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海城鎮的結果 展開

海城鎮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下轄鎮

海城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境中北部,東臨城東鎮、公平鎮,西接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南椅附城鎮、梅隴鎮,北面與惠州市惠東縣相接壤。毗鄰於深圳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全鎮區域總面積231.60千米,截至2019年末,海城鎮總人口151557人。截至2019年10月,海城鎮轄13個社區、9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城鎮常住人口為163989人。

海城歷史以來長期為汕尾市中部中心,是海豐縣的經濟、文化、交通、人口中心。

海城作為國家重點城鎮、汕尾市中心城鎮、汕尾衛星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臨近廈深鐵路鮜門站、汕尾站,距瀋海高速埔邊出口和鮜門出口分別17公里、30公里。

海城既是一個具有一千六百七十多年歷史古邑的文化中心,也是一塊有著光榮傳統的革命聖地――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發祥地。

歷史沿革


清代海城鎮屬興賢都。民國時期廢都設區,屬一區,后改鎮。
1949年10月11日海城解放后,成立海城鎮工作委員會。
1950年4月,屬一區,區府駐縣警報樓。同年6月成立海城鎮,直屬一區府。
1957年,原隸屬城關區的名東、城北、西南、中河等鄉並人海城鎮。
1958年4月,撤區並大鄉,同年9月撤鄉建人民公社,同年12月,原城關區、關新鄉、守望鄉、台東鄉、關東鄉、赤山鄉、榮山鄉、聯河鄉、海城鎮合併成立海城人民公社。駐址海城施厝塘。
1961年6月撤銷海城公社,新劃出海城鎮公社。
1963年又撤銷海城鎮公社,與聯河、赤山、附城、守望等公社合併為海城公社。
1964年6月,恢復海城鎮建制。
1975年2月,原蓮花山公社長埔大隊划給海城鎮管轄。
1984年3月,部分撤區並鎮,鄰近海城、城東、蓮花山等3個區併入海城鎮,3區1鎮合併后,成立海城、城東、蓮花山3個管區。
1987年1月,縣撤區建鄉時保留海城鎮建制。 
1995年9月,鎮政府從人民北路南段遷至廣富路北側。
2003年1月,經省政府同意,撤銷蓮花山鎮。 
2004年12月,蓮花山鎮劃歸海城鎮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城鎮位於縣境中部,東與城東鎮接壤,南與附城鎮相連,西與附城、聯安毗鄰,北倚蓮花山。海城鎮全鎮區域總面積231.29千米。

地形地貌

海城鎮地處蓮花山脈東南坡的大面嶺山麓,西北為丘陵,南部為平原。蓮花山余脈大面嶺綿延城鎮西北境,大面嶺主峰海拔194.2米,發源於蓮花山和銀瓶山麓的龍津河流經本鎮,與黃江匯合后注人麗江浦出紅海灣。沿河一帶為沖積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蓮花山脈層巒聳拔,主峰蓮花山海拔1336.2米,銀瓶山海拔1110.4米。

氣候特徵

海城鎮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 

自然資源


海城鎮有召貢溫泉、埔仔溫泉等自然資源,有把水宮、顧蓮峙等天然游泳池。 
召貢溫泉位於蓮花山主峰東側白扇地山下,居蓮花山森林公園的中心地帶。距蓮花山鎮5公里,與雞鳴寺、蓮花山度假村、雲蓮寺相鄰。溫泉一般水溫40°C,有的水溫達到609C~70C,水質清澈,熱氣蒸騰,含有鈉、鉀、鈣、硅酸鹽、氫氣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成分。有微量硫磺氣味,對治療皮膚病、關節炎、風濕病、坐骨神經等症有療效。同時具有養生強體美容之理療功能,沐浴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舒筋活絡,起到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
冠峰溫泉位於蓮花山鎮埔仔洞黃土嶺,與佛教寺廟大道庵相鄰。該溫泉出露於第四紀沖積層覆蓋的低洼處,水質類型為重碳酸一硫酸鈉型,偏鹼性。水溫40°C以上,浴后輕身爽體,神清氣爽。經水質化驗,內含鈉、鈣、碳酸、氫鹽、硫化氫等30多種對人體有利的礦物成分,是一處質量上乘的溫泉。對治療皮膚病、胃病、高血壓、關節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6月,海城鎮內劃分為龍津、大街、和榮、仁和、新興、河帶、幼石、金帶、紅城、益子、和安等11個街區。
1959年2月底,海城公社轄紅城、城西、城北、名東、城南、中河、守望、赤山8個村委會。
1987年1月,海城鎮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新城、城西、城北、北門、新園11個居委會和長埔1個村委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10月,海城鎮轄13個社區、9個行政村。 
海城鎮區劃詳情
海珠社區新橋社區龍門社區南門社區新安社區龍津社區
新城社區城西社區城北社區北門社區新園社區雲嶺社區
總寮社區長埔村新望村桂望村蓮花村召貢村
南埡村埔仔村萬中村蓮光村

人口


截至2019年末,海城鎮戶籍人口151557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城鎮常住人口為163989人。

經濟


2017年,海城鎮工農業總產值預計達到10.9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預計達到8.32億元;農業總產
海城夜景
海城夜景
值預計達到2.60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預計達到112.5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總額預計達到44.95億元;居民可支配收人26470元,農民年人均收人14510元;完成國、地兩稅本級收入達到2.38億元,其中:國稅達到2.29億元,地稅達到828萬元。 
2019年,海城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2.6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8億元,農業總產值2.8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總額26.8億元;限上貿易業產值5.43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6247元。

歷史文化


地名文化

海城鎮在縣境中部。因是海豐縣城得名。東晉成和六年(331)置海豐縣治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築城,稱城夏,附城有溪西、東田、溪望3鎮相連。民國11年(1922)冬,在彭湃領導下,拆城牆,砌馬路,4鎮合稱海城鎮。
蓮花山鄉因處蓮花山下而得名。
總寮在海豐縣城西北6公里。蓮花山鄉政府駐地。1950年,來銀瓶山採礦者在此搭茅寮居住,1952年成立海豐銀瓶礦站,遂成聚落,故名。
埔仔峒在海豐縣城西北18.5公里。屬蓮花山鄉。村處四周環山的峒(坰)田中,村地原為草埔,故名。 

文物古迹

古代海豐八景中的“蓮峰疊翠"、“銀瓶瀑布".“龍津魚唱"、“萬壽曉鍾”就在境內,還有雞鳴寺,雲蓮寺,白雲寺、金竹古寺,大道庵五座佛寺。有紅場、紅宮、彭湃故居、紅四師舊址、紅軍烈士葛等紅色旅遊景點;有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明代建築方飯亭,以及位於海城彭湃醫院西側,建於明洪武初年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海豐學宮、潮郡會館、金花媽廟、劉氏家塾等文物古迹。

非物質遺產

海城鎮有稀有劇種白字戲、正字戲和西秦戲等。 

方言

海豐福佬話的代表方言是縣政府所在地的海城話。根據聲調數目的不同分為兩個大的類型,海城中古的平上去入四聲各分陰陽,屬八調類型。與海城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14個鄉鎮場的福佬話,即附城、城東、陶河、可塘、聯安、赤坑大湖、梅隴、梅隴農場、鮜門、蓮花山、圓墩、小漠鵝埠。海城音聲母18個(包括零聲母),韻母72個,單字調8個,韻母中單韻母5個,複韻母12個,複韻母12個,鼻尾韻14個,鼻化韻11個,入聲韻28個。 

宗教文化

1931年在海城建的天主教堂是伴隨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至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進入中國海豐傳教的。

交通


海城鎮境內有省道S20潮莞高速過境,臨近廈深鐵路鮒門站、陸豐站、汕尾站,距瀋海高速埔邊出口和鮜門出口分別17千米、30千米。西距廣州290千米,距深圳197千米,東距汕頭180千米,水路至香港81海里。

社會事業


教育

1988年全鎮有中小學15所,在校學生17370人。1997年和1999年先後新辦海城鎮第三中學和仁榮中學。到2004年,全鎮中小學21所,學生31056人,教職員工2090人,小學人學率達100%,畢業率100%,中學普及率97%,升教職員工2090人,小學人學率達100%,畢業率100%,中學普及率97%,升學率87%。2004年,紅城中學晉陞為汕尾市一級學校,被評為汕尾市“模範職工之家。 
2020年,海城鎮有17所小學,分別是實驗小學、中心小學、彭湃小學、第二小學、第四小學、向陽小學、城北小學、城西小學、新城小學、新園小學、新望小學、埔仔垌小學、德滎小學、仁榮小學、華中海豐附屬小學部、德成學校小學部、德成中英文學校小學部。有1所職業學校是海豐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有3所初級中學,分別是第三中學、蓮花山中學、龍津中學。有1所高級中學陸安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德成中英文學校。有2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德成學校、華中師範大學海豐附屬學校。有2所完全中學紅城中學、彭湃中學。 

醫療衛生

1988年,海城鎮衛生院床位僅10張,醫務人員31人。2000年,衛生院遷至廣富路新門診樓,內設病房3間,床位20張,新增B超2部,微波1部,醫療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到2004年,該院有醫務人員50人,有衛生站、分支門診34個,醫生34人。 

基礎設施

2019年,海城鎮以蓮花大道改造擴建及北部新區二期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推動縣城擴容提質。推進蓮花大道改造擴建工程,北部新區,市委黨校遷建工程。基本完成龍津河上游段河道治理工程,紅城文旅小鎮項目已完成初步規劃、設計及周邊路道平整拓寬。 

脫貧攻堅

2019年,海城鎮現有分散貧困戶193戶570人,已脫貧190戶553人。 

鄉村振興

2019年,海城鎮打造以蓮花山茶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品牌,壯大相關農業企業,扶持發展相關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以企業為引領、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支撐的發展格局。 

環保事業

2019年,海城鎮開展龍津河、大液河、召貢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推進“衛片執法”,到目前為止,整改到位耕地面積佔比93%;治理水源污染,拆除、關停禁養區內禽畜養殖場92家,進一步加強蓮花山水源地保護和管理。基本實現人畜分離和畜禽集中圈養、建立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2019年,海城鎮已完成42間農村標準化公廁,新改建118間戶廁建設任務。

旅遊


景點

海豐縣烈士陵園座落於海豐縣城西郊的狗肚山,佔地面積為11萬平方米。始建於1963年5月。1989年8月20日,海豐縣烈士陵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土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正門為重檐牌坊式仿古建築,金黃色琉璃瓦蓋頂,大理石和錦磚貼牆結構。牌坊橫匾“烈士陵園”四個鎦金大字。正門前面縱橫各百米是陵園廣場,後面是甬道,兩側栽種著蒼松翠柏和各種花卉,還有兩個小荷花池。 
紅宮紅場舊址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是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地、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紅色旅遊景區,位於海豐縣城中心區,總面積3.37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欞星門、拱橋泮池、前殿、大成殿、兩廂配殿、五代祠、紅場大門、彭湃銅像、紅台、紅二師和紅四師紀念亭、平民醫院、鐫刻黨和國家領導人題詞的碑廊等。 
雲蓮寺
雲蓮寺
雲蓮寺
坐落於汕尾市海城鎮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米處。創建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至今已有357年的歷史。其時清兵攻掠江南,戰亂頻仍,海奉瘟疫流行。開山祖師比丘尼玄雲法師結廬弘法,在山中採藥懸壺濟世,為民消災解難,至清康熙七年圓寂葬於寺後山腰。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鄭嘉柏等義舉重修庵寺,留下碑記為證。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該寺是革命武裝活動的基地,1934年毀於戰火。1993年冬,經上級批准,由居士鄭炎華等策劃復建雲蓮寺。在廣大信眾和海內外人士的鼎力支持下,現已建成圓通寶殿、荷花池、地藏王閣、藥師佛閣、慈雲宮、鐘鼓樓、僧舍、客房、齋菜館、百步階、芳名亭、外山門等,並修通4.7公里的環山水泥公路。寺中照明、通訊、自來水等生活設施齊全,為信眾旅遊食宿提供極大便利。
汕尾市雲蓮寺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幽雅,背靠崇山峻岭、懸崖峭壁,左右青龍白虎夾護,前面象鼻山逶迤而來印斗朝拱,遠方公平水庫和紅花地水庫如鏡輝耀。勝地嵯峨.有捧天浴日之奇。寺前茂林藏秀,流泉響奇,沿階而上,賞心悅目。有“羅漢腳”、“金龜望月”、“木魚朝天”等奇岩異石.自然風光雄、奇、險、幽,使人嘆為觀止。寺中還有玄雲祖師手植的山桔和油甘樹,至今300餘年猶開花結果,生機盎然。並有該寺鎮山之寶——玄雲祖師遺傳下來的漢白玉石香爐、石舂臼等文物。該寺主殿圓通寶殿供奉准提菩薩,左右側殿各供奉藥師佛和地藏王佛像。現聘請廣東佛教協會會長釋新成大和尚任方丈,省佛協副會長、大佛寺釋耀智大師任首座。
彭湃故居
彭湃故居座落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的龍津河東面的海城鎮橋東社,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河,原始建於清末,主樓雙層,面寬3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子仿西式建築,樓板加鋪花磚。風火式山牆,總建面積266平方米。彭湃同志在這裡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彭湃的書齋“得趣書室”就在故居東側。由於彭湃投身革命運動,彭家的家財家產和故居,都為革命作過貢獻。《汕尾文物志》中記載:1925年3月,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徵到達我縣后,周恩來同志和革命軍的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廷及加倫將軍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汕尾文物志》又記載:1925年6月,革命軍回師廣州,軍閥陳炯明殘部重陷海豐,故居遭焚毀,只遺下牆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修圍牆加以保護。1962年7月7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頒布該舊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得趣書室)。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15萬元按原貌重建,並陳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覽,使得彭湃故居正以新的面貌公開開放。 
龍津古橋
龍津橋位於海城龍津河上,始建於唐元和年間(約813).明天順七年(1463)重修,曾毀壞多次重修。為東西向,東側橋引40米,全長80米,橋面寬7.5米。 
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位於海豐縣西北部與惠東縣交界處,距縣城僅7公里;南北寬約6公里,東西長12.5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公園內聳立著海拔1337.3米的蓮花山主峰與1110.4米的銀瓶山主峰,附近群山蒼莽,高峰迭起,覆蓋著闊葉林和灌木林。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峰連綿不絕,具有“雄、奇、險、秀、幽”的自然風光。1995年,蓮花山森林公園經廣東省林業廳批准建立。公園內分佈著雞鳴寺、金竹寺、雲蓮寺等寺廟和紅軍烈士墓、紅四師師部等革命歷史遺址,以及銀瓶飛瀑、七星潭、埔仔溫泉、召貢溫泉、大小東門等天然奇觀。境內物種資源豐富,生長喬灌木樹種150種以上,其中野茶樹、羅漢松、長葉竹柏土沉香巴戟天等是國家保護樹種;森林內出沒著雲豹、蘇門羚、穿山甲、蟒蛇等30多種珍稀野生動物。

著名人物


綜述

海城鎮名人“農民運動大王”彭湃,中國致公黨主席陳其尤,致公黨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黃鼎臣。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樂大師馬思聰。一代醫學宗師柯麟。核動力專家彭仕祿。鐵道爆破專家藍務帛。美學家馬采。畫家陳吾。民間文藝家曾如竹。戲劇家李寅。作曲家陳允鐵。歌唱家彭康亮。中國象棋特級大師庄王庭。游泳健將盧枝。亞洲青年體操錦標賽全能冠軍葉琳琳。國際雜技“金小丑”金獎獲得者陳小潔。全國青少年體操錦標賽雙連冠黃曼丹等。

馬思聰

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廣東汕尾人。
馬思聰
馬思聰
1912年5月7日,馬思聰作為馬家的第五個兒子,出生在汕尾市城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小名艾。馬思聰的父親馬育杭同廣東的風雲人物陳炯明是總角之交,後來當上了廣東省的財政廳長,這才得以維持9個兒女的一大家的生活。海豐馬思聰的父母都不懂音樂,但廣東的戲劇之鄉所獨有的地方戲劇音樂深深地影響著童年的馬思聰。1923年,11歲的馬思聰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隨大哥來到法國,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先後就學於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1929年初,馬思聰因家境突變回國。在香港、廣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音樂神童”。后1930年再次赴法,向畢能蓬(Binembaum)學作曲。1931年,廣東省政府官費資助,馬思聰再次赴法留學,第二年歸國,任中國第一所現代“汕尾私立音樂學院”院長,主要在廣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從事演出;同時,又先後在廣州音樂院、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任教。1932年馬思聰與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結婚。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多年轉輾於華南、西南各地堅持從事頻繁的演出,並先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華交響樂團指揮、貴陽藝術館倌長等職。1945年抗戰勝利后,先後擔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廣州藝術音樂系主任、上海中華音樂學校校長、香港中華音樂院院長等。1950年後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併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音樂創作》主編等職。由於文革原因,1967年1月,赴美國定居,從事作曲、教學工作。1987年5月20日美國費城逝世。2007年12月14日,馬思聰異國辭世20年後骨灰歸葬廣州,同日《馬思聰全集》在廣州藝博院舉行首發式。周總理生前曾說過一句話:“我平生有兩件事深感遺憾,其中之一就是馬思聰50多歲離鄉背井去美國,我很難過。” 

彭仕祿

彭仕祿,男,1925年出生,廣東汕尾海豐縣人。出生在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城橋東社。農民運動領袖彭湃之子。
彭仕祿3歲時母親蔡素屏犧牲,4歲時父親彭湃在上海龍華就義,后隨祖母周鳳逃亡香港、澳門。7歲時被七叔彭述帶往汕頭,交由地下黨組織把他托給支持革命的窮苦人家撫養。為避免敵人“斬草除根”,他輾轉一家又一家,不斷易姓改名,認百家父母、兄弟姐妹,吃百家飯菜,穿百家衣裳。為了求生存,他當過小乞丐、傭人、放牛郎、繡花工。1933年和1936年兩次被捕,后在祖母周鳳和黨組織營救下獲釋。1939年他參加東江縱隊當特務隊員。半年後,黨組織把他送回香港轉赴重慶,見到敬愛的周恩來。1940年底彭仕祿到延安,先是讀書,后在海豐縣延安中央醫院當護仕。1943年組織又讓他繼續念書,被評為模範學員。1945年“八?一”參黨。讀書後即任化工技術員,1951年被派往蘇聯留學。學成回國后,曾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副總工程師、副院長、總設計師、六機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利電力部副部長、總工程師、核工業部總工程師等職。
彭仕祿
彭仕祿
彭仕祿領導和參與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獲得成功,1985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作為總設計師,彭仕祿為特等獎第一獲獎人。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總設計師榮譽狀。在我國核動力科學技術發展中(核潛艇、核電站),彭仕祿作出了系統的、創造性的技術成就,為我國核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是核能技術領域卓越的開拓者與帶頭人之一。在國際核能動力技術界也具有很高聲譽。1987年開始他的熠熠生輝的人生軌跡,被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中年年輯入。他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黨代會代表,十二大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是四屆及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八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八屆人大環資委委員。

柯麟

柯麟,曾用名輝萼,1901年生於廣東省海豐縣。1920年在海豐中學畢業后,考進廣東公醫大學。1924年加入共青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任該校團支部書記。1926年畢業,留該校附屬醫院當醫生。1927年赴武漢出席全國共青團代表大會,旋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4軍,先後任24師教導隊醫官、軍部醫務處主任。是年9月隨第4軍回廣州,任該軍後方醫院副院長,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后避難上海,開設達生醫務所作為黨的秘密聯絡點,並參加中央特科的工作。1929年彭湃在上海犧牲后,柯麟配合黨組織懲殺了出賣彭湃的叛徒白鑫。后經黨組織決定,離滬到福建廈門工作。嗣因該地黨組織遭破壞,遂赴香港開設華南藥房,后因黨組織要他到澳門照料葉挺將軍,遂舉家移居澳門。自1935年至1951年,柯麟在澳門一面為黨工作,一面在醫務事業上奮發進取,終於成為澳門最大最好的鏡湖醫院院長,由此躋身上層社會,廣交當地各界知名人士,從而便於完成所交給的統戰任務。柯麟是中國共產黨傑出的地下工作者,著名的醫學教育家。柯麟被譽為中山醫學院的一代宗師。1991年9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榮譽稱號


1989年,海城鎮被評為“廣東省先進鎮";1998年,被評為“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鎮":1996—2000年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2003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鎮"。