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島
大麥島
青島市嶗山區大麥島是嶗山區下轄中韓街道社區,背依浮山,南鄰黃海,是青島市百強村之一。
村莊人口:2004年底,有居民1492戶,4128人,共有各種姓氏108個。
大麥島
村莊位置:距中韓街道辦事處駐地6.8公里,背依浮山,南鄰黃海,香港路、東海路從社區南、北平行而過,東與徐家麥島毗鄰,西到燕兒島東坡,北與市南區丁家莊接壤,南至海邊,是嶗山區較大的社區之一。
村莊人口:2004年底,有居民1492戶,4128人,共有各種姓氏108個,主要有藍、戴、於、王等姓氏。
社區先民歷來以農、漁為主,因土地貧瘠,遇到旱災,糧食歉收,社區居民生活較為困苦。大麥島社區緊靠大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成年男子多下海捕魚,撈石花菜、海參和鮑魚。所以大麥島人幾乎人人都會游泳,他們踏波逐浪,縱橫自如,有“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絕技。20世紀初,自德人建起第一海水浴場后,青島市的所有海水浴場的海上救護人員,“大麥島人洗澡——沒別人攬的”,幾乎都是大麥島人。大麥島社區地處浮山前,花崗岩資源非常豐富,1953年北京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取石料就是選用這裡的“浮山花崗岩”。20世紀80年代,由於青島市的發展東擴,社區大片耕地被規劃、徵用,建起了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分校)等高校和大片公寓、賓館、療養院和商品樓宇。到20世紀末,大麥島的原有土地基本改變了用途。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在逐步加快,1988年10月,全體社區居民轉為城市戶口,糧、油由國家供應。社區居民們大膽走出了單純的農漁自然經濟,於1993年成立了浮昌實業總公司,大力發展經濟,以機械製造、汽車修理、建築、冷藏加工等為支柱,全方位的發展旅遊、飲食、金融、貿易、信息等“軟”產業。現今的大麥島海鮮一條街早已響譽市內外。2004年有社區辦企業15家,固定資產3000萬元,年經營總收入達9024萬元。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到142家,固定資產1113萬元,年經營收入7550萬元。社區里投資70餘萬元,建起了農貿市場,內設攤位達560個,日銷售額約在10萬元以上。大麥島這個以第一產業為主的村莊,已轉變為二、三產業為主的城市社區,經濟總收入多年躍居全市先進行列。先後被評為“青島市百強村”、青島市“經濟強村”等稱號。2004年經濟總收入282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87元。
大麥島社區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積極搞好村級組織配套工作和社區建設,加強社會綜合治理,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和發展社會養老保險事業。大麥島的文化娛樂活動世代傳承。他們的高蹺隊腿子高、花樣多、功夫硬、能騰空踢腳、表演高難度的武打動作;演出的呂劇《小放牛》《借年》等更是相當出色,被《中國民間舞蹈大全》所收載;傳統的體育項目是武術和游泳,籃球和田徑是解放后發展起來的運動項目,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不少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社區居民于慧在1998年、1999年獲全國射箭比賽冠軍,在亞洲、世界重大比賽中,都取得過優異的成績,為祖國和家鄉人民爭了光。社區居民藍立克,山東藝術學院畢業,現為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他的多幅山水畫被日本首相官邸和省、市有關部門收藏。參與創作80米長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畫卷》,由中央軍委收藏,並受到軍委領導張萬年、遲浩田的接見和表彰。多幅作品入選全國各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集》等三十餘部大型畫冊。
2005年7月1日,青島市嶗山區政府發布消息,多年來倍受青島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麥島片(包括大麥島、徐家麥島、王家麥島三個村)舊村改造的拆遷安置工程已經啟動。
據悉,整個工程涉及2530戶村民,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打通貫穿麥島片的海口路(規劃28號線)和海興路。海口路為東西向公路,連接海江路和麥島路,工程長度1747米;海興路為南北向公路,連接東海路和香港東路,工程長度510米;第一階段需要拆遷安置居民371戶。第二階段拆遷海口路以北區域,安置居民900多戶。第三階段拆遷海口路以南區域,安置居民1000多戶。拆遷安置工程從2005年6月12日開始實施,截止2005年6月30日下午6時,工程第一階段海口路與海興路施工需要先行拆遷房屋371處,其中擁有合法手續應簽訂拆遷補償協議的房屋360處,已經有359處房屋的戶主與麥島片舊村改造指揮部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協議。
另悉,整個麥島片改造的拆遷居民實施就地安置,採取貨幣補償、房屋補償、貨幣和房屋補償相結合三種補償方式,給群眾充分的選擇空間。
大麥島拆遷改造已經步入尾聲,的一首“嶗山的雨”代表了作者滿腔的情懷。
嶗山的雨
作者:酉心
一直都是嶗山人,一直都喝黃河水。
老死不願出門人,今天無奈出了門。
寒風細柳立不久,溫馨巴士踏雨來。
寥寥幾人余無數,隨遇而安雨更來。
紅頂白煙已過往,高樓大廈爬滿窗。
形隻影單匆匆過,再也不見父老鄉。
多少煙花堆笑顏,多少榮祿過往煙。
多少寒骨亡它處,多少青年白髮炎。
人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說,“生,嶗山人。死,嶗山鬼。”
人說,“一方水土一方人。”
我說,“一腔熱血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