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赤坑鎮的結果 展開

赤坑鎮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下轄鎮

赤坑鎮,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位於海豐縣東南部,東北面隔東溪與陸豐相望,西北面與陶河鎮可塘鎮毗鄰,西南面與市城區東涌鎮接壤,東南面與市城區田墘街道、大湖鎮以羊牯嶺山脈分界。轄區總面積103.13平方千米。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赤坑鎮常住人口為26316人。截至2020年6月,赤坑鎮共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 

宋至清代,屬海豐縣金錫都。1950年,建政屬六區。1987年1月,撤區建鎮。赤坑鎮有“戲劇之鄉”的文化傳統,正字戲白字戲兩種稀有劇種,全鎮擁有7個戲劇團,即沙大正字戲劇團、石望玉春香劇團、石望鴻興正字劇團、石望白字劇團、茅湖白字戲劇團、大化白字戲劇團、龍興潮劇團等。

2017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得12.44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工業總產值達8.9億元,同比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1.43億元,規摸下工業6.96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4.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億元,同比增長6.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9億元。

歷史沿革


宋至清代,屬海豐縣金錫都。
民國時期屬六區。
1949年10月解放。
1950年,建政屬六區。
1957年,撤區劃分為赤坑鄉和沙港鄉。
1958年,合併成立赤坑人民公社。
1964年,高大鄉部分劃出成立大湖人民公社,楊埔鄉部分劃出並人陶河人民公社,余為赤坑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社設區。
1987年1月,撤區建鎮。
赤坑鎮
赤坑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赤坑鎮共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赤坑鎮316鄉道。
赤坑鎮區劃詳情
青坑社區南土村下蘭村古流村茅湖村赤花村崗頭村
社美村仁家村上埔村堯陂村船塢村下圍村嶼仔村
溪金村大化村石望村下埔村沙大村吉嶼村長圍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赤坑鎮位於海豐縣東南部,東北面隔東溪與陸豐相望,西北面與陶河鎮、可塘鎮毗鄰,西南面與市城區東涌鎮接壤,東南面與市城區田墘街道、大湖鎮以羊牯嶺山脈分界。 轄區總面積103.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赤坑鎮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部為突出的丘陵地帶,東北部為低洼的咸潮田,南、北、西三面群山環抱,南部羊牯嶺山脈(主峰海拔527.6米),中部是平原,全鎮地形狀似盆地。

氣候

赤坑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赤坑鎮
赤坑鎮

人口民族


2017年末,赤坑鎮常住人口35557人。 
2018年末,赤坑鎮戶籍人口72099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赤坑鎮常住人口為26316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末,赤坑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得12.44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工業總產值達8.9億元,同比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1.43億元,規摸下工業6.96億元;完成農業總產值4.0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億元,同比增長6.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9億元。 
2017年末,赤坑鎮轄區有企業175家,企業從業人員2996人。 

農業

2017年,赤坑鎮水稻種植面積3118.2公頃,其中早稻1280公頃、晚稻1838.2公頃,平均畝產約410千克。 

工業

2017年末,赤坑鎮轄區有工業企業16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 
2018年末,赤坑鎮轄區有工業企業16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 

商貿

2018年末,赤坑鎮轄區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19家。 

鄉鎮發展

赤坑鎮區圖
赤坑鎮區圖
近年來,赤坑鎮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本地實際,一心一意謀發展。公路、水利、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長足發展,教育、文化、衛生、殯改、社會治安等社會事業取得了新的成就。全鎮“三個文明”建設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良好局面。200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4750萬元,比上年增長21.5%,其中工業產值達到62400萬元,增長28%;農業產值達到22350萬元,增長6.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26530萬元,增長30%,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增快,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荔枝種植、鹹淡水養殖是赤坑鎮的特色農業和亮點。目前,該鎮以荔枝為主的水果基地達到3萬畝,年產量在2500噸以上,產值近3000萬元。擁有鹹淡水養殖基地1.5萬畝,年產值2500多萬元。特別是去年來,赤坑鎮黨委、政府成功引進了汕尾市五豐水產公司羅非魚養殖項目。該項目計劃開發羅非魚養殖面積1萬畝,總投資5000多萬元。首期開發面積2000多畝,投入資金2000萬元,目前已正式投入生產。推進了赤坑鎮養殖業向公司+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發展。
赤坑鎮是知名的革命老區,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和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赤坑鎮黨委、政府將一如既往帶領全鎮7萬人民,團結一致,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發展力度,開發鹹水溫泉等第三產業,並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氛圍,為把赤坑鎮建設成為海豐縣城區的後花園,實現赤坑的跨越式發展而奮鬥!

交通


赤坑鎮省道汕可公路、縣道陶赤、赤大等公路穿越鎮區。 
赤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逐年完善。特別在構築交通網路方面不遺餘力。自2000年開展公路大會戰以來,先後投入資金4000多萬元,完成省道大化通遮浪公路,南土、沙港、陶赤公路及21個村(居)委會通行政村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4公里。今年,該鎮公路建設的目標是全面完成57個自然村路的水泥化建設,成為全縣第一個全面通自然村路水泥化的大鎮。
2015年年底,改造穿越鎮區的可汕公路(省道241),改造為雙向四車道,兩邊增加人行道。
赤坑鎮所在地青坑圩距海豐縣城27公里,距汕尾市區15公里,交通四通八達,距廈深鐵路汕尾站約5公里,距離深汕高速公路埔邊出口約10公里,省道汕可公路、縣道陶赤、赤大等公路穿越鎮區。水運經流沖河通東、西溪,進入紅海灣碣石灣。 

社會


教育事業

2020年,赤坑鎮有6所小學,分別是中心小學、沙港小學、赤花小學、南塗小學、崗頭小學、大化小學。 2所初級中學,分別是沙港中學和南塗中學以及1所完全中學赤坑中學。 

治安管理

2016年,赤坑鎮共出動4324人次,清查倉庫、閑置房屋、養殖場等166處,化解初信初訪18起,化解率100%;全鎮共查處涉毒刑事案件8宗,抓獲7人查處出吸毒案件35宗,抓獲35人,其中強制戒毒23人,社區戒毒12人。 

文化


文物古迹

赤坑鎮人文古迹主要有長慶寺(始建南宋寶裕二年)、孝節寺(清建)、大德媽祖廟(明建)、徐廬山夫婦合葬墓等。 

地名由來

赤坑,雅號青坑,大革命時期,該鎮是赤衛隊活動中心,為紀念赤衛隊對人民的赤膽忠心,故名赤坑鎮。鎮府駐青坑圩。1969年4月改名向陽人民公社,1979年復為今名。

文化戲曲

赤坑鎮有“戲劇之鄉”的文化傳統,正字戲、白字戲兩種稀有劇種,得到較好的保護和發展,全鎮擁有7個戲劇團,即沙大正字戲劇團、石望玉春香劇團、石望鴻興正字劇團、石望白字劇團、茅湖白字戲劇團、大化白字戲劇團、龍興潮劇團等。 
赤坑鎮
赤坑鎮

旅遊


長慶寺
長慶寺位於海豐縣赤坑鎮茅鋪村南畔山麓與南塗族交界處,傳說始建於南宋寶祐二年(1254年)。明代重建,初名“長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修建,易名“長慶寺”,又稱“新庵”;因前殿供奉漢代名醫華佗,故俗稱“華佗庵”。
人文古迹主要有長慶寺(始建南宋寶裕二年)、孝節寺(清建)、大德媽祖廟(明建)、徐廬山夫婦合葬墓等。 
赤坑鎮
赤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