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河鎮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下轄鎮

陶河鎮,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位於海豐縣東南部,西北與黃江為界與附城鎮隔江相望,東北以東溪為界與城東鎮可塘鎮分江而治,西南與紅草鎮接壤,東南與赤坑、東沖兩鎮相鄰。陶河鎮總面積64.11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陶河鎮共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陶河鎮為陶河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陶河鎮平原連片寬廣,且與附城、城東、可塘等鄉鎮的大片土地渾成一體,有海豐縣“平原鄉鎮”之稱。

陶河鎮地勢呈南高北低,海拔最高337米。山地面積47644畝,平原面積積48551畝,土地總面積為96195畝。由於平原連片寬廣,且與附城、城東、可塘等鄉鎮的大片土地渾成一體,有海豐縣“平原鄉鎮”之稱。

歷史沿革


1952年,分屬一區和九區。
1953年,屬龍山區。
1957年底,撤區並大鄉,設陶河鄉。
1徠958年,設陶河公社。
1984年,改區。
1987年,建鎮。
陶河鎮
陶河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陶河鎮位於海豐縣東南部,區域總面積64.1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陶河鎮地勢南高北低。

氣候

陶河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年降水量2000毫米。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陶河鎮共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陶塘社區陶河圩。
陶河鎮區劃詳情
陶塘社區楊南村楊東村楊西村楊北村步雅村
陶新村陶北村陶東村霞西村陶聯村陶西村
陶南村桐埔村金錫村雅卿村霞雅村下邊村

人口民族


2017年末,陶河鎮常住人口有9976人。
2018年末,陶河鎮戶籍人口有36478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陶河鎮常住人口為10190人。

經濟


綜述

2005年,全鎮工業農業總產值32711萬元,比增17.8%,人均純收入3840元,比增5.3%,鎮級財政收入達到500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39萬元。
2016年,陶河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約7.7億元,工業產值約4.8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產值約3.5億元,規模以下產值約1.36億元);農業總產值約2.84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3.99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29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115元,比增6%(其中國稅收入126萬元,地稅收入298萬元)。
2017年,陶河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約7.8億元,工業產值約4.57億元,農業總產值約3.2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約5.3億元。
2018年,陶河鎮工業企業個數共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家。
2018年,陶河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家。

農業

該鎮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繼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鎮已形成了四個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基地。分別是:以陶北、陶新為中心的優質糧生產基地;以雅卿、陶南為中心的茄子生產基地;以陶河公路、陶赤公路周邊為主的萬畝優質果生產基地;以楊南為中心的千畝辣椒生產基地。

工業

實施“工業立鎮”的發展戰略。共創辦上規模上檔次企業5家,主要有德嘉毛織廠、華富玩具廠、合成玩具廠、中發五金、太湖珍珠廠等。到2005年底,全鎮有工企業128家,工業總產值達16800萬元。全鎮形成了以珍珠、首飾、紡織、玩具為主的產業格局。基礎設施方面,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交通、通訊、自來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緩解制約該鎮經濟發展的“瓶頸”;交通方面:多年來共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鋪設水泥路面71.5公里;至目前為止,鎮通行政村公路已全面鋪設了水泥路面,交通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文化


地名由來

陶河鎮在縣境中南部,西北距海城9公里。鎮政府駐陶塘圩。陶塘圩又稱“渡(都)塘圩”。明末清初,大批居民由福建遷徙而來,開設商埠,又生產大量陶器,銷往境內外,陶塘因此得名。

白字戲

白字戲是用汕尾市海陸豐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汕尾等粵東地區,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改用當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起初白字戲和潮劇都稱白字戲,白字戲名為“海陸豐白字”,又稱“南下白字”;潮劇名為“潮州白字”,又稱“頂頭白字”,後來白字戲一名用來專指海陸豐白字。白字戲唱腔結構以曲牌聯套體為主音樂優美,有聯曲、滾唱、一唱眾和等形式與特點。

交通


陶河鎮緊靠海尾公路,道路寬闊,距汕尾市22千米、海城鎮18千米。通車里程38千米,村村通汽車。每天都有客、貨運車輛往返市、鎮之間。黃江流經全境,水運可達汕尾。

社會


教育

截至2020年5月,陶河鎮有6所小學,分別是中心小學、楊埔小學、陶東小學、陶南小學、桐埔小學、桐埔小學。有1所初級中學陶河中學。

文化事業

截至2002年,陶河鎮有文化娛樂場所13個,群眾文化生活有舞獅、武術、書畫、音樂等。

醫療衛生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得到進一步的推廣,2005年全鎮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群眾達到2257多人。至2007年底,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群眾達到了5328人,部分困難群眾初步享受到了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好處。

基礎設施

實現村村通電話,並建成3個行動電話通訊基站。2003年建成一座日供水6000噸的自來水廠。全鎮中學一所、小學18所,中小學教學樓實現樓房化。有鎮級醫院一所、村醫療站18個。和諧社會建設方面,計劃生育工作有新的進步,全鎮年均計生率達到91%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出生率控制在9.6‰以內,實現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注重加強對各種民事糾紛和突發事件的防控化解工作,把各種糾紛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殯葬改革成效顯著,全鎮年均火化率達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