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李渡街道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41所(個),其中傳染病醫院1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所,衛生院2所,村衛生室37所;有公立衛生機構床位92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8張,固定資產總值0.4億元;專業衛生人員117人,其中執業醫師80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2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0人、執業(助理)醫師0.8人、註冊護士0.2人。2011年,李渡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7.4萬人次,院手術562台次,出院病人0.4萬人次;轄區內還有涪陵區第三人民醫院、涪陵中醫醫院、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附屬醫院等大中型醫院。2011年,李渡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55.6/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率達100%;孕產婦死亡率0/10萬。

社會保障

2011年,李渡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337戶,人數605人,支出121.5萬元,比2010年增長3.5%,月人均167.4元,比2010年增長3.5%;醫療救助51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164人次,共支出17.7萬元,比2010年增長25.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48戶,人數2132人,支出131.8萬元,比2010年增長25.0%,月人均52.0元,比2010年增長12.0%;國家撫恤、補助優撫對象487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77.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0%;社會福利費228.5萬元,比2010年增長12.0%;有敬老院3家,床位14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95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17萬人,參保率36.2%,參加失地農民養老保險9263人。

旅遊


李渡街道有三台寨、太乙門、祖師觀唐廟和水磨灘水庫、黃草山竹林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