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紅水鄉的結果 展開

紅水鄉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紅水鄉

紅水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東北部,距融水縣城100公里。鄉境內交通、通信十分方便,與國道209線相接的板大公路橫穿紅水中部,各村的村級公路已相繼開通。茶葉是紅水鄉主要經濟產業之一,也是全縣茶葉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生產最早的一個鄉鎮。

2021年,融水苗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16998人。

歷史沿革


民國19年(1930年)紅七軍經安陲江門、大田、大傘進白雲鄉黑魁,紅水黃奈、高文等地,取道三江縣境北上。
1984年以前屬拱洞鄉,1984年後獨立建鄉,成立紅水鄉。
名稱來歷因鄉 政府駐紅水村而得名。
地理位置地處融水苗族自治縣北部,東及東南接白雲鄉,南連安太鄉,西鄰良寨鄉,北靠拱洞鄉。人民政府駐紅水村,電話區號0772.郵政編碼545321.距融水苗族自治縣城53.2千米。

政區沿革

原屬融水 苗族自治縣拱洞公社。1984 年7月,設紅水鄉。划轄原拱洞公社的紅水、芝東。黃奈、高文、振民、良友,良雙、良隴8個村委會。1989年, 紅水鄉設8個村公所、23個村民委員會。

地理位置


紅水鄉位於融水縣境北部,鄉政府駐地紅水,距融水縣城101公里,地處中低山地帶,東與白雲鄉、南與安太鄉、西與良寨鄉、北與拱洞鄉交界,總面積133.84萬平方公里。

行政轄區


2011 年末,轄紅水、芝東、黃奈、振民,高文、良友、良雙、良隴8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狀況


紅水鄉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7830
9311
8519
家庭戶戶數4107
家庭戶總人口(總)17818
家庭戶男9301
家庭戶女8517
0-14歲(總)4231
0-14歲男2374
0-14歲女1857
15-64歲(總)12276
15-64歲男6293
15-64歲女5983
65歲及以上(總)1323
65歲及以上男644
65歲及以上女67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7703
2021年,融水苗族自治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16998人。

自然資源


全鄉總面積為133.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3.67公頃,其中水田面積472.47公頃。轄八個村民委,28個自然屯,144個村民小組。2006年底,全鄉總人口為21269人,農業人口21003人,其中苗族占人口總數的97.4%。林地面積10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5%,木材蓄積量為14.88萬立方米。
境內主要礦產品有銅、雲母、石棉、砷沙等。水力資源豐富,特別是良雙河,水流急盪,落差較大。
紅水鄉
紅水鄉
紅水鄉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由濠景礦業公司開採的芝東銅礦儲藏量為最多,約有70萬噸,兩條生產線同時作業,年產銅礦527噸,年總產值約1000萬元,為紅水鄉財政稅收主要來源。芝東銅礦原可開採十年,但是由於金融風暴影響已於2008年10月份停產。除了正在開採的銅礦外,我鄉的硅礦、雲母、石棉、砷沙、輝綠岩等礦藏豐富;良友村的輝綠岩,正在開採之中;紅水鄉水力資源豐富,特別是良雙河,水流急盪,落差較大,水力發電站的開發前景大有可為,天友電站已建成正在發電之中,年發電量達800萬千瓦時。

經濟建設


鄉鎮企業

該鄉設有鄉鎮企業辦公室1個,下轄1個茶葉加工廠,現已更名為融水元寶山茶業有限公司。原瀕臨倒閉的茶葉加工廠經改革後生機盎然,現年產值達40多萬元,上交稅金每年3萬多元。全鄉現有茶園達2600多畝,其中高產茶地600多畝,近兩年來新植茶葉2000畝。元寶山茶葉公司所生產出來的“金蘆笙”牌茶葉系列產品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產品遠銷江浙一帶,近銷往柳州、桂林、南寧,供不應求。我鄉的茶葉種植已遍布全鄉8個村,並逐步向規模、高產、高效、優質方向發展,最終將成為我鄉的支柱產業。

特色產業

(一)茶葉。茶葉是紅水鄉主要經濟產業之一,紅水鄉也是全縣茶葉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生產最早的一個鄉鎮。全鄉茶葉種植面積達6931.5畝,其中進入採摘期的茶葉有4000多畝,進入豐產期的茶葉有3200多畝。茶葉新植完成420畝,茶葉低改1000畝。茶葉種植主要輻射在紅水村、黃奈村、振民村、芝東村、良友村、良雙村等行政村。年產鮮茶葉35萬多斤,成品干茶7萬多斤,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模式,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專門從事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擁有大小茶葉加工廠12個,註冊登記了“元寶山”牌茶葉商標,設計、印製了5套系列茶葉外包裝。產品銷售遍布全國各地,主要銷往江浙、上海、北京、陝西、江蘇、江西、安徽等國內大中城市。
(二)椪柑。紅水鄉氣候溫和,良雙、良友及振民村沿河一帶土壤十分適宜種植椪柑。全鄉椪柑種植面積200畝,已全部進入豐產期,主要分佈在良友、良雙等行政村,年產量為十六萬公斤左右,產品主要銷往柳州、融安、融水,供不應求。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規模,效益明顯。作為紅水鄉的特色產業,鄉黨委、政府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在良友、良雙、芝東、振民等村沿河兩岸大力推廣椪柑種植,把規模擴張,把品質做優,把效益提高,使紅水鄉的椪柑特色產業向做大做強的方向發展。
(三)油茶。充分領會國家大力扶持油茶種植產業的政策,引導群眾,在管好現有的油茶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油茶種植,將原有油茶進行低產改造,搞好管護。大力宣傳國家扶持農業良種油茶政策,著力發展“中華大果油茶”和“軟枝油茶”兩種品種。計劃在黃奈、高文等村進行試點,低產改造1000畝。

社會事業


全鄉已有6個村開通程式控制電話,全鄉8個村均開通閉路電視和農村電網的架設,鄉內開通了行動電話,從而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全鄉農民能享受電網“同網同價”的待遇。
學校:鄉內設有教育辦公室1個,中學1所,中心校1所,9個村完小,4個教學點。楊立新,男,苗族,1961年出生,中專文化,現任紅水鄉教辦室主任;韋真,男,苗族,大專文化,1969年出生,現任紅水鄉教辦室副主任;榮政優,男,苗族,大專文化,1972年出生,現任紅水鄉初級中學校長;吳陸輝,男,苗族,中專文化,1969年出生,現任紅水鄉中心小學校長。現有在校中學生376人,中學入學率為45.9%,中學輟學率為11.6%;小學在校生186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4%,小學生輟學率為3.5%。全鄉現有教職工165人,大專以上文化32人,其餘均達中專(師)文憑以上,教育合格率達100%。有黃奈小學的王田春老師獲得“西部開發扶貧燭光”獎,良隴小學的劉美英老師獲得“希望工程”獎,紅水鄉教育通過老師的諄諄教誨、默默耕耘和學生的刻苦努力,在每年小學升學、初中升學考試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全縣各鄉鎮中排在中上水平。
為鞏固兩基“工作成果,全鄉上下形成合力抓好控輟保學及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工作。2008年,全鄉小學入學率99.31%,初中入學率為98.75 %,中、小學輟學率均控制在縣下達的指標內;全鄉共有45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高中,排在融江片中學的第一位,排在全縣山區中學的第三位,比2007年同期被高中錄取35人多10人。
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狠抓農村”降消“工作。 2008年全鄉育齡婦女道鄉衛生院建卡人數436人,產前檢查人數453人,產前檢查率達87.3%,住院分娩人數451人,住院分娩率達78.5%,”降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計劃免疫工作也有較大提高。
2008年年底我們舉全鄉之力切實抓好2009年度”新農合“工作,全鄉完成農戶參合3588戶,17325人,參合率86.03%。2008年農民從”新農合“得到受益3897人次,救助金額為302965.7元。
醫院:鄉內有衛生院1所,設有急診室、婦幼保健室、防疫室、藥房、注射室。共有醫務人員9名,其中3名主治醫師,2名婦幼保健醫生,1名護士長,3名護士。院內有3個病房,8張病床,X光機1台,每年接收各種病人達700多人次,從而基本解決了紅水鄉以往缺醫少葯的問題。

傳統節日


紅水鄉民族、民間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享譽全區的良雙”鬧魚節“、三月春社節、良雙初十蘆笙坡(整依積坡會)、紅水十一蘆笙坡、八月高文燒魚節等,節日期間舉行坐妹、對苗歌、苗衣展演等各種民族活動。
紅水鄉鬧魚節
紅水鄉鬧魚節

民間小吃


該鄉有美味飄香的”牛癟(牛憋)“、”羊癟(羊憋)“,有開胃的酸魚、酸鴨、腌豬肉和可口的”革命菜“魚湯。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地處元寶山北麓,屬中低山陡坡地形,地勢為丘陵。境內有中山、低山、丘陵、谷地,地形東高西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 240 - 620米,境內最高峰位於良隴村三百塘山,海拔1484米:最低點位於良友村三渡橋處,海拔242米。

氣候

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春季陰寒、細雨連綿;夏季常有雷雹雨及基風雨,但時間不長,不連續,雨量充沛:秋季秋高氣爽,雨量逐次減少;冬季陰冷少雪,但到冬至至大寒,高山之巔,常是白雪覆蓋。多年平均氣溫18C,1月平均氣溫9C,7月平均氣溫30C。平均氣溫年較差25C。生長期年平均247天,無霜期年平均224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379.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810.1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3120毫米(1983 年)。

水文

境內屬珠江水系。良雙河流經良隴、良雙、良友3個村后匯入拱洞鄉境。

資源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 藏資源豐富,主要有銅、雲母、石棉、砷沙等。其中以銅儲藏量較大。

自然災害

主要 自然災害有干早、大風、霜凍、山體滑坡、洪澇、冰雪等。冰凍災害最嚴重-次發生在2008年。境內房屋倒塌。林木折斷: 2010 年4-5月遭受50年不遇的早災后。6月底再次遭受暴雨侵襲,造成各村夏糧減產,大部分村屯受災。

交通運輸


209國道相接的639縣道過境。全鄉8個行政村均通村級公路。
郵政電信
2011 年末,郵政網點1個,業務收入10萬元,其中純收人5萬元;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1萬份(冊)。
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60門,固定電話用戶850戶,電話普及率15%;行動電話用戶700戶:網際網路用戶18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5萬元。

經濟


鄉鎮企業

該鄉設有鄉鎮企業辦公室1個,下轄1個茶葉加工廠,現已更名為融水元寶山茶業有限公司。原瀕臨倒閉的茶葉加工廠經改革後生機盎然,現年產值達40多萬元,上交稅金每年3萬多元。全鄉現有茶園達2600多畝,其中高產茶地600多畝,近兩年來新植茶葉2000畝。元寶山茶葉公司所生產出來的“金蘆笙”牌茶葉系列產品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產品遠銷江浙一帶,近銷往柳州、桂林、南寧,供不應求。我鄉的茶葉種植已遍布全鄉8個村,並逐步向規模、高產、高效、優質方向發展,最終將成為我鄉的支柱產業。

特色產業

(一)茶葉。茶葉是紅水鄉主要經濟產業之一,紅水鄉也是全縣茶葉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生產最早的一個鄉鎮。全鄉茶葉種植面積達6931.5畝,其中進入採摘期的茶葉有4000多畝,進入豐產期的茶葉有3200多畝。茶葉新植完成420畝,茶葉低改1000畝。茶葉種植主要輻射在紅水村、黃奈村、振民村、芝東村、良友村、良雙村等行政村。年產鮮茶葉35萬多斤,成品干茶7萬多斤,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模式,成立了茶葉合作社,專門從事茶葉的生產、加工、銷售,擁有大小茶葉加工廠12個,註冊登記了“元寶山”牌茶葉商標,設計、印製了5套系列茶葉外包裝。產品銷售遍布全國各地,主要銷往江浙、上海、北京、陝西、江蘇、江西、安徽等國內大中城市。
(二)椪柑。紅水鄉氣候溫和,良雙、良友及振民村沿河一帶土壤十分適宜種植椪柑。全鄉椪柑種植面積200畝,已全部進入豐產期,主要分佈在良友、良雙等行政村,年產量為十六萬公斤左右,產品主要銷往柳州、融安、融水,供不應求。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規模,效益明顯。作為紅水鄉的特色產業,鄉黨委、政府將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在良友、良雙、芝東、振民等村沿河兩岸大力推廣椪柑種植,把規模擴張,把品質做優,把效益提高,使紅水鄉的椪柑特色產業向做大做強的方向發展。
(三)油茶。充分領會國家大力扶持油茶種植產業的政策,引導群眾,在管好現有的油茶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油茶種植,將原有油茶進行低產改造,搞好管護。大力宣傳國家扶持農業良種油茶政策,著力發展“中華大果油茶”和“軟枝油茶”兩種品種。計劃在黃奈、高文等村進行試點,低產改造1000畝。

社會發展


全鄉已有6個村開通程式控制電話,全鄉8個村均開通閉路電視和農村電網的架設,鄉內開通了行動電話,從而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全鄉農民能享受電網“同網同價”的待遇。
學校:鄉內設有教育辦公室1個,中學1所,中心校1所,9個村完小,4個教學點。楊立新,男,苗族,1961年出生,中專文化,現任紅水鄉教辦室主任;韋真,男,苗族,大專文化,1969年出生,現任紅水鄉教辦室副主任;榮政優,男,苗族,大專文化,1972年出生,現任紅水鄉初級中學校長;吳陸輝,男,苗族,中專文化,1969年出生,現任紅水鄉中心小學校長。現有在校中學生376人,中學入學率為45.9%,中學輟學率為11.6%;小學在校生186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4%,小學生輟學率為3.5%。全鄉現有教職工165人,大專以上文化32人,其餘均達中專(師)文憑以上,教育合格率達100%。有黃奈小學的王田春老師獲得“西部開發扶貧燭光”獎,良隴小學的劉美英老師獲得“希望工程”獎,紅水鄉教育通過老師的諄諄教誨、默默耕耘和學生的刻苦努力,在每年小學升學、初中升學考試中均取得較好的成績,在全縣各鄉鎮中排在中上水平。
為鞏固兩基“工作成果,全鄉上下形成合力抓好控輟保學及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工作。2008年,全鄉小學入學率99.31%,初中入學率為98.75 %,中、小學輟學率均控制在縣下達的指標內;全鄉共有45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高中,排在融江片中學的第一位,排在全縣山區中學的第三位,比2007年同期被高中錄取35人多10人。
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狠抓農村”降消“工作。 2008年全鄉育齡婦女道鄉衛生院建卡人數436人,產前檢查人數453人,產前檢查率達87.3%,住院分娩人數451人,住院分娩率達78.5%,”降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計劃免疫工作也有較大提高。
2008年年底我們舉全鄉之力切實抓好2009年度”新農合“工作,全鄉完成農戶參合3588戶,17325人,參合率86.03%。2008年農民從”新農合“得到受益3897人次,救助金額為302965.7元。
醫院:鄉內有衛生院1所,設有急診室、婦幼保健室、防疫室、藥房、注射室。共有醫務人員9名,其中3名主治醫師,2名婦幼保健醫生,1名護士長,3名護士。院內有3個病房,8張病床,X光機1台,每年接收各種病人達700多人次,從而基本解決了紅水鄉以往缺醫少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